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如何衡量企业的价值?管理者应该明白这些道理

2019年12月01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如何去衡量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的价值?

图/kaga

有朋友答:“可用其有形资产作为核心,即其有多少厂房、物业、车辆等大体核算。”但问题随之而来:诸如高盛、可口可乐等巨头企业,若以有形资产而论,可能没有太多,而用此方法计算,那卖方打死也不会卖,所以可基本明确这方法是不正确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再换一种说法——若以有形资产计算,一家濒危企业,其有庞大的有形资产,你会以有形资产价值去买下这家企业吗?一定不会;若一家优质企业,其有形资产很少,但经营状况极佳,对方会以其有形资产为价格出售吗?更是不会。所以,我们可以明确,有形资产并不是衡量一家企业价值的核心,真正的关键在于经营状况、发展趋势等无形因素。
如若趋势要靠眼光、战略、执行力及运气等集合才能抓得住,那经营则可说是可由自身主导,什么是经营能力?我认为其核心即是管理能力。
“管理”一词实则是一个很“虚”的词,恰如企业的“空降兵”,你在组织架构中能找到其职能,但其真正的使命与价值却是无法准确定义的。
在我未踏上管理岗位之前,我理解的管理是很简单的——“手里有权、指哪打哪”;但当我真正进入管理角色之后,却发现之前的认知是无比的幼稚与片面:一方面源于对“权力”的认知,你虽是整体或局部的主导者,但你的权威并不来源于你的职位,职位只占辅助作用,真正的权威来自于绩效,即管理领域创造的价值,而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因此,管理的根本在于“人”,不在于“权”,不能凝聚人、激发人则不是合格、有效的管理。
而“权”则来自于团队真正的信服与正确方向的把握,而团队的信服则极大程度依附于对正确方向的把握,因为管理者负责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只有对方向的正确把握并准确推进,才能使团队更好、更多的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多了、好了,团队成员的绩效也就高了,收入等也将水涨船高;而方向的把握则主要来源于经验与专业,而经验又高于专业,因为你会发现许多顶尖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行业跨度是极大的。
以我的偶像宁高宁先生为例,其最初在华润、后而中粮、如今中化,从贸易到粮油到化工,虽亦有相同产业布局,但就主营业务而言却是跨度极大的,那他又是如何皆有建树的呢?是每个行业都重新学习、步步为营吗?或是天赋异禀、一点就通呢?我认为皆不是,而是通过管理的赋能、逻辑的把握、规律的判断形成了系统而又相对正确的方向导引。
换言之,是用管理引领专业,并用跨行业的视角带领企业开辟新篇章。故而经验又是高于专业的。专业则顾名思义,即为对局部的深入认识,如某种技能的掌握、某个领域的精通等。因此,管理是全局的,而专业则是局部的。
其次,管理的核心不在“管”,而在于“服务”,因为所谓“企业”,是“人在上”的,不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凝聚人心向同一目标奋斗的管理是失败的、无效的管理;这也即是许多“兵王”在被提拔为管理者后反而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因为其思维还是“兵王思维”,习惯于单兵作战,更由于其单兵能力太强,故而一般人难入法眼,再加上不善于协作,所以“1+1”反而连“1”都达不到了。有时,我亦在思考管理者的定位,因为若按分工而论,管理者好像是“不干活”的,其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分工、更全面、有效的推进;所谓“太上,下知有之”即为此意。
优秀的管理者应是看起来很“闲”的,因为其深悟分工之道,各项工作有序、有效的全面分配下去;但这“闲”只是表面上的,分工的核心在于争取时间去思索方向、战略、管理、文化等层面,这些项无一不是须静心并耗费大量精力的,且无一不是务虚的。故真正的管理者都应是哲学家,因其一直在提出并解决问题。
最后,一流的管理者应是“忘情”的。感情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根本,且自古能人皆多情,之于管理者,更不例外,而管理者因为做的多是“人心”的工作,且唯有付出真心才能换取真心,故优秀的管理者必是多情且真情的,恰如吴起为士兵吸脓,他一定不是在做秀,而确实是视每位战友皆兄弟、似骨肉;另一方面,因为朝夕相伴,荣辱与共,故团队之情是真挚而又浓厚的,手心手背皆是肉、须一碗水端平的。
我认为真正优秀或合格的管理者无论在何种情况都不会分亲疏远近,且对于内部的“反对派”甚至是会刻意保护的,因为当权威真正完全树立后,不同声音势必越来越少,而这不是因为管理者再不犯错误了,而是因为大家已亲如一家,管理者有如家长,大家都内心拥护、敬爱了。
所以此时更应该重视对“不同声音”的鼓励与保护,所以真正优秀的团队必是“民主集中制”的。可是真能做到不分亲疏远近吗?很难。
因为人是有情的,管理者是多情且重情的,绩优者未必“情投意合”、后进者未必不是“肝胆相照”,尤其每次做绩效评价时,此更是一大难关,手心手背皆是肉,但必须分个优良中差,如何划分?绩优者必然专业一流,落后者大多已然全力以赴、任劳任怨;以功劳论,绩优者必须一枝独秀;但以苦劳论,落后者或而一骑绝尘!
但管理者更应该明白,对于企业,是只能讲功劳、不能看苦劳的;换而言之,是只有有了功劳后才能谈苦劳的。
另一方面,管理者更须明白,“社会越发展,感性的东西越少,理性的东西越多,感性的东西就越被理性的东西支配、利用。绩效、目标必须是理性的,结果必须是理性的;营销的真谛可能是用感性的方法达到理性的目的”(该部分摘录自宁高宁先生著作《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管理亦然。
因此,管理必须是理性的,必须是整体视角的,必须是以发展的视角看问题的。当感性与理性发生冲突,首先应尊重感性但更应回归理性,当情义与发展、整体与局部、个人与团队发生冲突时,必须坚决立于整体、团队、发展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决断,唯有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孔明的“挥泪斩马谡”其本质即是如此。
一言即此,之于我可谓酣畅淋漓,但之于绝对正确一定是不可能的。我只能将真诚的、无保留的观点奉上,借此以期抛砖引玉。

我想,作文如此,管理何尝不如此呢?下期见!

(来源:联商专栏作者吴明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吴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