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2453

总访问量:8727888

公司是谁的?

2011年05月09日

评论数(0)
公司属于谁?

  公司当然是老板的,谁创办的就是谁的,谁投资就是谁的,谁的资产权就归谁。但是,这一看似天经地义的问题,却出现了不同答案。

  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电器,这个由黄光裕创立且目前仍为最大股东的公司出现了控制权之争,这让众多公司的创始人和创业者心头出现了疑问:“我辛辛苦苦创立的公司最终属于谁?”

  黄光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创办,并做到国内老大地位的国美公司,他再也不能一手操控了。他“钦定”的总裁及昔日一起打拼10多年的“嫡系”,统统站到他的对立面上。而他以搏命之势的反攻,仍无法挽回局面。

  国美电器由黄光裕时代进入了陈晓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传奇,谁能保证类似的故事不会重演?

  国美内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与格局。这样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案例,足以影响中国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创富者的思考和实践。这是当前国内财经界的重大事件,甚至在中国的商业史上都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企业生态圈中的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管理层、创业者、股东这些角色的定义以及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黄陈之争已见分晓,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无疑会放大企业家的思维格局,让中国的企业走向更加健康的道路,推动公司管理中真正“双赢”与“多赢”的合作机制与环境的出现。

  中国的企业生态中,“公司属于老板”的概念深入人心。

  中国95%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95%是小型企业,小型民营企业95%是由家族来经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大多还处于创业、守业阶段,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存在相当的距离。

  黄光裕创建了国美公司,始终是公司的大股东,理所当然应该从中获取利润并对公司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尽管身陷囹圄,但其权利是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的。

  然而,一个陈晓从半路杀出,在实践中打破了这一思维。他作为职业经理人,联合外部资本,以“维护所有股东的权利”为由,颠覆了大股东的控制权。

  对于国美电器而言,自从借壳上市开始,黄光裕家族就不断减持股份,客观上推动了国美向一个公众公司转变的进程。

  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趋势也是现实,个人或少数群体控股的情形越来越少,会有一些人势必失去对其资本的控制权。而这时的企业目标也开始出现改变。企业体现的是大多数资本的意志,企业行为首先要服从于“公司利益”,服务于所有股东和利益相关方,而非控股股东。

  公司的创始人必须意识到,如果创始人逐步稀释股权,那么,创始人就不再是公司完全的所有者,不能行使和以前一样的权利了,投资人通过资本介入,也要分享公司的成长。职业经理人在公司的地位突现出来,不再是大股东的傀儡和附庸。

  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利益与家族利益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

  企业不再是创始人的,当然也不是经营者的、不是投资者的,也不会是员工的。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公司属于谁?”

  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国际上已经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各种理论都缺乏说服力,一系列概念至今尚不能完全统一,也缺乏可操作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共识较多的答案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股东的权利,二是通过公司治理概念强调要同时平衡各方关系。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回答公司是谁的问题,关注公司治理问题比一般地回答“公司属于谁”的问题更有意义。

  股东之间、股东和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治理结构关系。不解决好治理结构问题,公司很难有效运转,“公司属于谁”的问题也说不清。

  中国企业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不能用统一的规范,但需要提倡的是,企业需要从理念上、制度设计上强化社会属性,而不是单纯强调资本属性。

  因为,当企业的所有者越来越多而且趋向社会化时,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趋向国际化时,当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通过社会机制进行筛选时,这时的企业也就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企业了。企业的目标,不再是为少数人牟利,而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

  企业属于谁?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甚至可以说,企业具体属于是谁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价值,能否生存和发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