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邑零售观

智邑零售观

公告

智邑咨询,专注于战略咨询与组织变革领域,矢志于帮助中国企业直面变革,实现战略想象能力与战略执行能力的双重提升与修炼。


通过不断摸索与创新,智邑已经形成战略咨询、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咨询、战略实施与变革辅导咨询三大事业体系,并在外部环境分析、企业资源能力及特质分析、战略选择方法、基于战略的组织能力构建、战略性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建设、战略变革推进等一系列领域构建了具备自身特色的系统理论和方法。


对于客户来说,智邑在战略设计和变革实施领域的系统知识和全面经验,不仅能帮助中国企业量身定制兼具务实性和创新性的未来发展战略,还能帮助企业全面管理基于战略的组织变革,稳健推进战略的逐步落实。


智邑目前已经建立上海、北京、武汉三家分支机构,并为中国500多家著名的企业集团成功实施了战略和组织变革咨询。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成功奠定在所处产业的领袖地位,并逐步成长为产业中最值得尊敬的企业。


2006年初智邑咨询投资成立的企业战略研究机构——智邑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著名学者及资深专家,进行中国本土企业适应性战略和管理变革的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了多部对中国企业有深远指导意义的著作。


我们的合伙人和顾问团队都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资深的管理经验,分别来自BCG、麦肯锡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并具备宝洁、通用电器、IBM等多个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经验,形成了融合系统理论架构和丰富实务经验的综合性企业变革平台。


秉持“成就中国的伟大企业”的使命感,我们矢志于打造“专业、诚信、务实”的企业战略咨询平台,成为中国企业家身边“最负责任感”和“最具价值感”的长期成长伙伴。


微信公众号:智邑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中心(ZeStrategy)

电话:4008213369

官网:http://www.zestrategy.com



统计

今日访问:319

总访问量:837616

阿里点餐,谁吃饱了?

2018年04月28日

评论数(0)

4月2日,阿里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饿了么,阿里方面称,饿了么将依托阿里集团数字生态的商业基础设施,成为阿里新零售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至此,创立9年的饿了么在与阿里眉来眼去两年后,终于倒向巨头的怀抱。


饿了么新CEO由阿里副总裁王磊担任,原CEO创始人张旭豪淡出日常运营,出任董事长,并担任阿里集团CEO张勇的新零售特别助理。从这次微妙的人事变动可以看出,饿了么从独立公司变成阿里新零售的一部分,独角兽加入阿里集团军。


在这场没有太多悬念的饿了么收购大餐中,参与方都吃饱了吗?



阿里:完善新零售版图再上路

自从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以来,围绕新零售的各种内外布局在迅速推进。2017年7月阿里集团成立五新委员会(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能源),由CEO张勇出任主席,并亲自主抓新零售。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诠释新零售


在对外方面,阿里布局更早且更猛,2014年入股银泰百货,2016年投资盒马鲜生,2017年先后入股百联集团、三江购物、联华超市以及拥有大润发与欧尚的高鑫集团,2018年2月阿里入股居然之家,阿里的新零售扩张势头迅猛。


阿里所构想的新零售是用大数据赋能线下零售,用数字化场景反哺传统制造与零售的供应链改造,提升零售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最终实现“人、货、场”在数字化基础上的全面升级。在实际行动上,阿里的新零售布局从盒马出发,从生鲜商超快消、服装百货、数码电器、餐饮本地生活四条线合围,围绕“吃喝购”打造“三公里理想生活圈”。


为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体验,阿里凭借盒马鲜生实现了3公里半小时达,天猫超市1小时达,一线品牌线上下单门店送货2小时达,但这仅限于部分一线城市。阿里还需要一支覆盖全国的骑手团队,以将阿里的“理想生活圈”推广到全国范围。拥有300万注册骑手、日均450万单、每单用时31分钟以内、遍布全国2000多座城市的饿了么“蜂鸟配送”正是最佳候选。



更何况自2015年以来,以“控股”和“赋能”为投资风格的阿里已经通过获得饿了么近1/3的控股权,双方的业务也已互渗:饿了么为阿里的口碑、手淘提供配送服务,而饿了么入驻支付宝首页得到一级入口,能够与美团分庭抗礼。在阿里如此强力赋能之下,饿了么加入阿里只是早晚的问题。


借助此次收购饿了么,可谓一箭双雕,如果说盒马鲜生的餐饮还只是为零售增加流量,那饿了么则补足了餐饮板块,饿了么的到家服务与口碑到店服务完成了阿里餐饮平台的互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向引流。而且饿了么的“蜂鸟配送”将阿里新零售的物流提升到第一档。可以说,阿里点的这个大单可谓一餐多吃,需要消化饿了么的阿里暂时算是吃饱了,但对手们美团、京东尤其背后的腾讯又该喊饿了。



饿了么:资金资源双丰收

此次收购中阿里特别强调,饿了么将保持独立品牌,独立运营,饿了么的所有合作伙伴及商家的权利都将得到一如既往的尊重。同时,饿了么还将进一步得到阿里巴巴在新零售基础设施、产品、技术、组织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原先遮遮掩掩的支持从此可以毫无阻碍。


虽有许多解读,但这次收购对饿了么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出路,因为饿了么已然面临着双重巨大压力。


自2009年4月创立以来,饿了么就是通过不断融资才得以在“千团大战”中存活并发展壮大的。物流、地推团队成本和外卖几大寡头不断的补贴大战,都逼着饿了么不断烧钱,但还是入不敷出,盈利更是艰难。为吸引投资创始团队不断地稀释自己的股份,F轮融资之后阿里入股,张旭豪股份不足2%。但饿了么依然需要资金发展,估值近百亿美元的身价让未来的财务投资人犹豫不决。财务问题是饿了么面临的第一重压力。


与此同时,外卖市场发展至今竞争趋于白热化,主要竞争对手美团已经向多元化业务、多场景消费的高维进化,凭借灵活的手段和更低的流量成本,美团能对饿了么可以实施降维打击。饿了么要进一步发展不仅是获得资金的问题,而是需要更多的能力与战略资源支持,例如将外卖的场景可以融合到与新零售之中。


能够同时解决两个困境,既能给饿了么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同时又可以提供新零售能力支持的只有大股东阿里巴巴,饿了么投入阿里顺理成章,对双方而言,确属双赢。可以说,阿里点的这一份大餐请饿了么一起吃,双方都吃饱。


此前传闻收购时留给人们的悬念是创始人张旭豪此后的出路,与阿里气质比较接近的张旭豪担任饿了么董事长,同时兼任张勇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两者都不是虚职,饿了么作为阿里未来新零售配套基础设施,未来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创始人可以继续发光发热,创业团队同时也保留了下来,算是妥善解决。



同样是资本的力量将创始人收到麾下,但阿里历来强势的投资做派和高度赋能的改造,反而为此次的全资收购打下了铺垫。比起两天后的美团收购摩拜,阿里收购饿了么所引发的关于资本控制创业者空间的争议要小得多,但像这样两厢情愿的并购实在是少数。



资本方:潮水退去前高位退出

此次收购,还有一方也吃饱了,那就是资本方。此次收购的总价95亿美元,是阿里收购其余投资者股份所花费的资金。


2016年4月阿里入股之前,饿了么在资本市场已进行了F轮投资,获得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红杉资本、中信产业、华人文化等多家机构十多亿美元的投资。饿了么只要份额、不计成本的烧钱打法对资本的渴求有增无减,资本的地位不断膨胀。但资本们都在等着独角兽IPO的那一天,将讲得更大的故事变成更大的投资回报。


但中国互联网的市场变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结束,中国互联网创业进入下半场。5亿、10亿用户的大平台已形成固定阵营,以前讲的流量故事已经没有吸引力,创业者们需要把流量的故事,换成更高频率或更长的停留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平台企业不断通过并购来增加应用场景,以维持高估值,击鼓传花的游戏必须继续下去,否则资本只能眼睁睁看着吹起的美丽泡沫破灭。


同时自去年以来,中国去杠杆政策趋势明显,2018年M2增速是1996年以来最低。在信贷收紧、由虚入实的政策导向下,资本市场风向也改变,从疯狂变得格外冷静。互联网泡沫正在被挤出,大量烧钱不盈利的互联网创业项目搁浅,只有少数具有交易价值的头部独角兽企业抱团取暖或被收购,或直接催熟上市,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资本寒冬。



阿里的加入与掌控,让饿了么独立上市的道路中止,也解了资本的困局。阿里需要一个完全隶属于自身的子系统,以构建更广阔、更丰富、更有深度的生态体系,因此现阶段不会允许饿了么上市。有了阿里这样的金主,饿了么上市也变得毫无必要。作为补偿,阿里需要给其他退出的股东一个合理的溢价,因此95亿美元收购其余63%的股份,饿了么估值突破150亿美元,比1年前50余亿美元的估值涨了近两倍。


资本需要有退出机制,要么上市,要么被溢价收购,资本都需要获利退出。阿里此次收购让资本有了较为满意的退出机制。可以说,阿里的收购大餐让这次退出的股东也吃饱了,可以愉快地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巨头介入,创业独角兽与风险投资者都得到救赎。


阿里点的史上最大一个外卖,一举三得,皆大欢喜。在喜大普奔的道路上,除了对手们,所有人都笑得很开心。



皆大欢喜,难掩时代之悲

阿里收购饿了么,就是一个独角兽被捕获的故事,而且是心悦诚服地被捕获。在阿里这样强势的全控型投资者这里,独角兽加入集团军,被更深地整合为阿里生态体系的一部分。这也许是现在中国互联网头部独角兽们的归宿。


自从百度掉队,转入AI领域修炼之后,BAT阵营只剩AT互杠。在这两座大山笼罩之下,原本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的独立土壤流失,独立精神缺失。独角兽们要么选边站队,要么彻底归附,而还有大量创业者以能被AT收购为荣。不仅创业者阵营如此,中国的资本市场也选边站队。能够保持独立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就更加凤毛麟角。


阿里和腾讯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最大的投资者和主宰者,两者的对抗几乎是所有领域的。但这种对抗其实也将两者带入一条军备竞赛的不归路,产生无谓损耗和畸形扶持。两个庞大的生态都像永不满足的巨人,要将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创业者们都投入自己的胃中,纵然有过度催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也毫不在乎。


比起硅谷自由资本市场的百花齐放,中国互联网双寡头格局也许不那么精彩。但能让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有竞争总比没有好。更何况,腾讯的风格相对要宽松,广撒网的财务投资、流量支持但不追求控股,似乎留了点回转空间,看上去还有点幸运。但满足于这样幸运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不幸。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智邑零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