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德信为先

周勇

公告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统计

今日访问:286

总访问量:1748890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2017年09月28日

评论数(1)

联商专栏:201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一)对企业家精神的思考

26年前,我在《华东经济管理》发表过一篇题为《论企业家的素质》的文章。该文认为:造就企业家有两个必备条件:外部的市场环境条件与内在的自身素养条件,具有战略眼光是企业家的基本素养,企业家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然经常性地会碰到两个基本问题:如何处理不确定性事件、如何用人,进而对企业家提出了:智、勇、信、恕、达、严、约、备、戒、和十字要求。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企业家信息》全文收录了我在《中国商界》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企业家需要“黄牛”精神》的文章。该文认为:追求富裕生活,已经成为国人创新的原动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群体是渗透于各个领域的“黄牛”。不良的生存环境培育了他们灵敏的市场嗅觉,无孔不入,随需应变,与时俱进,他们是最活跃的市场因素。他们甚至以高科技武装自己,能破解360订票系统。他们不仅创造了营生,还培育了“体制缺陷发现机制”,黄牛是市场规则漏洞的发现者。如果企业的每一个经营者,都有那么一点“黄牛精神”,中国商业创新的巨浪将席卷全球。考察黄牛的盈利模式,有三个要点:一是发现需求,二是提供价值,三是成本控制。而且他们也坚守着行业底线。N多年前,买软座火车票必须提供“县团级证明”,但从黄牛那里可以轻易买到软座票。那一次我对黄牛说,你得给我陪上火车,他满口答应,而且信守承诺。他们在赚钱的同时,也坚守着行业底线!

2016年我在《传统文化的思想匮乏》一文中曾经有如下描述:公司就是Company,com是前缀,是共同的意思,其词根是pan,原意为平底锅,联想到用平底锅煎蛋,会做得很大。这个词根有两层意思:一是扩展,二是面包。公司也是这样:(1)从现实观点来看,几个人在一起啃面包过日子,发展初期很艰苦;(2)从理想观点来看,几个人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理想,扩展自己的事业。所以,公司不是一个人的,而应该是大家的。否则遇到困难就会很孤立。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强调“众乐乐”,而不是“独乐乐”。开公司就是要不断做大,不想做大的话,就没有必要开公司。

2016年我出版了一本《商业创新案例》,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做大公司的原动力在哪里?人在一穷二白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才去奋斗,但当公司做大以后,工作已经不是为了谋生,还要继续向前,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事业?那事业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还是为做大而做大?巨人大厦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史玉柱已经倒下了,但他后来又站起来了!通过跨界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更令人难以置信是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老先生,70多岁了还二次创业,开发出“褚橙”,并建立了电商渠道,居然获得令人敬佩的成功!史玉柱和褚时健,还有很多著名的或不著名的创业者,他们身上一定流淌着企业家的血液,富有企业家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经过这些年来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企业家精神至少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认识:(1)创业维度:原动力;(2)成长维度:创新力;(3)发展维度:把控力;(4)社会维度:道德力。

(二)创业维度:原动力
邱择源在《原动力》一书封面上这样写道:每家企业初创时,都有最初的想法、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这里所指的原动力,实际上就是指促成商业目标实现及造就财务利润的最初的成功理念。如开店以前要做细致的分析,开业以后要周到地服务客人,要实现盈利等等。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不得不增加店员。于是,老板的“原动力”被复制到店员,后来又决定开分店,分店越开越多,就需要成立一个总部,老板也从总经理上升到了总裁,常常是只在门店开张的时候象征性地巡视一番,开店频繁时,新开门店老板也无法到店。智囊团队为他提供数据化的分析,而提供分析报告的那些人也很少接触店面与顾客。大家都告诉他,这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连锁店开得越多,品牌越响亮,顾客就会“认牌光顾,认牌购物”,他也越来越相信这一商业模式!

但就在这个时候,原动力不见了,只留下枯燥的“商业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原动力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被遗忘。但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尽管经营规模与商业模式在不断变化,他们的原动力却始终没有改变。
到底什么是“原动力”?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定义,这是可以广泛探讨的问题。褚老先生七十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去种橙子?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中的周万顺,为什么倾家荡产要在陕北挖石油?最后落得个要饭的境地,还是不肯回温州老家!这是一种企业家的“轴劲”。

每一位企业家的背后,都有一种原动力。我们无法真正碰触到企业家内心世界,但从他们的经历,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某种精神以及创业智慧。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家“超越自我”的辉煌。但在这些成功背后所发生的事情,往往被忽视。他们肩上扛过沉重的担,他们身上流过商业的血,他们心中烙着受伤的痕。他们冲破传统禁区,经历了初创时期的冷落与孤立,成长时期的迷茫与困惑,发展时期的挑战与惊险,才达到如今规模。

(三)成长维度:创新力

公司创立可以是一种模仿,但要使业务成长起来,就需要创新。纵观企业发展史,任何一家公司的成长都是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迭代、叠加与重新组合的结果。如果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是原动力,那么,企业家精神的基本要素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企业就会枯萎。

创新是需要基因的,个人创新力是基础。个人创新力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创新力强的人,总能想到常人难以想到的“想法”,总能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做法”。所以有“性格决定成败”一说。人才皆为偏才!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自以为是全才者,往往是废材!人这一生,实际上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心灵自由,人生才能自由,自由的心灵与自由的人生,才能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金字塔由工人建造而非奴隶建造的推断与新发现,给人们探索创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思路。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以企业家个人的创新力为主导,但如今,光靠个人创新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特别需要依靠组织创新力。所以,创新不能光靠企业领头人,只有把这种创新力“复制”到整个企业,才能永葆企业的创新力。一个企业类似一辆运动中的板车,最高领导一个人拉着板车,后面有四个人分别管着板车的四个轮子,并推着板车向前。这里有四点特别重要:一是领导者的想法(思维创新);二是四个轮子(科技创新);三是四个推车人的协同配合(政策激励);四是拉车的方向(市场拉动)。后来企业发展了,老板不用自己拉板车了,就可以招聘一个职业经理人来拉企业这个大板车。企业发展得更大的时候,人工板车不行了,就用电动板车、汽车、火车甚至多兵种联合出击。在这个时候,老板一个人的脑袋也不够用了,需要一个智囊团队来为企业出谋策划,需要一个指挥团队贯彻落实,还需要一个评估团队做业绩考评。这时候,老板做什么?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去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让这些团队去创新发展。可见,企业大了,老板应该是一个发动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他的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最终都应该转化为一种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

“创新力”定义应该比较宽泛:是指围绕某一话题或面临的情况能够迅速地构想出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独特的创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解释使“创新力”变成了一种实践应变能力,如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用挖壕沟与扔手榴弹的方式打日本鬼子,再如电视连续剧《枪神》中的兵工厂厂长吴应德用绑脚带捆绑作为弹射器把手榴弹扔到更远的敌方阵地,这些在战争理论没有的“方法”,却在实际战斗中发挥了无可争辩的威力,这就是创新。企业的实践就需要这样的“创新”。

(四)发展维度:把控力
我国企业的成长背景是“经济转型时期”,消费者像刚刚睁开眼睛的婴儿,一切都觉得新鲜。经营者只要胆子足够大,资源足够多,依靠个人魅力与关系投资,如果能获得特殊资源或机会,即使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也能够赚大钱。他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应付在“关系营销”上。他们甚至把自己变成了“神”,而柏拉图说过:“若神不在,一切皆无”可见,一旦这个“神化”的人出了问题,企业也就很容易完蛋。

从长远来看,避免夭折还得依靠战略性成功。我国目前有不少企业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战略缺损现象”,成功主要可以归之于“机遇性成功”,是以“老板为驱动力”,依靠某些特定个人和人脉关系而获得的成功。这是不长久的。企业要持续发展,还得依靠“战略性成功”,要依靠制度、盈利模式与战略体系才能获得永续的繁荣。

盛极必衰是任何生命运动的必然趋势,自然成长的企业无法逃脱这一生命规律的约束。企业生生死死是社会经济的进化,只有让该死的死去,该活的才能活得更好。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往往是短暂辉煌以后“一击毙命”式的夭折,这是一个十分可悲的现象。难道:成功是失败之母?我希望这仅仅是教训和个案,而不是未来中国企业的宿命。但企业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顾客忠实的代表,有危机处理能力,才能化险为夷,从成功走向成功。

有人曾经说企业死亡之路有五条:第一死于顺当:顺则神,神则狂,狂而目空一切,则得罪多、树敌多、隐患多,天令其亡必令其狂。第二死于情谊:亲亲为大,朋友情谊,称兄道弟,为了一个情字,忘了盈利,忘了原则,忘了做企业的根本。第三死于冒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强势推进,盲目扩张,后院失火,前功尽弃。第四死于政治:官商联姻,权钱交易,不守规则,死于违法乱纪。第五死于媒体:或是由媒体爆发经营危机而被吐沫淹死,或是过度宣传因失血过多而休克致死。有人不同意五种死法中的第二和第五种,即死于情谊和媒体。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死于情谊,因为商人重利。至于媒体的作用,更是十分有限的。我觉得,有很多人就是因为朋友义气,称兄道弟,才使企业亡于友情。有一条原则是说:当金钱与朋友矛盾时应该选择朋友,当事业与朋友矛盾时则应该选择事业。中国的媒体虽然受到不少限制,但在报道企业“危机事件”这个方面却能做到“肆无忌惮”、“淋漓尽致”,不实、夸大、甚至虚假报道给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却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媒体的公信何在?

还有一种死法是“死于赌博”,对赌博有特别嗜好的老板说:天上神仙斗法,地上人间赌博,这是神仙与凡人的本性。

最近十年来,有产生了一种新的死法:死于资本!没有资本做不大,成不了气候,打不响品牌,但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像一条巨大的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企业,常常会使企业偏离正常的“航线”。

总的来说,在企业发展时期,企业家需要三种把控力:把控未来的能力(战略眼光)、把控自己的能力(自控力)、把控局势的能力(应召力)。

(五)社会维度:公信力

企业从一开始就需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其中,伦理是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首先是法律责任,遵守法律法规,合规经营管理;其次是伦理责任,要遵循利益关系人可接受的行为准则;其三是经济责任,追求利益关系人的财富与价值,做一个商人,保持适当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平衡;最后是慈善责任,即适度回报社会。在这里,伦理是一个权衡利弊的选择问题,如开酒吧就不提供停车服务,这是为了避免客人酒后驾车。也可以从便利客人的视角来考虑问题,那就要提供停车服务,但如果客人酒后驾车,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不便利”是为了让客人免遭“大麻烦”。当然还可以假定客人都有自控力,不会酒后驾车。不同的假设与认知,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企业大了,就有可能产生“帝王情节”,特别想做第一,特别想做行业皇帝,特别想做教父。到最后就没了底线。做企业的底线有两条,而且应该平行:一条是政府规制的底线,另一条是行业自律的底线,两条线平行的时候,行业就快速发展,不平行的时候就转弯减速。如果说还有一条线的话,那就是天线,如高铁,动力来自于天线,即“动力线”!企业自己应该还要有一根“接地线”,可以自我减压,缓解压力与危机。

传统企业确实存在不诚信的情况,有时候还比较普遍,但由于那时候手段有限,反而对消费者的伤害比较轻。如今由于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派生出各种手段去忽悠信任自己的粉丝、顾客、用户,如果再这样下去,必将出现粉丝倒戈的情况,粉丝也不是终身制的。我们要提倡:不该挖掘的数据不挖掘,不该提升的数据不提升,不该宣扬的数据不宣扬,不该展示的数据不展示。尊重个人的数据权益!

企业转型首先要求企业家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回归童叟无欺的商业本质。有了互联网,更应该变得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不要滥用技术手段去挖掘消费者的隐私数据,更不要滥用技术手段去获得虚拟的好评、业绩、信誉!

企业家精神中还应该包含对基层员工,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敬重、敬畏与敬仰。中国企业家精神中还应该包含一种叫做“黄牛”的精神,一是埋头苦干的精神,撸起袖子拼命干的精神,如“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的大庆精神,二是巧干精神,自从改革开放至今,一代代“黄牛”,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与法制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也在于“黄牛”精神。那是一种为了翻身求生而奋斗的精神,是一种游走于计划、法律、行政管制边缘的营生,这不仅需要无孔不入的商人本性,更需要有技术的支撑。如果每个人有那么一丁点儿“黄牛精神”,那就工作无忧,衣食无忧了。

在创业阶段,要追求做大,不想做大就不要成立公司,企业家应该天然有一种做大的心态;受挫时期需要有一股“轴劲”,一根经搭一边,一条道走到黑,变来变去爱折腾,不轴不折腾往往就没戏了;事业顺利的时候要谦逊,散财聚人,聚人聚财,事业做大了,一帆风顺,自然不能挥金如土,但更要爱才如命,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同学们、战友们,应该分享成果,更应该让社会分享企业成果,作为老板自己,更应该保持谦逊的姿态,少说多做。

(来源:上海商学院教授、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