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495
总访问量:2436668
2011年10月26日
评论数(1)近几年,人们热议微博的时候,我其实很平淡。觉得微博这类形式很不适合我,因为我要表达的学术思想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因此,尽管在开车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时,经常听到主持人要参见新浪微博或腾讯微博,但自己还是无动于衷,除了有空就打理博客外,基本上没有涉及微博。
我首次涉足微博,其实是网易微博的几个编辑朋友们的邀请。其时,对微博还不熟习,也还没有多少感觉。当时是2010年下半年,但也就只是开通,是这帮年轻的编辑朋友给了我微博启蒙教育。不过,尽管有时微博时常被推荐,有一种被关注的满足感。但总体而言,当时,我还是习惯于打理博客,对微博还是没有引起我强烈的关注和兴趣。
真正让我突然变成“微博控”的,还是2011年春天,应新浪乐居编辑的邀请,开通新浪微博。以及随后陆续开通的腾讯微博、搜孤微博、搜房微博等。突然在微博的春天里,迎来了大量新朋旧友,并一下热闹地在上面互粉、关注、私信、评论、回复,生动、活泼、即时、有效地交流,让人越来越多地发现它的好来。在我的电子即时通信交流工具中,除了邮件、QQ外,突然被微博包围起来。而且,朋友们在茶余饭后或会间的聊天中,常常不时提到“互粉”或“@你”,顿时觉得自己也时尚了起来,至少不“落伍”了。
哪知,随着自己在新浪微博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一时对它的即时互动方式十分迷恋了起来,觉得它甚至在某些方面是QQ群和其他方式更有趣、更有效。至少,它可以一直累加着粉丝、发言的资料和内容以及不同的人对某一观念的评论,那种鲜活,是十分诱人的。于是,我这个还残存着激情冲动的中年人,在近半年多的时间里,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微博”,积极地投入到这种“随时随地玩微博”的运动中。不仅自己“全天侯”地打理着它,而且还先后推动数十个朋友同事开通了微博。我所在的单位、学会、网站、基地也开了微博,似乎陷入到了一场“迷失方向”的微博热浪中。
2011年暑假,我的微博运动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潮。因为我把10多个来我单位进行科研实习的本科和研究生卷入到微博浪潮中,并开通了“中国流通论坛”(http://q.weibo.com/966549)微群,引入兼职人员进行常规管理。一时间,在QQ里,在办公室,在会议中,在外出调研的行程中,我常常身不由已地想到把所正在做的事项与微博“挂钩”,在南京的秦怀河上、在北京的全国流通论坛上、在广东省政府组织的会议中,我也一时兴起地现场发了微博。我和微群的团队成员们,为着那个“群成员”数字的快速上升、为着积分的不断增加,为着粉丝数字的变化常常兴高彩烈。更有甚者,数次半夜起来,或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理我的“微博家园”,原创、转发、评论、邀请、关注,常常一弄就是一二小时,乐此不疲,干劲冲天。可以说,为了我们新浪、腾讯的微博事业,我和我的朋友们,贡献了我们自己的不小的一点点力量。
然而,无论什么事,热过头后,总有冷静的时候。投资和市场如此,娱乐和学习也是如此。
促成对我的这一轮“微博热”冷静反思的契机,恰恰是我十月初这出国的一周时间。由于我的手机一直没有办国际漫游,所以,当我10月1日刚踏上香港土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将有一周的时间里通信盲区,就是平常在节假日经常“骚扰”我的各类朋友们,将无法联系上我。同时,我也不可能通过手机发微博了。尽管在南中国海的上空或者在马来半岛的高速路上,我数次产生发微博的冲动,但显然是徒劳。后来,干脆也就不想了。
正是这种不得已的“不想”,反而给了我反思的机会。因此,在过去半年中,我那些在打理微博的时间,却不得不处在静静地思考中。这种冷思考,在临近回国的时候,突然上升至一种警醒——我是否陷入了迷途?写微博是我的本职工作么?与静心的学术研究有关么?有推进我所热心的学术进步么?尽管粉丝的关注和鼓励也是一种动力,但这能纳入工作的绩效考核么?写了那么多原创性微博,有知识产权保护么?如此等等,我是不是在不务正业?我惊了一身冷汗,自己实际上已经就进入了这个“陷阱”,将娱乐性质的思考和交流当成了严肃地科研活动,有点本末倒置了。
所幸,在我个人科研转型的大背景下,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这项“不务正业”有损“学术清静”,来得及回头是岸。
过完这个“十一”,无论如何,我要更加努力地向“清静的学术人”迈进,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使淡化对微博的迷恋和关注,回归到学术的博客情结,通过博客来传播自己的学术观念,有空时,偶尔通过微博来和各位博友和粉丝进行沟通交流。但无论如何,从今天开始,我和微博的“热恋期”将随着国庆长假的终结而结束。我要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我的研究工作中。
不管怎样,我的微博将一直存活下去,并成为我的一个思想窗口。
谢谢关注我的粉丝们!谢谢鼓励和支持我的微博编辑们!谢谢发明微博的技术专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