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
评论数(0)
工业互联网到底有多厉害?
一组数据可以管窥一二:在一家光伏企业,每年因为生产的废品而白白花掉数亿的生产成本。而部署了工业云之后,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提升了1%的良品率,每年节省上亿生产成本。这只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一个例子。我们再看看当将工业制造与消费市场打通之后的景象:打算装房子的消费者,在家里通过网站傻瓜式定制设计自己的新家,然后下单采买。而从订单生产到收货、到装修,整个过程都可以在手机上一览无余,甚至可以将自己家装修的过程直播给好友或网友,这种几乎无缝的需求-生产-需求满足的过程,就发生了佛山一家名叫欧神诺瓷砖的企业身上。在部署工业互联网之前,这家企业为产能过剩而烦恼不已,工业互联网的部署,让其迎来了新的春天,也通过云服务的对生产与消费的打通,让其更能洞察和理解用户需求,按需定制生产。
工业互联网就是这么“神奇”,虽然说其化腐朽为神奇有些夸张,但打破传统制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藩篱,提升良率和效率,却是实实在在的对传统工业的赋能。
就在11月21日,2017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在广州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争夺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一天后的11月22日,阿里云宣布将在广东建设阿里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全国工业云总部定于广州,未来要以ET工业大脑持续与广东制造业融合,依据企业需求场景深度再造,推动广东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这里的一个背景是,在一个月前,阿里云承接打造国家级工业云平台。
而梳理世界范围内工业互联网的进程,可以看到两条分支在其中盘绕,一是,亚马逊、阿里云等互联网巨头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二是,西门子、海尔等制造业翘楚着手自建工业互联网云。为行文的方便,这里将互联网巨头方阵称为“云派”,将制造业自给自足的实施路径称之为“厂派”。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云派、厂派孰优孰劣。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也是互联网、是云。因此,在云服务上有积累的互联网巨头,理所当然地成为拓荒工业互联网的主力军。
以亚马逊为例,早在两年前,作为全球市场最大的一朵公有云,亚马逊的AWS就发布了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全新平台——AWS IoT,旨在让制造业客户硬件设备能够方便地连接AWS服务,帮助客户在全球范围内存储、处理、分析联网设备生成的数据。在之后的两年里,亚马逊一直在深耕细作工业互联网。
再以阿里为例,在2014年,阿里云就与中国石化展开云平台建设合作,随后为中石化部署了石化专有云。2016年,其则与徐工集团联合共同搭建“徐工工业云”(XCMG-Cloud)。此外,其还与协鑫光伏、比亚迪、国家电网等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部署上有不同程度的战略合作。
作为“云派”,互联网巨头对工业互联网的部署,其背后的主线是,发挥在互联网、云计算上的沉淀和积累优势,以技术为长,将在消费云领域积攒下来的计算能力和经验,结合工业制造业的具体特点,去赋能和共建。
这种共建,实际上也是与互联网巨头的实际情况相关的。无论是亚马逊还是阿里,本身都是在互联网技术上擅长,但是一直以来无论是主业还是云服务业务,都距离工业制造有一段难以抹平的距离。因此,尽管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意欲赋能工业互联网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要真正去做到赋能,就必须要深刻理解工业制造业的逻辑、痛点、关键点,方才能把准工业互联网的脉。
于是,通过与工业制造企业共建,如亚马逊AWS与通用电气、阿里云与中石化等,成了“云派”推动工业互联网的部署进程和部署深度的“捷径”。除了合作之外,阿里云不同于他人的是,第一个把AI技术的研究放在了车间里。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说,如果你经常跑工厂,那很大概率能遇到阿里云的工程师。他们的算法都是在车间和工人师傅、机器一起磨出来的。
但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还不仅仅是提升良率这么简单,效率、连接能力、互联互通能力等都是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所肩负的重任所在。不仅要实现设备与设备的连接,而且要能在人与设备的连接、泛设备的连接等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而通过与工业制造一线的企业共建,则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经过不断地持续调试,让云对工业制造业的赋能日趋精确和全面。
如阿里云AI首席科学家闵万里所言,工业制造和物联网连接给我们提供了强健的神经网络和健康的骨骼,让我们能实时感知这些数据。但是“感”了之后还要“动”,怎么“动”?就需要一个大脑来思考。阿里云首先就要把缺的“大脑”补上,兼容开放现有的做工业互联网的传感器、控制协议等,他们的厂商都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采集数据,我们实现数据的对接,跟“大脑”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链接之后形成数据流,能够形成智慧管控流。
与“云派”有技术基因和计算能力优势相比,以西门子、海尔们为代表的“厂派”工业互联网,则是有制造基因,但是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上没有底子,这是其薄弱环节所在。不过,从更懂制造的角度看,“厂派”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
作为在德国工业4.0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云平台,西门子在去年推出了“MindSphere—西门子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被设计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可将其作为数字化服务的基础,譬如预防性维护、能源数据管理以及工厂资源优化。由此,机械设备制造商及工厂可以通过该平台监测其设备机群,以实现对数控机床以及驱动链的预防性维护(Machine Tool Analytics & Drive Train Analytics)。
无独有偶。美国通用电气也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上发力。2014年底,GE推出工业互联网软件系统Predix。在随后的几年,GE又不断对其进行打磨和优化。
而尽管收购了GE的家电业务,也由此成为了GE Predix的最大“客户”。但这并没有阻止海尔去独立探路工业互联网的决心。作为国内的“厂派”,海尔的工业互联网布局也日渐清晰。一个月前的10月30日,海尔集团发布智汇云战略并与多家战略合作伙伴举行签约仪式,正式宣布加入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目标是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第一云平台。
以西门子、海尔为代表的“厂派”,其优势是本身自己就是制造企业,对生产制造流程“门儿清”,其打造的工业云更多是从制造业的思维出发,在更具体的生产制造上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厂派”缺乏互联网基因,更多的是从自身的制造需求出发,因此,更多的是自给自足。要将在自家制造业务上的工业云布局经验复制给同行,无论从能力还是“伦理”上都可能存在问题。
尽管海尔们希望在企业与用户交互、需求定制、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物流、服务等制造业全流程上去部署其工业互联网,但是这些流程用在自家企业上可能可以实现,但是要想将其推而广之,对于欠缺互联网技术基因和推广能力的制造企业而言,其实是在外行做内行的事情,事倍功半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工业互联网的两个命题是:1,实现;2,普及。前者是说要具有落地的能力,这一点海尔们看可以直接将其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部署到自家企业中去,实施起来没有阻碍。阿里云们也通过诸如与徐工这样的企业的合作,也不断推进能力的部署和输出。而难就难在普及。要赋能一家两家企业容易,但是要将这个目标扩大到上万家、十万家甚至更多的企业的话,普及的难度其实还是很大的。
如在闵万里看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生产线起步较早,比长三角地区更早,因此也带来一个问题——传感器方面不够多。我们走车间的时候先去了长三角地区比较新的德国生产线厂商,看看当阿里的数据采集完备后的最佳状态是什么。答案是可以,只要数据接上“工业大脑”之后,业务会有提升。现在对80、90年代的生产线来说,怎么让数据被采到,是最大的问题。
然而,这就需要有战略的迎合,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考量和布局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落地与普及。对此,目前的做法有二,其一是与尽可能多的制造企业联手部署;其二,在制造业发达的重点地区进行重点推进。
第一点上,西门子选择了和亚马逊合作,通用电气也选择了亚马逊。早在2013年,通用电气全球软件业务负责人比尔·鲁(Bill Ruh)就曾公开表示,“工业互联网应该就像现今互联网一样”,因为“这是一个生态链的产业。”这句话其实是道出了通用电气在部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上的主张,即,建生态链,合纵连横,将事情做大、做透。
第二点上,一如西门子、通用电气、亚马逊们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则将区域进行分解,选择重点区域各个击破。
譬如,前文提到的阿里云,就将最新的战场选在了广东。这里的背景是,广东本就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中具有领头羊的地位。广东在发展中国制造当中,能够起到攻坚的作用,就好比在打仗的时候,能够去炸碉堡。此外,广东有适宜于创新创业的环境,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比较发达,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比起其他地区有更好的条件和能力发挥作用。
与海尔在其“根据地”青岛扎根做实验不同,阿里云的广东布局,其实有背后的战略考量。一方面,通过在广东建设阿里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有广东这一制造业大省的肥沃“试验田”可用,可以借此不断优化和升级其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输出能力。另一方面,藉此将全国工业云总部定于广州,也有利于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将广东模式推向全国。
据闵万里透露,在去年6月份之前,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非常低。阿里云在苏州地区接触了几十家工厂,都被拒绝,工厂觉得互联网公司跑到我这儿能干啥。而今天的情况比一年前好太多,因为有现实案例说话。“我们在江苏协助协鑫光伏、在浙江协助中策橡胶,做出了成果。协鑫光伏是个典型案例,它没有任何的硬件投资,就是把现有的数据,比如车间湿度、温度、砂浆上下部温度,嫁接上云计算的“大脑”,“大脑”对生产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并搭建参数曲线,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立刻就降本增效。”
用数据更能看出降本增效的效果:保利协鑫切片事业部副总裁刘建平在4月的江苏省制造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说,随着与阿里云推进智能制造,保利协鑫切片事业部人均月产出已提升506%,生产周期缩短50%,直接人力成本下降45%。
由此来看,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架构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围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等新模式新业态,去真正为实际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赋能,能否切实的实现提良率、降能耗、降库存、提效率。这一点,是对所有“云派”和“厂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关键考验。
展望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其想象空间在于不断地将云能力渗透到整个制造业的细枝末节,而无论是20%的头部企业,还是80%的长尾企业,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制造业的又一春进入焕发进行时已然成为现实。不过,在这场工业互联网浪潮中,“云派”or“厂派”谁能率先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