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几度

吳儁宇

公告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钛媒体、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以及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科技、腾讯、新浪、网易等30余家平台发布。

文集

科技(5)

统计

今日访问:3674

总访问量:6068023

2019百度谷歌微软AI开发者大会释放出共同信号:云+AI成主旋律

2019年07月03日

评论数(0)


文|吴俊宇

前麦肯锡资深合伙人理查德·福斯特在《进攻者的优势》一书中提到:

企业界向来都有进攻者和防守者,只有不断的进攻,懂得运用新方法,去挑战极限才可能有新的转变。进攻者的关键可能在于技术优势,不断扩展自己的思路。

7月3日,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云+AI贯穿全场,成了新的主旋律。新主角百度智能云压轴亮相,正通过“云+AI”成为云计算市场的“进攻者”。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百度智能云发展迅猛。

国内云厂商中单季度营收突破10亿用时最短。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PaaS层面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速超过410%,所有厂商中增长最快,坐稳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

市场份额排名一个季度提升一位。在2018年第四季度为国内第五,在2019年第一季度已成为国内第四。目前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一阵营。云计算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互联网领域排名第一。

(百度副总裁、百度智能云总经理尹世明)

从2019年国内外接连几个全球性AI开发者大会来看,云计算和AI落地应用成为最重要的亮点。

微软全球开发者大会Build 2019以Azure为重头戏,贯穿始终,Azure云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全新平台架构均为全场最大看点;2019谷歌I/O大会则把所有目光集中在了AI上,尤其是AI落地、AI向善更是推进AI逐步为人们提供服务。

百度、谷歌、微软释放出了共同的信号:云和AI将成为未来的重中之重。

毫无包袱的进攻心态在百度智能云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种焦虑三种方案

坦率说,当下每一家云计算厂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一家厂商都希望能够寻找到突破口。不管是阿里云、腾讯云还是百度智能云,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业逻辑。

1、阿里云寻找“二次增长”

随着阿里云的盘子越来越大,增长正在逐渐放缓。对阿里云来说,过去毫无顾忌跑马圈地环境正在逐渐改变,阿里云正在思考的是,如何从早期抢占市场份额到加深服务能力转变,获得更多合作伙伴信任。

国内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竞争对手日益崛起。阿里云虽然在公有云市场始终保持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压力逐渐加大。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在单一业务上取得永久的成功,企业必然需要不断挖掘新引擎。为此阿里做了这么几件事。

把云数据库作为下一个重要增长引擎;还提出了“被集成”的概念,强调自己不做 SaaS,将这部分产品交给生态伙伴,争取合作伙伴的信任。

阿里云希望通过一系列新的策略,实现二次增长,继续维持国内云计算市场地位。

2、腾讯云C2B模式切蛋糕

对腾讯云来说,它做云的优势在于自身C端优势:有国民级的产品,有用户规模。

因此腾讯云的做法是,联动包括微信在内的C端资源,以C2B模式切产业互联网蛋糕。在这套C2B的逻辑中,B端的服务能力能够通过C端产品重新包装、整合。

也就是说,腾讯云从消费互联网去切产业互联网,让B端技术服务在转化为C端实际体验的效率得以提升。

3、百度智能云“云+AI”实现突围

百度对中国中国云市场的思考以及未来的市场“打法”是“云+AI”这一模式。

云和AI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云不可能缺少AI,AI也不可能缺少云。

百度智能云是AI产业化的载体,将百度多年技术积累、工程化开发能力、资源生态三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共享给社会,共享给产业,加速每个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云+AI”这种模式等于是为云计算找到了根基——AI本身就是需要服务产业,在AI服务产业的过程中,云计算自然而然会“被需要”。

我一直认为,AI就像是一个枢纽,它联通了云服务上下游很多产品。AI技术足够硬的话,其他云服务产品自然而然也会被带动起来。

百度之强,就强在AI。百度产业智能化之路走的稳,就在于云+AI。而“云+AI”的逻辑在于,它在商业上足够平滑,在市场需求上也足够自然。

在产业智能化的过程之中,ToB和ToG客户可能一开始会用到AI,后面自然而然就是会用到云。百度在为客户提供智能化服务的时候,可以顺势提供云计算服务。

智能化服务和云计算服务相互捆绑,会让整体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得以提升。

“进攻者”百度

IBM前CEO郭士纳在接受《麦肯锡季刊》采访时提到说:

我们看到的那些持久的公司并不是真正持续了100年的公司。在100年的时间里,他们改变了25次、5次或4次,如果不改变,他们就无法生存。

今天的云计算市场其实也是如此。我一直认为,当前的云计算市场处于早期阶段。

按照民生证券在今年6月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估算,中国云计算市场2018年的规模达到了413亿元,2022年预计将达到1450亿元。从云计算子市场看,各子市场增速都领先全球,其中IaaS不仅占比超过50%,同时保持非常高的增速。

也就是说,当下国内云计算市场未来三年增长空间还有3倍以上。云市场还远未到“格局已定”阶段。

每一家企业其实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哪怕是领先企业也是如此。阿里云和腾讯云之间的缠斗,百度智能云的高歌猛进总能让人看到一个初始市场你追我赶的魅力。

之所以把百度智能云看作是“进攻者”,原因在于三点。

1、提前布局适应未来3-5年的新技术

新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突破,“进攻者”对技术总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对新技术的采用也没有太多顾忌。

这次百度智能云带来的ABC+X新型架构,便综合了百度智能云的算力、数据和算法外,还能结合区块链、IoT、5G等技术,满足开发者们从云端到边缘、从计算到智能、从资源到效益的全栈需求,使开发者无需从零基础开始各种技术积累。

(尹世明现场演示快速部署安全帽检测模型案例,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这个新架构,实际上是在为未来3-5年的云计算市场做准备的。

2、圈定生态提供开发平台深扎行业解决方案

云计算需要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落地。未来云计算市场的扩张,必然是细分行业逐渐用到云服务的结果。

但云服务厂商在公有云市场是没办法完全了解每一个细分行业的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又需要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来提供支持。

为此,百度智能云提供各种工程化的开发平台,包含有各种各样的通用化场景、行业化场景。还提供了多形态、多样化、灵活的交付方式。这些平台和交付方式将让整个开发过程简单、方便、高效。

这样一个开发平台,其实就是在营造巩固生态,通过联合合作伙伴、开发者深扎细分领域的方式抢占市场。

3、多云趋势中利用“云+AI”展现技术优势

未来,更多企业希望采用多云策略,同时更关注技术和服务能力。

要知道,现在大部分客户希望从降低单一提供商的依赖性,通过持续的成本和性能优化,以及改善的地理覆盖范围中获益。

比如说,中国联通布局了“M+1+N”的云数据中心体系,具备300+个覆盖全国的数据中心,超过32万机架的服务能力。联通沃云横向与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互相集成、多云融合。

调查机构IDC公司最近对此进行了预测:“到2020年,90%以上的企业将使用多种云服务和平台。”

调研机构451 Research公司的调查也表明,“IT的未来将是多云和混合云,69%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到2019年将采用各种类型的多云环境。”

在多云融合的趋势下,百度智能云“云+AI”策略的赢面非常大。

曲线的突破口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云计算市场之后的空间还很大,市场目前也正处于早期阶段,如果寻找到“曲线的突破口”,一切皆有可能。

查尔斯·汉迪在《第二曲线》中提到,企业增长有两种方式,稳定的线性增长和第二曲线式的增长。

稳定的线性增长是在原有曲线里面,沿着原有的技术、产品、行业、市场渐进性地增长,只能产生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对增长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10%的增长速度已经满足不了一个卓然企业对自己自身的要求。

行业领先者容易在稳定的线性增长之中持有保守态度,但是百度智能云这样的“进攻者”则是在剧变的市场之中寻找突破口。

我之前说,“豹变”形容来百度云这四年来的变化还不是很准确,“竹变”可能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进攻者”,百度智能云今日成长之迅速,其实恰恰符合“第二曲线式增长”,也正是“竹变”的增长。

--------------------------------------------

作者 | 吴俊宇 公众号 | 深几度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

关注科技公司、互联网现象的解读

曾获钛媒体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创事记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

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吳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