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418
总访问量:12270115
2015年05月26日
评论数(0)“万万联姻”的余热尚未散尽,阿里巴巴和银泰商业这对老搭档终于签下了一纸“婚约”。
5月18日,银泰商业发布公告称,原董事会主席沈国军不再连任银泰商业执行董事,并于股东大会后辞任董事会主席兼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职位。董事会宣布,待张勇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重选为非执行董事后,张勇将获委任为董事会主席兼本公司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接替沈国军职位的张勇于今年5月8日正式接替陆兆禧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
消息一出,银泰商业股价逆市连续翻涨,商业地产O2O新一轮话题再度引爆。
“阿里系”真正掌握银泰商业实权已是板上钉钉,银泰商业成为继阿里影业、阿里健康之后阿里巴巴O2O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坊间甚至传言,不久的将来,银泰商业或将改名为阿里商业。
关于银泰商业被“收编”之后的新的发展方向,以及银泰商业CEO陈晓东的未来去向,坊间也是猜测不断。
对此,陈晓东对中国房地产报小编回应称:“(我)将辞去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CEO及银泰置地董事长职务,专心做回商业的事情,这也是应股东和公司的要求做出的选择。银泰在O2O方面一直和阿里有合作,一如既往,张勇兼任董事长后一定会进一步推动(O2O的发展)。”
陈晓东的回应也证实了业内的猜测。“银泰以后还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一位知情人士向小编透露,在公告张勇担任银泰商业董事长之前,银泰商业还在国内一家知名商业地产公司挖到了一位线下商业执行者担任副总裁。
“马云从来都不认为电子商务是阿里巴巴的一切,其通过互联网整合的是零售行业上下游关系。通过高管履新控制银泰,掌握绝对话语权,有助于两家企业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某资深零售业评论人分析道。
但他也表示,马云和沈国军虽然同为浙商出身,但两家企业的合并对整个行业来说不一定是好事。“这意味着电商势力范围对零售业的进一步侵蚀,这种倾向是很可怕的。电商或O2O,从来都是商业地产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不应该成为传统商业束手无策情况下的唯一出路。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发展路线不应成为主流。”
在国内商业地产企业中,银泰商业是最早“触电”的。
早在2010年,银泰商业便成立了定位于时尚快销百货商品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银泰网,并于同年10月正式上线,形成百货、购物中心与电子商务并举的模式。随后,银泰与天猫自2013年“双十一”开始密切合作O2O业务。
但银泰网并不是银泰商业O2O业务的唯一出口。据小编了解,此前银泰商管中心下属的信息部门亦在尝试基于提升商业地产物业价值的O2O模式,其思路与大悦城类似。
而银泰和阿里合作成立的公司,野心并不仅止于提升银泰商业自身的活力和价值,其最终希望的是建立一套可复制和输出的商业地产O2O体系。
银泰商业的三种尝试,正是目前国内商业地产O2O最常见的三种模式。而据小编了解,银泰网成立至今长期亏损未见起色,CEO廖斌已经离职创业,现在的状态已经几近鸡肋;而银泰商管信息中心基于提升物业价值的O2O探索一直没有在内部得到足够重视,牵头的负责人也已经于今年年初离职。如今,银泰的商业地产O2O道路最终导向了与阿里的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纵观阿里每次开拓线下业务的尝试,也几乎都有银泰商业的身影。比如用支付宝钱包付款,线下选品、线上支付购买的消费模式探索,以手机淘宝和支付宝为合作载体推出购物虚拟卡等。
据接近阿里的人士介绍,在马云看来,单纯强调线上到线下(或线下到线上)的O2O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未来线上和线下将融为一体。银泰商业对于阿里来说,更像是一个拓展O2O商业融合的试验田。
“阿里要做的是依托自身强大的平台做各类业务的开发。只要有平台,什么产业都可以做,但关键在于阿里需要落地的线下资源支持,不论基因还是体量,银泰无疑都是最合适的。”上述人士告诉小编。
线下平台的明显短板使得马云对银泰商业期待诸多,这也是2014年4月份阿里大张旗鼓入股银泰的原因。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有阿里的多方提携,银泰商业仍然是一家线下为重的零售企业,完全无法与阿里巴巴默契合作。
“从第二大股东到直接拥有更多的董事会话语权,也表明银泰商业的发展与马云的期望有距离。”上述评论人称。
此外,万达发力电商,也让阿里和银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紧迫感。
“对阿里来说,彻底把银泰商业变成自己的、掌握话语权才能在改造过程中无所顾忌,也才能使银泰商业发挥马云所期待的线下资源完全支撑,彻底打通线上线下整体业务发展。”该评论人称。
在银泰此次发布公告的5月18日当日,中国最大的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百联集团与上海电影集团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相关人士透露,此前阿里曾频频向百联集团抛出战略合作的绣球,只是根据阿里的一贯风格,有关方面推测阿里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的战略投资,出于“合作后上海第一百货的所有者可能变成马云”的担忧,百联方面一直没有同意与阿里进行相关战略合作。
对阿里来说,没有线下实体,O2O就是空中楼阁,收购是一定的,而银泰商业成为阿里最现实、最理想的突破口。
而对沈国军来说,外界猜测其心思早已不在零售业务上了,对传统百货也不抱希望。在2015年公司年会上,沈国军曾公开抱怨:“银泰商业集团现在有8万多人,最近这几年,我们感受非常深刻,在传统零售业,我们经营情况非常好,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我们感觉到特别不爽。这么辛苦、这么多人才挣这么一点钱,在香港的估值也很低,随便弄一个互联网的东西,估值两三百亿元却很正常。”
有传言称,早在2013年银泰商业便有计划要出售,买方为万达集团。但由于沈国军想从上市公司里拿掉不少好的门店和资源,万达的高管团队反对,最终王健林选择放弃。
“银泰商业早晚要被卖掉。沈国军是投资人心态,银泰百货一直由职业经理人操盘,对生意人来说不赚钱的项目转手退出也是很正常的。”该评论人士指出,索性把百货商业交给阿里运营,对于银泰而言也是明智的选择。
新“掌柜”的算盘
即将担任银泰董事长的张勇,刚刚在5月8日替换陆兆禧成为阿里巴巴CEO。财务出身的CEO往往更加关注业绩报表,张勇也不例外,因此业界评价张勇是阿里巴巴上市后最合适的“守业者”。而对于银泰这类线下资源,财务出身的张勇也是最佳的资源整合者。
改变银泰商业,就是帮助阿里巴巴自己。“收编”银泰也符合张勇提出的目标——今年超过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零售平台;未来五年,阿里将实现1万亿美元成交额。
资料显示,张勇于2007年8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至2011年6月期间担任淘宝的首席财务官,亦于该期间的最后三年兼任天猫总经理,于2011年6月天猫成为独立平台时被委任为天猫总裁。
业内人士认为,张勇没有传统百货的背景,因此也没有太多先天的禁锢,他对银泰商业可能有很多新的想法,或许与之前银泰践行的百货经营路数截然不同。阿里把银泰商业从合作伙伴变为自己所有,才能在O2O的路上没有顾忌。
在一周前通过内部员工大会阐述阿里新战略蓝图时,张勇曾表示,未来阿里要将旗下业务平台升级成DT(Data Technology数据处理技术)时代的未来商业基础服务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引擎就是在平台上提供“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作为消费大头的服务品类。
就在今年“五一”前,阿里一款移动O2O新产品“瞄街”已在包括杭州城西银泰城在内的商业综合体“试水”,它能基于用户当前位置,向顾客提供周边商场及品牌门店信息,并提供吃喝玩乐购的一站式服务应用。
此前,沈国军称银泰首先和阿里合作成立了一个O2O合资公司,有600~700人做产品研发,而“喵街”即是这一平台产品的1.0版本。
“类似‘瞄街’的O2O业务将持续注入银泰商业,或将成为银泰和阿里未来深耕的方向。” 领易投资总经理邹毅指出。
“阿里入主银泰后,将给银泰注入的不仅仅是一个单项技术或者平台,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从产品到交易,到物流配送,到大数据,到互联网金融,阿里帝国的整个体系将在线下实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银泰就是淘宝、天猫的线下门户店。”邹毅进一步指出。
阿里“收编”银泰的核心在于弥补实体短板,因此绝不会弱化线下商业。除了陈晓东回归商业外,知情人士透露,此前,银泰还在某知名商业地产公司挖到一位线下商业资深操作人担任副总裁。“线上线下要高度融合,肯定还是要两手一起抓的。”
把银泰的品牌搬到天猫去可以做好,但把天猫的一系列品牌放在银泰门店是否同样能走通,则还需探索。做平台的阿里在商品经营上几乎没有经验,一片空白,这也意味着阿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张勇来说,操作线下商业可能会面临无法预知的挑战,实体远比电商管理业务流程复杂得多。“电商企业管理实体商业,一样很难玩转。电商都是做平台,有没有可能把两种专业结合得很好,还要进一步观察。”上述评论人士表示。
这些年,与阿里走得很近的银泰创新动作很多,但实际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也只是“花拳绣腿”。“互联网还只是一个营销工具,不管怎么玩,消费者看重的还是商品、服务,淘宝、京东无非就是价格便宜、物流快,也就是体验好,因此再怎么花拳绣腿也必须回到商业的本质,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仅是花哨地做资本层面的运作,那是本末倒置。”上述评论人士指出。
但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本末倒置正在主导行业。“阿里‘收编’银泰传达出实体商业在被动市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把主动权交给电商了,似乎电商成了唯一出路,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分析道,比如丝芙兰和京东的合作,给丝芙兰增加了网上销售渠道。但某种意义上来说销售额是此消彼长,增加电商后总销售量没有从一亿元变成两亿元,只是进一步压制了实体商业的流量而已。“这样的导流价值并不大。”
该评论人士强调,对实体商业来说电商冲击只是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甚至不一定是主要部分,“关键是要提升体验、细分服务、精细化管理,增加全渠道概念,而不是在阿里、银泰的影响下转投电商,一味追求概念,荒废本业。”
对与阿里和银泰的合作,他评论指出,从上市公司角度看,以电商概念推升公司估值,对单个企业是好事,但由于两家企业的影响力,这种合作对行业弊大于利。“对实体零售企业来说,O2O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大家对O2O的解读应该走出导流和营销的误读,做全渠道概念,而导流从来不是全渠道的范畴。”
(来源于: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