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31日 13:26
评论数(0)随着618年中大促临近,各家电商平台们也都纷纷开启了打折优惠的活动。
但或许是今年的竞争压力更加明显,有平台的促销动作开始变了形。
就比如拼多多,最近不仅上线了自动跟价系统,而且还给商品直接打标上了“比淘宝便宜”、“比我之前淘宝买的好”。
这一打标行为明显涉嫌违反《广告法》。《广告法》第13条明文规定“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管理条例》第8条规定“不得刊播、设置、张贴贬低同类产品的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均规定了虚假、引人误解或者片面的对比广告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
商业竞争每天都在发生,但像拼多多这样,撕破底线,如此赤裸裸地恶性竞争,也着实少见。
更恶劣的是,拼多多给商品打标比价,乍一看好像是为了跟某个平台企业竞争,但实际上,却更像是挟制自家平台上的无数中小商家,用价格战去主动打击除拼多多之外的所有商家们。
不难预见到,无论拼多多能否通过恶意打标获得胜利,真正承担损失的一定是被迫参战的商家们。这对于整个电商行业的生态发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消费者们的需要满足来说,无疑都算是一种打击和倒退。
拼多多真的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内卷到最后的拼多多,到底卷死了谁?
作为后起之秀的电商平台,拼多多的成功靠的是“卷”,不只是卷自己,更是靠卷品牌商家。
而“卷”,说难听点就是压榨。
就比如说去年拼多多爆发的炸店事件。从表面上看是部分中小品牌商家,针对拼多多官方店铺、头部商家发起的恶意下单退货、仅退款,拖垮相关商家正常经营的事件。
但本质上,却是一部分品牌商家对于拼多多平台管理政策“压榨”的一次不满情绪的宣泄。
因为拼多多扭曲的机制、算法,导致买家和卖家的地位极不平等,所以才会出现一直被诟病的仅退款,下单就退款仍旧收取服务费,发货物流环节随便哪个出问题就处罚商家的钱,只要聊天当中出现微信支付宝等文字,直接就要求商家缴纳5万元保证金等种种不合理操作。
慷品牌之慨,解商家之囊来纵容消费者,扰乱了正常的商业经营秩序,这才让无数的中小品牌商家们对拼多多积怨已深,以至于出现前面提到的炸店事件甚至商家们聚集到线下拉横幅维权等情况。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拼多多这一用力过猛甚至是明显变形的动作,还被复制到了国外。
同样在去年,在仓库爆仓刚刚恢复后,有多位卖家就反映收到了拼多多Temu工作人员关于紧急备货单的通知。在通知中写道:“对于全部到货的备货单,要求备货单内下单件数全部质检合格上架。若出现质检不合格,则按质检不合格件数货值2的金额处罚。”并且,对于T+6日之前未到货的备货单,处罚金额更是高达5倍。
罚款原因不仅限于质量不达标,还包括了发货超时和发货量不足。
不少卖家对此非常恼火,有卖家表示,“我并没有申请所谓的紧急备货单,这是Temu强制的”,还有卖家称,“我都关店了还给我下紧急备货单,这真是相当炸裂……”。
事实上,如果拼多多力挺消费者们的心是真的也还好,毕竟便宜好用的产品谁不喜欢?
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今年1月18日,知名母婴品牌纽强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拼多多在没有获得任何授权的前提下,有多家店铺违规销售纽强儿童润肤产品,未授权网店均为虚假经销商,基本为假货,会故意添加违禁成分(如:激素等),极容易给儿童皮肤造成损伤和伤害,引起不良反应事故。
据了解,纽强的主要产品是婴儿润肤霜,此次售假涉及上万瓶!这几乎不敢让人想象,如果后续出现健康安全问题,可能会影响多少个家庭……
这也道出了一个真相,拼多多嘴上说着为了消费者,但实质上却还是以自身获利为重心。
说到这,再来看拼多多此次上线的自动跟价、恶意打标系统。
有人美其名曰:拼多多自动跟价系统的登场,1、将加速电商市场的竞争和洗牌,推动那些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商家逐渐退出市场。2、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购物选择,推动电商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两个观点貌似正确,却忽略了一个前提:平台与商家和谐共处。在我看来,拼多多并不适用这个健康的市场规则。因为它与商家的关系并没有处于一个平衡的视角下。
要知道,存在即合理。不少人开网店,只是单纯地为了增加一条线上销售渠道,增加一个额外创收的可能。
但现在,拼多多此举无疑就是强行让一大群散养的羊,搞到一起去“赛马”,跑出来的才能继续在拼多多这片草原上吃草,跑不出来的或者本就没打算跑的,就给清退出去了。
那么后续就是,品牌商家们开始被迫裁员缩减开支了,员工也就失业了。
当比价成为了平台要求的唯一竞争力后,没有利润可图的品牌商家们又何尝去做业务创新、商业创新以及面向消费端的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的万千参与者们,又何谈产品质量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当工厂利润率大幅降低时,不但会让工人负担大大加重,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隐形失业问题。
有商家就表示,传统电商平台基本会留20%的利润给工厂,工厂可以用这一部分利润招研发人员,搞产品升级。但拼多多做大后,好一点的也就1%的利润,很多工厂处在亏损边缘,不得不裁员、降薪、延长劳动时间压榨工人。
所以再来看那个问题,现在拼多多这种比价内卷压榨真的有必要吗?
从商业到社会型平台转变,拼多多的认知远远不够
事实上,各大电商平台们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几乎都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承载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这一含义下,电商平台们存在的意义应该在于平衡。平衡消费者、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商业关系,做到在满足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得保证商家有利润可赚。商人挣钱,天经地义。这个生态不能因为比拼绝对的低价而丧失了市场活力,更不能因为恶意比拼低价践踏商业的有序发展节奏,平台作为链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角色,应该成为做好促进商业经济正向健康发展的商业引擎。
而绝不是靠压榨一方,去讨好另一方,只顾着商业上的竞争,去比拼企业谁跑得更快、赚的更多,造成商业生态失衡,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实说句诛心的话,就说此次上线的自动跟价系统,难道其它平台做不到拼多多这样吗?答案肯定是能的,但为什么不做?或者说即便是打价格战,它们也始终保持商业敬畏感,保留有一丝底线。
原因很简单,它们很清楚,行业竞争一旦失去了平衡,那么底线就可能会被突破,电商行业可能会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
“无序竞争”,本质上不是竞争,而是一种资源的内耗、社会的内耗。
这种内耗,对于现在的电商行业和我国的宏观经济复苏要求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
所以明悟了这一点,不少电商平台都已经从单纯的商业平台进化成了社会型企业。
也就是,企业不以单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为出发点,而是将经济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力求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达到改善社会状况的目的,解决诸如稳就业、促行业健康发展等各种社会问题。
现在来看,不少老牌电商平台们其实都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既定战略中贯彻了下去。
再来看拼多多,在当前拥有了足以影响相当一部分经济民生的规模体量后,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反而一直在用过去的思维搞对立、搞零和博弈,甚至像现在这样,还主动引导着整个电商行业跑偏了发展方向。
正常情况下,生意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虽然慢,但好处是从生产研发、到供应链渠道再到售后管理都实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基也就相对更稳,自身也能够稳定实现内生性增长。
但是在拼多多的价格战下,从内卷自家平台的品牌商家开始,到通过打标比价挤压其他品牌商家的生存空间,商业生态竞争出现了系统性破坏,低价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那么结果前边已经提到了,品牌商家和上下游产业发展开始倒退,工人失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但是作为平台的拼多多却不断地创下业绩新高,赚的盆满钵满。
很明显,现在价格战的电商竞争思路是一条走不长的死路,是一条不符合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歧路。而拼多多在自身发展成为全球知名零售巨头的背景下,并没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去引导纠正,反而是主动带领万千中小品牌商家们去走上了这条看不到未来的不归路……
希望拼多多能好好反思一下,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