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令说

向令

公告

关注智能硬件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3795

总访问量:3766321

优车车欲用Uber模式和传统驾校一起打一场漂亮仗

2016年03月29日

评论数(0)

         

汽车时代,私家车走进千家万户,驾校也“乘风而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驾校已超1500家,相关从业人员也近20万。随着互联网+之风四处席卷,58学车、驾考一点通、优车车等一大批互联网+学车平台相继诞生并受到各界以及资本们的关注。2015年底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机动车驾驶证自学直考试点的公告》,4月1日起,自学直考即将实施,那驾考未来如何?传统驾校又将如何面对?互联网+学车能否借此迎来新的爆发点?

 

政”,互联网+学车箭在弦上

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2015年全国驾驶人数量突破3亿大关。学员人数从2008年的1678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3000万人,这也形成了一个1000亿人民币规模的市场。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年轻人市场和女性市场,学车市场潜力巨大。而且互联网+学车恰巧处在“四痛一政”的节点上,即四个行业痛点加一项政策推动着互联网+学车向前迈进。

:信息不对学车价格、服务没有统一标准,学员准备报考驾校时也不知道哪个驾校好,甚至不知道去哪报名学车,驾校、学员、教练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

:驾校课程安排不合理。传统驾校由于教学用车和教练有限,学员常常约不到车,而学员又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经常耽误学车时间,且约车需要电话反复沟通确认,十分耗时费力。  

行业定价混乱。目前学车市场千人千价。除了考试费用、车油耗损费、教练工资和公司运营费外,还可能有地区差异费、补考费、空调费等各类费用。

:传统驾校体系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传统驾校对教练的监管不力,吃、拿、卡、要早已司空见惯。此外驾校、教练仍然处在自我的优越感中,目前教学效率低下,考试通过率低等问题常在。

:政策给互联网驾校带来转机2015年11月国务院网站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驾驶证可以自学直考直接冲击了传统驾校。如自深圳实施自考驾照至今已经有7家驾校倒闭,国营驾校也未能幸免,深圳传统驾校招生情况狂跌50%。这也恰好给互联网+学车平台成长的机会,一大批平台获得了融资。如2015年8月优车车获得近千万天使轮投资,产品上线半年得到了重庆市80%优质驾校联合推荐。而2016年1月20日 “四个轮子”也宣布完成450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此前还有宣称完成千万级融资的58学车等等,行业开始呈现一片生机。

 

类模式,开始打破传统学车规矩

目前市面上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

一、互联网驾校模式

简单的说就是挂靠,租用驾校车辆、自己聘用教练员、自主招生和培训考试,希望通过自营模式控制学车体验,解决行业痛点,如58学车、1217驾驶学院等,本质上还是个驾校。现实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因为多是租赁,包括车辆和场地,一旦发生教学事故,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容易导致法律纠纷。2、资产模式重,租赁场地、购置(或租用)车辆、招聘教练员,对资金要求高,易患上肢体肥大症,稍不留神便可能造成资金流断裂。3、行业经验缺失,这些互联网驾校多由一群高端IT男创立,对驾校的管理多无实操经验,而且还要忙于应付各类关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互联网驾校平台模式

91恋车等采用这种模式,把教练员置于整个平台之下,自己作为招生平台,学员发布学车需求,距离最近的教练抢单,实现需求配对,将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运用的是Uber共享经济的思维。这类模式理论上很美好,既不用租车、也不用租场地、只需做好平台即可。但这类模式法律主体混乱,法律风险常在,而且需要和驾校处理好关系,否则容易遭到驾校抵制,也很可能被互联网巨头“模仿”。

 

三、互联网驾培生态圈模式 

这类是对互联网驾校平台模式的升级,不只通过销售或者免费提供软件给传统驾校使用,如哈哈约车从2014年开始,销售了400套约车软件,还可能在提供管理系统软件的基础上介入驾校的服务中,如找教练平台。而优车车则玩得更高级些,不仅给驾校免费提供SaaS软件,还支持定制,比如可提供预约学车、学生在家预约练车时间、计时学车、驾校派车接送等服务。优车车通过整合互联网平台资源和驾校管理服务资源,在对用户提供便捷的学车体验服务如Uber一键抢单等功能的同时,对驾校也提供开放管理平台,从而整合更多有升级转型意愿的智慧驾校加入,这已经上升到生态圈的层次。他们不是颠覆现有的驾培产业,而是帮助驾校进行互联网升级,以驾校合作伙伴的身份帮助驾校应对政策变化,提升服务质量,竖立口碑。但这类模式考验的是平台的生态构建能力,非一日之功。

 

还有驾考一点通、车轮驾考等采用的导流模式只做网络招生,输送生源给驾校从中赚取介绍费用等模式,各有优劣,未来路还很长。

 

真要革新,还有这几道坎

驾培是个较为传统的行业,互联网+学车尽管有较大革新,但要说真正改变行业现状仍有几道坎要过。

教练员的筛选和评价体系

首先教练是驾校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反馈的核心环节,所以在学车培训中如何筛选教练、如何判断教练的水平就变得十分关键。很多驾校在教练筛选时以开车时长、教龄、用户评价等作为考量因素。但互联网+学车平台若要解决原来的行业痛点,杜绝之前的吃卡要拿等恶习,这些指标显然不够。如何建立起一套标准模式能让教练员实现优胜劣汰就是所有互联网+学车平台要过的第一道坎。

优车车等目前采用抢单的模式来实现教练员“竞岗”,让学员在手机上一键呼叫发出需求,驾校教练进行抢单,最后产生三位候选教练。这种共享经济式的做法确实有助于提高市场上教练的供给量,保障用户在学车上的体验,提高学车的效率,但如何搞定驾校和让更多优秀的教练入驻平台就成为他们新的考验。

而对于教练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以结果为导向、以学员体验为导向、以满座率为导向三种方式。但教学车不是一项简单的服务,学车要的是结果,是让学员通过考试,取得驾驶证,而过程中又要有好的体验,所以这是个过程和结果都要兼顾的服务项目,着实不好干,也考验着平台的管理能力。目前优车车等都引入了入淘宝考评机制,可在APP社区、微信等渠道反馈点评,还有驾校采用了星级评定,星级高低直接影响教练收入。这些方法是否长久凑效,也待时间验证。

 

二、低频需求与用户的获取

学车是典型的低频消费,那如何以低成本地获取更多新用户或增加老用户的消费频次成为学车平台的第二道坎。目前常规的获客方式都是口碑介绍或给介绍人推荐返现,但互联网+平台显然不能走他们的老路,那具体能怎么做呢,又难在哪呢?具体有两点。

第一、如何找到精准的学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学车的人数在3000万左右,大学生只有1000万,剩下的2000万都在社区,显然社区是重点攻占的“壕沟”,但学车平台又缺乏社区资源,如何才能占领社区就将考验着学车平台。

第二、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获得信任。因为学车也是笔金额不少的消费,传统驾校,门店、办公室、训练场、甚至教练车等都能为驾校做信用背书,但互联网+学车平台呢?他们如果没有,就会导致模式过轻,平台的信用背书很难建立,如果有模式太重又对资金造成压力。优车车联合平安保险,推出不过包赔产品,以及0元试学,分期学车等;好好学车找来e袋洗入股并借助大妈进入社区等等,这都算是方法,但都容易被复制,互联网+学车平台需要建立更多核心竞争力。

 

三、场地、教练车等问题如何解决

学车依然是需要线下落地的o2o服务,那互联网+学车平台自然绕不开有关场地、教练车等问题。

首先是场地难处理,即便是58学车,他们的11处学车场地有10处都是驾驶员培训中心或者培训学校,因为是租用,时间上就没法控制。目前学车平台多采用时间优先或教练优先的方法“见缝插针”最大化利用场地和教练,这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其次,教练车难以解决。无论是培训还是考试都需要教练车,国家规定不允许私家车改装,学员又不可能为了学车买一辆教练车。

所以即便学车需求旺盛,互联网+学车平台能顺利招生,但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互联网+学车平台和驾校只能尴尬地笑笑,无法消化。

 

四、平台盈利点较少

更为关键的是,面对低频次的学车市场,互联网+学车平台不得不面临着盈利点较少的问题。此前在完成千万级融资的58汽车陪练,高调进军8个城市后不得不舍弃天津、成都、重庆市场,这也在提醒所有互联网+学车的创业者:在资本寒冬,如何构建自己的盈利模式形成坚固不催的护城河,便是优胜劣汰的核心点。当然多数平台会说学车不是终极目的,他们觊觎的是一切与车相关的领域,如买车抽佣、维修保养、保险、金融,甚至汽车相关衍生品等等。比如有平台希望未来能抽取5%到10%的买车用户,将其转化成购车订单,甚至提供借贷,向汽车金融延伸;优车车也在规划各类盈利产品,除了给驾校输送学员,甚至还可能成立汽车维修部门,把学车作为汽车后市场的入口,做开放型的平台,打造智慧驾校,建立自己驾培生态圈。但这所有的前提条件是:1、学员的基数足够大,2、能熬到那天。目前学车的高客单价、高毛利以及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也许能养活公司,但互联网+学车一定是场持久战,考验的是大家的耐力和内功。

 

总之学车市场必将继续深度互联网化,学车行业必将打破现有的利益关系,重新洗牌。但目前互联网+学车平台仍有诸多问题待解,所有的平台都需要有创造稳定现金流的能力、建立足够的壁垒为最后的胜利做好充分的准备。

 

曾响铃  微信号:xiangling0815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