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清
            
            
            林友清--品牌学者、策划人,略高品牌创始人,品牌升格占位策略体系开创者。
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以“品牌强国”为精进目标,长期从事品牌策划与咨询工作,拥有丰富的品牌策划实战经验和原创理论。
提出了“品牌宗教化”、“品牌定位导图”、“心智文件夹模式”、“消费者联想测试模型”、“品牌定位三步转化”等品牌理论及分析工具。林友清认为,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有如传教士和教徒之间的关系,企业在传播行为中应当像传道士一样,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把品牌信仰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品牌宗教化”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品牌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致力于让更多中国品牌搭载中华五千年文明精髓,把中国品牌推向世界。
林友清在品牌实践中推崇品牌故事营销,提出“低端产品造场景、高端产品讲故事”的基础诉求及创意模式。主张在创意诉求中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将品牌诉求可视化、可感知化,让消费者愿意成为我们品牌故事中的主角,从而实现对号入座。
微博:http://weibo.com/linyouqing
个人微信号:qixiyoumu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林友清品牌沟通”
	
	
今日访问:2255
总访问量:3249675
2023年05月29日
评论数(0)独特的记忆点,才能成就独特的品牌
品牌视觉记忆对于消费决策的影响超过我们过去所想象的。在我们日常生活所耳熟能详的品牌中,苹果、耐克、可口可乐、加多宝、万宝路等都是把视觉识别联想做到极致的品牌,在他们视觉背后的“爽口”、“吃火锅的时候”、“防上火”、“男人味”等等各类功能信息、场景信息、情感信息,全部都隐藏在了表层次的视觉识别当中,都“尾随”视觉进入到了消费者心智中。对品牌而言,缺少好的视觉识别,就缺少了心智的入场券,那么再好的产品、再差异化的定位也难以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备选库当中。而相反,当一个品牌的视觉识别做到极致,哪怕只是包装的一部分、甚至是无需Logo(可口可乐曾出过一款特殊的无Logo的产品Labels are for cans not for people),都能够让他的消费者们一眼就能认出来,这就是视觉识别的强大力量。
几年前,我们在观察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广告片对比中很容易发现,加多宝(原王老吉)的广告创意都十分重视消费场景的灌输,我们很容易把加多宝产品与火锅、麻辣、欢乐聚餐等画面进行直接的关联;反观王老吉,年轻的男女、开心的笑容,更多的试图去打造一种时尚的、愉快的体验。两者对品牌及消费场景识别的理解层次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此外,可口可乐始终在强调入口那一下“爽”的感觉,在沙漠里、在炎热天气下喝一口可口可乐那种“爽”的联想,这才是带来真正销售力的广告。
这是品牌的基础建设,也是一切场景沟通、情感认同的基础。也许你未必会为此大肆传播,但他是品牌任何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当然,这些品牌情感识别并非偶然形成,或者在历史进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品牌情感识别是高屋建瓴的心智规划,是基于对人性的洞悉和运用,是对消费者情感资源的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