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9日
评论数(0)
【深几度·城市精神系列】
撰稿|吴俊宇
「摘要:一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要一群具有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在城市的转型发展中呈现新动能。」
“真办肆”,作为徐州方言,讲的是“做事很棒,或交代的事情做得很好”。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使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徐州正是这样一座“真办肆”的城市。其诞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受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影响,城市职能实现了多次转型,同时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不断地随之调整,从而实现城市职能和空间结构的相互适应,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徐州而言,在数次转型发展当中,“交通”和“制造”始终是其无法摆脱的标签,在其城市数字化转型当中发挥关键作用。
华为参与其中,推动其智能升级。
01
五省通衢
徐州一向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更有“五省通衢”的称谓。
所谓“五省通衢”,是指徐州在历史上可以通过黄河与京杭运河漕运沟通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因此成为沟通南北的水陆交通枢纽。
传统的徐州是军事重镇和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主导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一部徐州历史也就是一部战争史。
由于徐州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历代王朝在此进行的招募兵马、修筑工事、储备军需等军事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徐州城市的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徐州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疆域分裂,东西纷争和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徐州城市关系南北之盛衰。
从1882年徐州煤矿开采经营,徐州有了城市经济中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近代工业。这标志着徐州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近代徐州开始向近代工商城市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决定了近代徐州城市的发展快慢和特色。新式交通体系的形成给近代徐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近代徐州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中国历史进程是其发展的外在因素。城市社会救助、教育变革、交通工具的演进等社会条件对近代徐州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徐州成为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徐兰高速铁路在徐州交会,徐州的公路东抵海滨,西接兰新,南达沪宁,北通京津,成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更是连接东西、南北经济的重要“十字路口”。
在全国42个综合交通枢纽互通程度,徐州通达度位列全国第二。随着新技术革命进一步演进,对徐州而言,其交通枢纽地位还在进一步被放大,正迎来它的下个发展阶段。
02
转型“真办肆”
自古以来徐州就是南北争夺的“制高点”,是交通枢纽与铁路要道。如今更是国家批复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不仅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还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及老工业城市。在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其产业结构调整也随之进入攻坚期,能否自身智变,甚至智联整个淮海经济区,成为发展的关键。
从微观上看,徐州的交通,尤其是地铁交通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
2019年10月徐州地铁开通时,徐州地铁建设初期将互联网平台概念融入了顶层设计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智慧平台,探索综合智慧出行的全新模式。
同样是在去年10月,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还与华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这次合作之中,双方提到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徐州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徐州轨道交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水平”。
地铁数字化转型其实有几个层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资产管理,如何在地铁车辆数十年的使用寿命内控制好维修成本,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能在架大修以后恢复高可靠性的设备性能一直是地铁运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是数据管理,要知道地铁的业务体系极为庞杂,具有大量运营管理数据,它和城市人口数据、交通数据乃至经济数据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利用地铁客流数据辅助决策,这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从中观上看,徐州自身的产业结构也在悄然调整。
如果去看徐州三大产业的结构就会发现,这五年来其第三产业一直处于比重增长,第二产业处于比重下降的状况。这其实和徐州目前正在采取的产业转型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一家资源主导型城市,徐州正在推动实施第二产业的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2019年年初的徐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其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5%,占工业投资的51%。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降低1.7个百分点,投资下降17.3%。
交通运输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徐州也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城市,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交通的转型发展。
按照徐州本地的规划,它不断完善淮海国际陆港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打造集运输物流、展示仓储、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于一体的国际陆港,构建内外联通的物流体系、双向互济的开放体系和高端现代的产业体系,强化枢纽经济,加强交通产业对整个经济的辐射作用。
而在徐州,无论是新兴主导产业还是资源主导型产业的转型升级,都与华为及其生态合作伙伴这样的企业密不可分。
从宏观上看,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不仅需要关注自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考虑如何加强数字经济发展。
事实上,徐州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速自2014年以来就一直处于相对放缓的状态。这一方面和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提示:增效降本、重视质量将是下个阶段的发展方向——这恰恰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数字化转型参与其中。
某种意义上说,徐州其实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徐州这样的城市的转型发展恰恰是中国经济最核心、最普遍、最常见的部分。
这样的城市一方面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另一方面还增长放缓,传统产业还处于相对强势的状态,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压力。
国家信息化评价报告中显示,数字经济的地域分布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趋势,这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区域密切相关,在其中,大型企业可以发挥带动和聚集效应。
但这并非数字经济的全貌,一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要一群具有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在城市的转型发展中呈现新动能。
03
新基建下,数字化解法交答卷
在新基建的浪潮下,徐州的发展其实有着多维度解法。
第一维度是城市的解法。产业发展毕竟还是要落点到城市发展之上,城市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帮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到过一个“中心-边缘”的社会经济结构。在他看来,中心过强而边缘过弱,这其实是一种“不稳定结构”,一方面会造成经济失衡,另一方面也会带来诸多社会心理问题。他倡导强化地方经济,形成一个个“次中心”。
事实上,徐州也可以看作是这样的“次中心”。五省通衢,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徐州逐渐转型、强化,才能起到平衡地区经济,稳定社会的作用。
其实“次中心”这种理念很容易联想到江苏被称作是“散装经济”的说法——所谓“散装经济”恰恰指的正是江苏省内各个市区县会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强化地方经济发展,强化“县域经济”,表面上看江苏省内各个城市发展各异,实际上却发展均衡,各有特色,统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新基建不仅在于“新”,更在于“基”。
想要进一步发挥徐州自身的特色与传统产业实力,打造“次中心”效应,就必须通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包括交通物流等产业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推动智能交通等产业发展。
在新基建的浪潮之下,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深耕各地的懂行能力,将有效加速产业智能升级。
第二维度是产业的解法。徐州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其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向德国城市看齐。
事实上,徐州已经与三座德国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1994年牵手德国波鸿市,2004年合作德国埃尔富特市,2009年则是握手德国奥尔登堡市。
其中,波鸿市位于德国鲁尔区,也就是著名的煤炭资源城市。在1973年关闭最后一座煤矿之后,波鸿市渐渐向健康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过渡,以高技术创新产业为主。奥尔登堡市的发展与其类似,作为工业城市也经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由电子科技、化工机械能源产业向金融、商贸和服务业转型。
而埃尔富特市则提供了产业智能升级的经验借鉴。作为一座长于汽车制造业的德国中部城市,在高新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埃尔富特市逐步从传统汽车制造产业向新能源、新制造方向迈进。
可以说,这三座城市与徐州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与路径。一方面它们的产业结构和徐州极为相近,另一方面它们的转型路径也可以为徐州提供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升级的经验与借鉴意义。过去徐州和这三座德国城市之间有过大量就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而展开的交流与对话。
其实,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升级都需要新技术做支撑。而新基建旨在通过信息和能源等技术的变革,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也同时带动了ICT整体产业的爆发。
目前,徐州已在政策、产业、区域环境等多个层面夯实基础,未来伴随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产业转型和升级,华为及生态合作伙伴将通过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内的新兴数字技术的构建,加强产业融合,为区域内传统产业、传统基础设施转型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维度是行业的解法。无论是产业还是城市,数字化转型最终需要核心的参与者——企业来完成。
而作为“懂行”的合作伙伴,华为为徐州的发展提出的“解法”,则是深入到像地铁、制造等行业的核心业务场景中,躬身入局、了解行业需求,通过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而华为及生态合作伙伴就正在徐州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技术赋能的弥合作用。在徐州,华为就依托于数字技术支持和生态伙伴联动,建立了华为徐州分销销售与服务中心。
为徐州区域内的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场景化解决方案,将数字技术引入到具体的场景与问题当中,聚焦核心业务、识别关键场景难题。华为帮助各行各业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进而推进整体产业智能升级,创造新的发展动能。
如此,方能以各行业的数字转型,打通产业升级的路径,将数字技术切入产业,实现整体降本增效,进而以产业带的外向发展带动整个淮海经济区的协同发展;而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徐州,其更能借助发展合力、分享区域协同的红利,加速行业转型和城市发展。
对于徐州来说,要想实现数字经济的突破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其根本还是应回归到微观层面,华为携手懂行伙伴,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借助淮海经济区的优势,将数字化转型能力融入到各个行业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
这才是新基建时代为徐州带来的真正机遇与解法。
————END————
主理人 | 吴俊宇 公众号 | 深几度
前南都、中国经营报记者,关心技术、文化与人
钛媒体2015、2016、2018、2019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转载、商务请联系个人微信85240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