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业评论

零售商业评论

公告

关注新零售、新电商、新消费

微信:13266502880


文集

财经(90)

统计

今日访问:792

总访问量:1547416

阿里数字农业,“棋局”已成型?

2021年01月16日

评论数(0)
阿里数字农业,“棋局”已成型?
阿里数字农业,“棋局”已成型?

从“田间到餐桌”这活不好干,但阿里已经下了“重注”。


成立1年多的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相继打出了数字农业基地、产地仓+销地仓、+院士和科学家等模式和动作,其战略布局的雏形已经显现。而阿里数字农业更远的目光是要在数农版图上占领高地。


数字农业与阿里的“棋局”


中国数字农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可以说还是非常初级阶段,但未来五年却是数字农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中国农业的大体量,只要数字农业新基建打好,跑起来的速度会非常快。而终极发展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变成数字农业大国的蜕变。


我们从2025年的政策目标来看:

最近,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其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并提出关键性指标,即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


数字农业一定是场硬仗。

我们观察到,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一些传统零售的巨头也都在加码数字农业。阿里在数字农业的布局上,发力最早,专注于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而且做得非常“重”。这背后也显示其对数字农业的战略决心和长远谋局。


一是阿里内部架构调整。2014年,其就提出农村战略。主要是帮助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乡。到2019年,阿里成立了合伙人戴珊负责的大农业办公室,统筹集团的涉农业务,同时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二是在行动表现上重投入。无论是数字农业生产基地,还是自营的产地仓+销地仓,绝对是重投入。再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效益层面的目标。此前阿里就有提出“亩产一千美金”的口号。本质上就是要用数字技术来帮助农民增效增收。


再从成绩上来看。


2019年,阿里平台农产品交易额为2000亿元,稳居全国最大农产品上行电商平台。

目前阿里数农已经完成了5个产地仓和多个销地仓的基础框架搭建。一年可支撑100万吨生鲜农产品送往全国餐桌。

菜鸟已在全国25个省份700个县域建成物流共配体系。菜鸟的农产品寻源小二活跃于田间地头寻找优质农产品。

盒马的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已经接入全国的550多个农产品基地。

数字农业基地的数量已经接近1000个,要完成对农业产业的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分析,阿里做农业与其他公司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是重投入模式,即产地仓为核心的数字农业;第二是自营模式;第三是进入农业源头端,和农业生产、农业流通环节每一个农民、每一个企业一起承担整个产业的风险;最后是战略定力,即将其作为长线任务,希望用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周期来看其成果。


「零售商业评论」洞察到,阿里在农业的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扮演的是推动者的角色。阿里数农的发展模型已经初步建成,有2个关键战略举动,1是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从农户-消费者之间的新价值链。2是联合科学家在细分行业逐渐建立行业标准,占领高地。


从农户-消费者,新价值链如何打造?


先思考一个问题:农产品从田间-餐桌之间的链路到底要多长、多久?


这个问题,放在传统农业的运作模式来看,不仅中间渠道商环节过多,而且要完成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餐桌,整个链路时间周期也非常长。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法以优价及时享用到优质农产品的最佳口味。对于最源头的农户/生产商,回报率非常低(农民在产销链中投入占了55%,回报只有22%。而中间流通商占比却几乎相反)。数字农业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提升效率、提高消费体验和农户效益。


传统模式是每个环节的单点推动,效率低下,一个环节脱节,整个链条受极大影响。要从根本上推动数字化,就必须做全链路。


阿里构建的数字化新价值链路中,打通“研-产-供-销-服”。在我们理解看来,前端建立数字化生产基地,从源头开始把控。中间产地仓+销地仓,成为“双轴”,构建了高效的传输带模式。后端依靠阿里2B\2C平台的动销能力,这样实现农产品从田间-消费者餐桌的快速流转。

阿里数字农业,“棋局”已成型?

我们通过上图来理解清楚,在新的价值链条中,阿里数字农业串联了整个平台的能力。而其中各个角色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一一来剖析:


》》数字化生产基地,从源头抓起


农产品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产品非标准化。以生鲜为例,生产的水果大小不一,甜度不一,很难把控。


阿里怎么做的?我们通过一些实际应用来看其成效。


比如在深圳的盒马村,杨梅基地共有2000多棵果树,盒马为了做好品控,采用了数字化的高配置。首先使用了遥感无人机给果园测绘出高清地图,掌握果树的定位、数量和生长状况。农业无人机和无人车都能对病虫害发生的区域进行精准的喷洒。消费者在门店购物时用RF枪扫码,即可知道杨梅从源头到餐桌的游走路径。还有此前打造的经过508项检测的数字化“超级苹果”等等。


这么来理解,阿里打造数字化生产基地,通过数字化抓源头,其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严格按照种植、采摘等标准,通过数字化系统监测和指导,确保种出来的农产品优质且降低损耗。进而实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最大程度达到标准。


从布局看,其目标是要将数字农业基地的数量达到1000个。


》》产地仓+销地仓,形成“双轴”


前端数字化生产出的农产品,如何快速流通?阿里祭出的大招是“产地仓+销地仓”。


先说产地仓。从其全名“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更容易理解其承担的作用。


农产品上行最难的是“最先一公里”。农产品保鲜最重要的环节是在采后一段时间,美国农产品采后预冷率达到60%~80%,中国目前只有5%。所以,阿里数农的产地仓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产地仓核心解决的就是,产品-商品的快速转变。


李少华表示,产供销数字化的核心是产地仓。相比以前的“土仓”,数字化产地仓通过智能化分选,让农产品在90秒内变成农商品,完成清洗、烘干、拍照、称重、测果肉、测糖度酸度、包装、封箱全过程。


根据我们实地走访了昆明仓,看到一万多平米的仓库,通过数字化智能分选,沃柑、冰糖橙等18种云南特色农产品有了分级标准,仅百香果就分了8个等级。从产品-商品的流程也非常快。部分农产品从采摘到进入预冷库不超过6小时。


而销地仓主要承担的作用是周转。目前阿里数农的多个销地仓周转速度非常快,以上海销地仓为例,其可做到全国次日达。


阿里打造的产地仓+销地仓双轴,前端田间地头快速实现从产品转变为商品的过程,通过菜鸟的智慧物流体系,快速周转到销地仓,销地仓则承载着快速周转的功能,为下游的经销分销渠道快速出货。


目前阿里5大产地仓+多个销地仓,这张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一年可以支撑100万吨生鲜农产品的加工运输。


》》阿里2C/2B销售平台,完成到餐桌的最后一环


最后也是重要的一环:动销。阿里强大的2B\2C渠道动销的能力,成为其价值链核心的加分项。


如销地仓的农产品,要迅速对接到经销或分销渠道,并最终流通到淘宝、天猫、聚划算、盒马、大润发、饿了么、芭芭农场、1688与阿里国际站等线上线下2B或2C的渠道,最后快配到消费者餐桌。


至此,从农户/生产商---消费者之间的数字化路径就全部打通,也是阿里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的新基建。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从整个链路来看,它几乎把阿里的核心业务都进行了串联。从数字化生产端的阿里云、盒马村,到数字化流通端菜鸟,再到数字化销售端的淘宝、天猫、1688、盒马、饿了么等。


阿里数农完整搭建起数字农业新基建的全部架构,同时也实现从田间-餐桌之间的快速“运输带”。


我们再以即食猕猴桃为例,还原一下整个路径。农户在数字化基地的田间地头采摘下的猕猴桃,被快速运输到阿里产地仓,在产地仓内被清洗分级精选后,被分拣包装,到商品预冷藏整个过程最快只需6小时。菜鸟物流快速将其周转至销地仓,发往经销商/分销商。再根据消费者在盒马、淘宝、天猫、芭芭农场等订单,通过如饿了么配送体系,快配到消费者手中。这样计算,从田间-餐桌,快的话1-2天就能实现。


“阿里+科学家”模式的深耕


基础布局雏形已搭建完成,接下来阿里要考量的重心就在于打造标准,以及在细分行业/品类的快速复制。这就需要细分行业权威科学家的做顶层支撑。


阿里做的是联合科学家共举“大旗”,立标杆。这也就形成在顶层建设上,“阿里+科学家”模式。这也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科学技术与实际效益脱钩。


事实上,2020年初,阿里与袁隆平院士的合作,已经取得先例。袁隆平院士站负责种植技术的推广,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负责搭建科技农场,打通产供销体系,双方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就是要在中国分布广泛的盐碱地上,推广种植耐盐碱地水稻1亿亩。


2020年末。“阿里+科学家”模式再上新高度。阿里数字农业联合30位农业院士专家(涉及“三农”的各个领域),共同探索未来数字农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


阿里+科学家,重要在哪些方面突破?李少华给出的答案是:


在技术创新方面,阿里巴巴将支持农业科学家激活农业大数据,帮助农业生产者精准规划管理,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在业务创新方面,阿里巴巴首期将推动13个涉农业务,对接农业科学家的全产业链创新系统,用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在模式创新方面,阿里巴巴与农业科学家将着眼破解农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阿里数字农业,“棋局”已成型?
阿里数字农业,“棋局”已成型?

不仅是2B,在2C领域,还推出“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科学家们与阿里的合作项目“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在手机淘宝首页“土货鲜食”正式上线,首批入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等13位科学家,带来各自新技术示范基地培育的辽宁大米、云南青提、四川红原牦牛奶粉等新品。


高地竞争


数字农业的赛道上,不仅有阿里,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还包括垂直的零售商也在加码,如每日优鲜、百果园、美菜等,都想取得竞争优势。


那么,数字农业的“高地”在哪里?通过我们在前述价值链中解构的各个环节,其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最先一公里”。


国家正在从源头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近日,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安排中央财政50亿元资金,支持超90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1.4万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最先一公里”是数字农业的竞争高地。


阿里数农对于“最先一公里”绝对是重投入。比如产地仓,阿里数农的产地仓一条分选设备的基础投入上千万元起步。2020年阿里在昆明、南宁、成都,西安、淄博的5个产地仓投入已经上亿元。目前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有上千人队伍专职做农业。


李少华表示,“下一步还要继续建几个这样的仓。我们基本建成了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下一步就是以自营的方式,到这些基地去直采农产品,直采金额会迅速加大。”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阿里数农的“产地仓+菜鸟智慧物流+数字农业生产基地”的组合拳,构成了阿里"最先一公里"的数字化产供体系。已经率先占领了高地。


最后,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下,站在C端角度来看,未来数字农业需要强化C2B的模式。比如农产品要对消费者做到预售,甚至没有被“预定”之前不采摘。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到消费者嘴里的那一口“鲜”。这些,阿里数字农业未来或许能做到。



出品:《零售商业评论》编辑部

主编:龙双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零售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