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0日
评论数(3)数据显示,便利店已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中国市场也成为全球企业的必争之地,潜力无限。但是,在高增长下面临着来自店效和成本的双重压力。
如今,中国便利店行业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未来如何突破?为此,7月19日晚,联商高级顾问团特别组织了主题为“剖析中国便利店”的第29期线上沙龙。
本次沙龙由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主持,并邀请了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罗森中国董事兼副总裁张晟、太原金虎便利店总经理赖正泰、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赵蓉、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盒马鲜生CEO侯毅等参与线上讨论。
谈差距
如何描绘中国未来的便利店发展潜力?
相关数据显示,日本目前大约有5万家便利店,中国有10万家,但日本便利店的销售却是中国的5倍。日本2008年便利店销售额甚至超过百货公司全行业销售额,而中国目前主要有连锁便利店、加油站便利店、深入社区的传统杂货店、各种新型便利店等,其中连锁便利店销售仅占社零总额的0.52%。
显然,中国便利店和日本便利店在业绩上的差距是巨大的。从平均日销这个角度,罗森中国董事兼副总裁张晟表达了他的观点:日本便利店的平均日销在45-65万日元之间,纵观东亚地区和韩国,中国台湾相比也要高出不少,各国各地区竞争业态不同,从我个人来讲,要达到日本的平均日销还是有难度的,中短期内很难看到。
按日本每2200人一家店来算,中国应该可以达到70万家左右。但我们要注意到,以早餐为例,在日本便利店几乎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由于日本政策的开放,便利店可以做油炸食品,所以让麦当劳没有败给吉野家等快餐连锁,而是败给了便利店。
以面包为例,中国人的消费量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主要是早餐我们中国的丰富程度以及中国人的口味挑剔。在店的数量上增长空间中长期能够达到或接近日本的比例。但单店销售参考韩国和中国台湾,也许接近这两个比较现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呢?张晟认为,企业外部因素方面,一是周围竞争环境不同造成业绩差;二是在产品拓展上政策层面的限制,早餐的竞争大陆要严峻的多;三是细分化产品的供应上国内限制过多,拿不到需要的商品。
内在因素方面,首先是由于国内便利店在商品研发和采购环节还有非常多的余地;其次是买手不足,不会看商品;此外,这些年养成的进场费开户费让许多缝隙商品难以进入,同时收了费用再要裁掉,就会有矛盾,造成产品更替不足。
针对这个问题,罗森对一些只有3-5sku的商品的供应商与大品牌有不同政策。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赵蓉分享了7-11的案例:日本7-11开发商品,会协助供应商降低成本,寻找最适合的原材料。一个负责商品开发,一个负责全力销售,达到共赢。总部是支援店铺的,组织架构是倒三角,最上面是顾客,一切以顾客为中心。为了达到销售目标,商品力提升尤为重要,FF商品开发,运营要负责试吃,运营认为口味需要调整,商品部要求供应商去调整,直到运营满意了,运营下订单进行销售,总部每天有一项必做的工作,就是对鲜食口味的试吃,鲜食开发如果不能让顾客产生二次购买行为,鲜食开发是失败的,对于人气商品,也会不断进行微改善,微改善也许顾客不能立刻感觉到微妙变化,但是同样的商品一直销售,这样的商品会越卖越不好卖,所以坚持微改善来进行商品升级,微改善就是与竞争对手的最好差异化。
因此,赵蓉认为,零售行业有很强的区域特性。因为它与当地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做跨区域性的连锁零售,关键的是管理理念的统一,思维方式的统一,人员价值观的统一,而不是模式的统一。
不过,盒马鲜生CEO侯毅对于便利店却一直不太看好,大概在一年前他也讲到:现在是钱多人傻的时代,出售是最好的选择。未来,利用新技术和新的餐饮设备,中央工厂能力,一定会创造出很好体验的早餐解决方案出来。
侯毅认为,从品类的核心竞争力来看,便利店的几大核心竞争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1)便民性服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全面取代,这部分刚性流量大幅下降。
(2)即食品类,午餐和晚餐、夜宵市场受到美团和饿了么的巨大竞争,早餐由于客单价较低,受电商的冲击较低。
(3)饮料等标品部分,家庭消费受新零售的竞争、便利性受到大量的无人设备的竞争。
(4)香烟,受国家保护,影响不大,但是申请牌照同样很难,且城市吸烟人数在持续下降。
(5)24小时夜间服务,新零售和很多餐饮都把夜间服务延迟到凌晨1点;所以目前除早餐市场外,没有一个其它品类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便利店目前都在大幅增加餐饮部分,但是从品质和口感来讲,还是很难和餐饮业竞争,除非变成餐饮便利店。
谈竞争
我国便利店品牌与国际便利店品牌的竞争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目前,7-11、罗森、全家等都已经超千家,国内也出现了不少规模化经营的便利店,从上海独大到全国发展,如快客便利、好德可的便利、美宜佳便利、见福便利、金虎便利等等,此外还有易捷、昆仑这两家加油站便利店。
实际上,我国本土便利店的发展仍然处于区域化发展阶段,各地都有自己的便利店品牌。
为何我国很少有全国性的便利店龙头企业?我国便利店品牌的整合与全国发展,会遇到哪些需要突破的问题?结局会有哪些可能?
对此,张晟表示,未来中国也会出现像日本一样的全国性大品牌,也会向上集中。但和日本不一样的是,同一品牌也许不一样,类似台湾7-11,香港7-11,日本7-11的不同形式在大陆同时存在。
在张晟看来,供应链的整合+分区域的授权与产品开发是品牌跨区域发展的核心,集权模式没有前途。千店一面,第几代店的模式在中国没前途,放权与底线管理做得好的企业才有未来。相对较小的全国总部+充分授权但守得住底线的地区总部模式,我更喜欢叫便利店为便利站,想象空间就大了。
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大陆的便利店发展阶段是属于这个状态,大多数中国便利店都是小投入,小经济实体。他必须找到一种,生存方式,而日本台湾都是大企业的支撑,这是个巨大的差异。张利也表示,未来便利店的主流形式会是特许加盟,由批发型升级为制造型便利店。
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从咖啡行业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的消费者就是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就自然认知咖啡,就比我们这代更容易接受咖啡,便利店也一样,年轻人才是未来,外食比率应该更高。未来无人零售等更多细分业态也会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优选,如果技术进步更快的话。到家模式也是,都是近场零售,瑞幸咖啡是个现象级趋势。
太原金虎便利店总经理赖正泰表示,国内便利店商品采购政策,以收费为主轴居多。此外,目前国内便利店与标超,大卖场等存在商品结构同质性过高等,而国内便利店是供应商导向,外食比率应该更高。
谈数字化
便利店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技术手段,做好数字化营销与获客?
在便利店营销尤其是数字化营销、搭建开放的营销架构与移动获客、服务前移与服务项目跨界拓展、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有哪些想象空间?
张利认为,科技应用很重要,但要小心“唯科技“和伪科技,商业企业不要当小白鼠,活下来是硬道理,借助人工智能和科技的力量。认识客户,感知客户,理解客户,解决客户需求。
具体来讲,在见福的门店里头,38%的男性买过卫生巾,抽烟的人数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更年轻化和女性化。男性购买计生用品,大多为小盒装,年龄多为30岁以上,最高可达到68岁,女性多为30岁以下,大多为大包装。
因此,我们可以具体知道哪一个客户,购买的红牛最多,啤酒最多,来的次数最多。当然也有黑名单,为我们以后的精准靶向营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需要提供号码,一张脸就是自己的ID。根据他上一次购买的牙刷,快三个月的时候就提醒他该更换了,区分对待,由原来的喷灌,到后面的滴灌,再过渡到,靶向营销。资源是有限的,放到最重要的部位才重要。
“当然要注意我们的阶段,我们的实力,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社会地位,中国便利的路很长,不是比谁大,不是比谁强,不是比谁新,是比活得久。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做道、悟道,每一层都是,翻山越岭一样,尤其是N对N的对比,前端人脸的数据化非常难。当然成本控制更难,转化为收益就更难更难了,没有那么明显,但有提升,应该明年会更好一些”,张利也坦言。
潘育新则认为,过去我们传统零售理解的数字化太窄狭隘,现在越来越觉得数字化真的重要,潜在价值很大,便利店也要重视,便利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潜力也是巨大的。数字化要从货的数字化,发展到人的数字化,再发展到场的数字化,未来零售商不仅仅要知道消费者买了什么,还要知道每个消费者具体买了什么,最终要知道消费者为什么没买的原因,所以未来场的数字化空间巨大,通过智能硬件和系统采集数据,对消费者的全购物行为进行分析,补齐弱于线上零售的短板。
周勇总结:今天其实讨论了三个问题:发展格局问题;业绩差距与改进问题;数字化改进问题。
(1)有一点可以明确:未来便利店,可能是两条线或三条线发展:夫妻店还是夫妻店,连锁便利店通过品牌整合向规模化集聚。
(2)连锁便利店在中国呈现多元化模式,如干道型的加油站便利店、城市型便利店、旅游型便利店,当然罗森还发展了更多形式的便利店。在中国,便利店开始卖菜了,有人甚至挂出了社区便利超市的招牌,如苏果便利。
(3)早餐都不在家吃,也不吃大饼油条,吃面包、三明治、牛奶,这些都在便利店实现。所以,便利店的早餐,是培养习惯。
(4)未来社零总额达到50万亿,约在2020年,这个时候食品支出大概有15万亿,会不会是这样一个结构:外食肯定能达到5万亿,中食能达到5万亿,内食也是5万亿。
(5)新一代消费人群对便利店的新需求,是需要我们去探讨的。所以,未来便利店,不是一种或几类,是很多种,差异化是主流。凡是解决不便利问题的店铺,就是便利店,所以,便利店要让消费者去定义。
(6)数据+算法+算力=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算力就是芯片。我们不得不相信技术,凡是技术能到达的地方,价格就便宜;凡是技术不能到达的地方,价格就贵。看来便利店的客层、商品、技术、营运、管理都要改变。
编后语:数据显示,便利店已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中国市场也成为全球企业的必争之地,潜力无限。但是,在高增长下面临着来自店效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中国便利店行业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未来如何突破?对此,《联商网》特别策划“剖析中国便利店”,通过专家分析,采访高管与店长,解读典型企业的案例,一起来探讨便利店的那些事。
(组织:联商高级顾问团 整理/联商网 崔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