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8日
评论数(0)国内服装品牌:今年出口转内销
国内服装品牌依靠为国际大牌代工为生的时代正在逐步终结。昨日,北京本土知名男装品牌顺美的总经理薛宝金表示,从今年开始,顺美将把内销的比例增加到七成以上。而曾为DKNY等国际大牌代工的顺美的转型,也是国内服装品牌在国外订单骤减的情况下,纷纷改变经营模式的一个缩影。
在商业专家看来,对于国内服装企业而言,尽管代工的利润相对较低,但只是介入上游,运营模式简单。服装企业进入内销渠道,则意味着生产商品只是第一步,企业不仅要投入巨资进行产品研发和品牌宣传,还要应付颇为复杂的国内零售卖场。尽管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但却是对企业适应能力的考验。
外销转内销趋势凸显
“30%-52%”,这是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出口额达到2亿元的顺美,内销市场比例的转变。超过20%的内销增长,耗费了这家企业25年时间。
就在昨日,顺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宝金宣布,从今年开始,顺美将把服装内销的比例从52%增加到70%。同样是将内销的比例增加两成,这次对于顺美而言,可能花费的时间最多只需要5年。
一直把给DKNY等国际知名品牌“贴牌”作为重要收入来源的顺美,同样也是国内男装市场的重要品牌,其经营模式的重大转变,成为国内服装同行纷纷转型的一个缩影。
有知情人表示,自身拥有品牌,同时也为国际体育巨头代工的361°、安踏等品牌,都已经纷纷加大了对内销市场的投入。不过,这一消息并未得到相关企业的确认。
另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透露,目前,中国服装行业内,超过八成的外销企业都已经开始“出口转内销”。
事实上,国内服装企业从走外销路线到向内销市场转型,从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就已经开始显现。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不少欧美国家的经济元气大伤,市场需求缩水,导致国际知名品牌对国内代工工厂的订单大幅减少。为了缓解由此产生的损失,这些服装企业开始通过内销渠道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泽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服装外贸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做内销,不花费10年的时间很难成功。即使花费了很大功夫也可能颗粒无收。
薛宝金也认为,服装品牌要想生存,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在设计上推陈出新。
从生产向全链条转型
从去年开始的外贸大集以及国内各大尾货市场的火爆,得益于消费者对“出口转内销”商品的青睐。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尽管商品销售量大,但这些商品从出口转为内销后,价格大幅降低,代工企业的利润依旧没有保证。比如,国内一个工厂为国外某户外大牌代工的冲锋衣,转为内销后,其售价仅是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三成。
为了能够在内销渠道同样找到可以生存的长久之计,国内服装商开始走品牌化之路,而类似于顺美等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则开始大力完善品牌建设。
事实上,外销企业走品牌化之路的前景尽管颇为广阔,但从单纯的生产向全产业链转型,需要花费不小的代价。商业咨询师刘晖表示,为国际大牌代工商品的利润尽管不高,但只是需要循环拉订单和投入生产这两个过程即可。
而从贴牌转而进入内销市场后,以往只具备生产职能的服装企业,不仅要花费巨资进行产品研发,还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换句话说,主打外销只需要购买厂房设备,转为内销则需要在营销和销售渠道上投入巨资。
还有商业专家表示,适合国外消费者的商品未必符合国内的需求。分析市场、设计款式、计算库存和资金流、建立销售渠道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此外,以往以出口为主打的服装品牌赖以生存的产能优势,也可能成为转型内销市场的负担。长期从事纺织品贸易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一个品牌的海外订单有时可以养活几家工厂,而几个甚至十几个内销订单,才能养活一家企业。
适应零供体系方能生存
其实,对于出口转内销的服装企业而言,增加资金的投入或许对于大企业来说并非难事。与之相比,长期从事生产环节的服装企业,能否适应目前国内纷繁复杂的零供体系,才是其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
近期,康师傅、中粮集团和家乐福等卖场不断曝出的纠纷,就是国内零供市场的真实写照。而引发矛盾的不外乎高昂的进场费、上架费、店庆费以及广告赞助费等。对于意在拓展内销渠道的服装企业而言,即便建立了完善的运营团队,也需要逐步适应国内零售渠道的各种“游戏规则”。商报记者 李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