吴明毅

胖东来,为什么学不会?

2021年12月07日

评论数(0)

胖东来2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吴明毅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首先,为何“天下皆知美与善”?亦或“天下皆知的美与善”是谁定义的?答案是天下的“一把手”所定义的。但这定义并不是源自其“言”,而是源自其“行”,即其真正的“喜好”所在。之所以用喜好而没用推崇,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下属更甚,一把手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还是为推崇而推崇,下属与百姓是心明如镜的。所以,“天下皆知的美与善”其实是“天下的一把手”发自内心喜欢的“美与善”,而不是外在宣扬的美与善。

天下如此、集体、公司、部门亦然,集体所推崇的“美与善”,其实质均是一把手内心喜好的“美与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学“胖东来/海底捞/华为”,最后却大呼“学不会”,因为这些企业的一把手内心其实并非真正认可相应价值观,只是因为看到了“效果与效益”,所以才力推之,实质是“为利而做”,所以下属很快便发现一把手的出发点,故只是表面配合,最后大多成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非但没学会,还适得其反,越学越倒退、越学员工越务虚。所以,究其核心不是“学不会”,而是一把手“动机有问题”(投机与捷径心理),非“真心而学”,故上行下效,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这又可引出三个要点,各级一把手不可不察:

1、领导者所定义的“美与善”或许本就有问题。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以及唐代的以胖为美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2、组织文化实质就是一把手文化。所以,领导者如若不是发自内心的推崇某一行为准则,那么即便下再大力气推行也终落得个适得其反,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假的真不了”,唯有真正“知行合一”,才能终有所成;

3、领导者最好不要轻易去推崇什么“行为准则”,即便再崇高、再正确也要万分谨慎。因为如若领导者真的知行合一,必然身体力行,那么不用推,下属也慢慢被感染而上行下效;如若尚未达到知行合一,只因为感觉正确而推行,结果反而激发投机者的“机智”,变成了一种“捷径”,逐渐演变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这段告诉我们——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相生相克的。如有“有”即有“无”、有“真”即有“假”……换而言之,如若没有“真”,又何来的“假”?如若没有“高”,又何来的“低”?当你定义了一面的时候,实质也就催生了其对立面;而对立面其实正是由你推崇的所衍生的。是不是有点绕?举个例子,明末东林党与宦官集团之争,东林党虽自诩为“清流”,但多为空谈误国,为清而清,结果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最终闹得国破家亡;而被其定义为“奸党”的宦官集团难道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实则不然,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查史书,或许令你大吃一惊;再比如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据说从南宋到晚清的八百多年间一直是被否定的,直到近代才被“正名”,那你说究竟是对还是错?实则很难说明白。

这又告诉我们了一个重要规律——只要是极端的,一定是有问题的。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所以真正有道的管理者(能够知行合一),他们的影响方式不是“讲”,而是身体力行的“做”。且正由于其真正得道,所以绝非为了某种目的或效益而作,而是当做则做;正因为他们不为私欲而做,就没有什么辛不辛苦、获得不获得、有功没有功、功劳是谁的了。这就是为何有句老话讲得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花不开”因为“有心”,“柳成荫”因为“无心”,没有希望又何来失望?“有心”之“心”不正是“欲望”吗?

在此还需要明确一个《道德经》体系的重要概念——无为。不真正了解《道德经》的人,往往因“无为”二字就认定老子是“消极出世”的,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老子所言的“无为”是没有欲望的为,是顺从大道的为,是当为则为,而不是为做而作,被欲望驱使而为。如若你真正懂了这点,那后面的“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一通百通了。

·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为什么有道的君主与圣人能永垂青史?为什么真正无私、谦虚的人能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佩?为什么真正慷慨、大气的人能让人信服?其核心不在于言,而在于行;不在于一时之行,而在于始终如一。所以,许多把《道德经》当做一种方法论的人,往往只收一时之效,后期却被极大反噬,功败垂成。因为其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而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强行“表演”,假的真不了,再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怎能长久?当假面被揭开之时,必然一方“鄙视不已”,一方“恼羞成怒”,不是适得其反、竹篮打水又会是什么?所以,真正能名垂各类青史的都是真正“知行合一”之人,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当做则做且绝不为自己而为。所以,正因为他们不为“获得”而做,又哪有什么“失去”呢?此不又应验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嘛!

下期见。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预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延伸阅读:

商论《道德经》连载——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12月20日,东来经营哲学私享会将在许昌开办,于东来将亲自分享,畅谈商业逻辑。欢迎报名参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吴明毅(wuhua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