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在商言商。之前过往,皆为序章,股市登场,就见真章。
就在这两个月,上市突然成了新的风潮。前有筹备许久的小米,后有亏损巨大的美团,现在是刚走出舆论风暴的拼多多,而后还有滴滴出行等,一大群明星公司向香港、美国股市“袭来”。
毫无疑问,大家在这个时间窗口扎堆上市,抢的是时机,绝不敢儿戏。
宏观上看,美国四处掀起贸易战,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不确定性加大;微观上看,众多估值数十亿至上千亿美元的大咖,都将加入上市大战。谁家早上市,早得市场认可,早有股价、市值支撑,早安全。
但也别忘记,香港和美国股市也是“金钱永不眠,拷问永不止”,短期看业绩,长期看格局,无论对谁都是一样。适者生存,不适者团成团,圆润地离开。
其中,最值得研究的,莫过于拼多多和美团。前者目标估值300亿美元,只发展三年就上市,即便面对各种争议,仍不改上市节奏;后者预计估值600亿美元,称霸外卖市场,挑战携程,又战滴滴。可以说,两者都不缺胆气,也不乏实力。
关键就看上市这场战役,谁能在业绩、格局上把握现在、定义未来,赢得资本和资源。更优秀的那家,就能威福自操,宸衷独断,执掌未来。
看业绩,拼硬度
“向业绩和成功叩头”,股市本就是这样,没有财务数据上的“硬度”,一切都是白瞎。
分开看,收入方面,拼多多2017年达17.4亿元,2018年一季度达13.8亿元,预计全年在数十亿元水平,这与美团2017年达到的339亿元,还有较大差距。
但结合成本来分析,业绩优劣却立刻反转。
2015-2017年,美团收入增长8.47倍,但销售成本却上升17.5倍,也就是用极大的成本飙升,才换来很小的收入扩张,这在商业上叫“规模不经济”,一句话,花钱的效率很差。所以毛利率才从69.2%一路降到36%
反观拼多多,2017年收入增长3.45倍,成本增长仅1.25倍,2018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7倍,成本增长仅5.85倍,无论怎么看,它用小成本撬动大收入,非常有“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其毛利由负转正,今年前3月的毛利甚至高于去年全年,达10.66亿元。
一美国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曾告诉小郝子,毛利正是衡量企业主业经营的关键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拼多多的经营能力要远胜于美团。
另一方面,对比拼多多和美团的订单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佐证。
2017年美团外卖+酒旅预定(当时尚未收购摩拜),日均订单数在1200多万,同年,拼多多日均订单在1178万左右,两者体量基本相当。
但为了获得这样的订单成长,美团从2015-2017年共亏损131.5亿元,而相同时间段,拼多多只亏损了13亿元,连美团的零头都不到。
由此可见,按创始人王兴的比喻,美团这个“无限游戏”要进行下去,代价及其高昂。
其中,外卖要与阿里系的饿了么、口碑对战,酒旅要与携程系的携程、去哪儿等竞争,再加上最近出行战滴滴,共享单车战OfO、哈罗单车……四面树敌下,美团补贴烧钱不能断。
就像意大利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说的:战争因你所需而来,却并不如你所愿而止。美团的对手们绝不会轻易罢休,持续纠缠下,它绝难从亏损的泥沼中脱身。
反观拼多多,它切入淘宝与微信“盲区”,建立起一块新领地,借社交方式拉用户一起参与团购,不断卷入新用户、粘住老用户,占据其心智、时间。
它利用微信的流量红利、支付便捷,形成持续“裂变”,两年拿下4.7亿用户,其中很多是县乡里没接触过网购的中老年人。
相较而言,拼多多这种创新的模式,打动互联网边缘人群,高效、低成本地获客,商业效能上远高于美团的“正面刚对手,烧钱换市场”。
如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所说:“你赚到的每一元收入并不是你的利润,但你节约的每一块钱,却全部是你的利润。”在商言商,无利不商,这一点上,美团和拼多多中间还隔着N个eBay的距离。
看格局,拼深度
数据有“硬度”,显现当下,而要在资本市场立身立命,还需要更大的格局,定义未来、执掌未来。
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世界,没有谁能在单打独斗中保持不败,大家都深度介入产业链,构建自己的“英雄联盟”。这样,才能在“联盟的角逐,生态的战争”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但这一切少不了家底支撑,资源禀赋。
对比来看,2015-2017年美团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40.04亿元、-19.18亿元、-3.10亿元。而拼多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额2016年为8.79亿元,2017年为3.15亿元,2018年一季度达6.28亿元。
也就是说,连年经营下来,拼多多每年有大量的现金流流入,而美团每年猛吃投资人的老本。用股神巴菲特的话说:这类现金流健康,才意味着企业“造血”机能完善,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以,美团会在招股书中明确:“我们于纪录期间经营活动产生负现金流。倘若无法以适当条款获得足够资金为我们的营运提供资金,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以及前景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反观拼多多,则没有这样的难题,未来更有资本结硬寨,打大仗。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团年交易额3750亿元,由46000多名员工完成,而拼多多年交易额1412亿元,由1159人完成,前者人均支持815万元的交易,后者人均支持1.2亿元交易,显然后者的人力效能高到炸裂。
要知道,交易用人力堆砌,管理难,成本高,特别在人力成本急剧攀升的当下,美团将为此消耗大量物力、财力。资源禀赋遭吞噬,它更捉襟见肘,难以深化行业影响力,更难以结盟行业小伙伴。
于是,美团强推更多新功能,比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用“跟随”策略切入更多消费场景。但实际却是动则在摩拜上砸出100多亿元,耗费大量资金,最后,产品规模有了,却无法形成新旧业务协同,刺激出新的有效需求,更没有搞定行业上游小伙伴。由此,美团只能继续在四面楚歌下,做孤独的奋战者。
“先射箭、再画靶”的激动,终究是虚妄的。
而拼多多则能留存更多资源,用于产业链重塑。比如,利用“拼团”的形式反向影响生产商,大规模定制商品,低成本地将大蒜、电饭煲、手纸等产品从产地送到县乡消费者手中。如此,绕过经销商,避免商品层层加价,消费者得真实惠,卖家得大订单。
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说:一件事让所有人得利,它就能成功且持久。
结果,喝“娃娃哈”吃“康帅傅”的人们能买到正品,生产商产品下沉乡镇,大大扩张销量与销售通路,“拼”出全新的供应链。大家共享“消费分级”市场下“消费升级”的红利,自然成为拼多多的深度同盟军。
当然,拼多多并不完美,它经历的风波,也是各大电商平台经历过的。它就像一个新生儿,需要经历几次发烧,才能建立起免疫系统。
为此,它引入百度前CEO陆奇“加持”,并招聘人才,借鉴大平台机制,加速快进地处理好商家、用户、商品的各种问题。
好在,有太多平台事件的前车之鉴,拼多多只要行动及时,处理妥当,就不必再“吃尽了苦,踩够了坑”,才飞越过沧桑。
是的,今日因,明日果。理性分析下,300亿美元估值的拼多多,对比600亿美元估值的美团,更有优势。说不定,美团也会步小米后尘,折了估值再上市,而拼多多则能保持期望估值,笑到最后。
一切就像华尔街天才杰西·利弗莫尔所说:如果你追求的目标恰如其分,那么这一切都会朝你走来,回报你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