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5日
评论数(0)在中国市场上,曾多次上演互联网行业巨头“乱战”之后,最终合并的一幕。如今,这一幕将在印度电商市场重演了。
6月13日,据外媒最新消息称,软银集团已与Flipkart股东eBay、微软、腾讯控股等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将把印度电商市场排名第一的Flipkart和第三名Snapdeal进行合并。
马云又开始布局印度市场。阿里云宣布要在印度开建数据中心,可谓它命中注定的一步。该消息是在上周末的云栖大会上海分站上放出的,同步开建的还有印尼数据中心。
笔者认为,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不过马云的全球物流从投入和产出比来看,远比亚马逊在印度投资电商来的划算。
印度电商合并防备亚马逊偷袭
据国外媒体报道,软银作为最大股东的印度第三大电商企业Snapdeal,已与最大的电商Flipkart就合并事宜达成基本协议。该合并完成后,软银计划取得新公司20%左右的股份。为确保在新合并公司中20%的出资比例,软银将通过与沙特阿拉伯共同设立的10万亿日元(约合908.3亿美元)规模的基金进行追加投资。
两大巨头股东之所以促成此次合并,与亚马逊在印度电商市场的崛起不无相关。据了解,Flipkart诞生于2007年,Snapdeal诞生于2010年,两家公司曾经构建了印度网络零售的双寡头垄断格局。2013年,亚马逊进入了印度,大举投入资金,逐步获得市场份额。Snapdeal则掉落到行业第三名。
“Flipkart和Snapdeal的合并是值得看好的。一方面是印度本身的市场潜力较大。另一方面,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亚马逊来说,这次合并意味着印度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了。”
看似是“老大”与“老三”牵手,但这背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强联手”那么光鲜。
就在两个月前,Flipkart刚刚宣布公司获得了来自腾讯、微软、eBay共14亿美元融资,创下印度互联网公司单轮融资新纪录。融资之后,Flipkart的估值达到116亿美元。然而,从2015年12月至该次融资完成之前,Flipkart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经历了18次降低估值,从顶峰时的150亿美元到最低时的53.7亿美元。
连续被降低估值,一方面与印度电商市场发展速度及Flipkart年MVP未达预期相关,另一方面,则与Flipkart自身决策失误,陷入烧钱补贴怪圈有关。据了解,Flipkart每赚1卢比会亏损2.23卢比,而其竞争对手亚马逊和Snapdeal每赚1卢比,亏损面不到2卢比。
相较之下,Snapdeal的情形同样不容乐观。据了解,Snapdeal于2016年2月获得2亿美元融资,其估值也达到65亿美元的峰值,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印度市场,Snapdeal此后同样深陷烧钱怪圈和巨额广告支出。据Snapdeal披露的信息,2016财年该公司损失达到296亿卢比(约29.6亿人民币)。过去一年内,Snapdeal多次尝试融资未果,亏损面不断扩大,资金链也面临困境。
“这两家公司虽然名义上是印度电商市场的第一和第三,但它们本身处于持续亏损中,合并对公司本身而言,是为了减少竞争而已,”前腾讯及京东战略分析师、电商天使投资人李成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这就类似于国内京东并购易迅、拍拍网,最终后者关闭,无形中减少了京东自身的竞争。”
不过,从长远来看,李勇坚对两者的合并表示看好,“一方面,印度本身的市场潜力较大。另一方面,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
据李勇坚介绍,2016年印度的电子商务市场收入大约为16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中国的2.1%,预计在未来五年里,印度电子商务市场将仍保持着年20%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目前印度每个电商用户的年购物额仅为300多美元,远低于中国水平(中国2016年约为1600美元);印度的电商渗透率也极低,2016年仅为15%。
亚马逊转战印度战场意图敲开缺口
“Flipkart和Snapdeal合并之后,影响其业务发展的主要是两个因素,即支付与物流。在移动支付方面,印度普及率还不高。阿里投资Paytm之后,印度支付领域估计还会有着新的发展空间。”李勇坚指出,“Flipkart和Snapdeal都有自己的配送系统,这两家企业合并之后,对印度电商物流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看好他们合并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二者业务的互补性也较强。“Flipkart的商业模式类似京东,而Snapdeal与中国的淘宝有一定的相似度。”李勇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也就意味着,两者的“合并体”能够将京东与淘宝模式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自身实力。
除了自身持续亏损,通过合并来减少竞争压力之外,Flipkart与Snapdeal牵手,也与亚马逊在印度的强劲攻势相关。
亚马逊进入印度市场的时间,其实远落后于两家本土企业。据了解,亚马逊于2013年才在印度启动分支,分别落后于Snapdeal、Flipkart三年和六年。但这并不妨碍亚马逊后来居上。根据猎豹全球智库数据显示,2016年9月底至10月初,亚马逊印度app的活跃渗透率达13.06%,仅次于排名第一的Flipkart(16.30%),远超排名第三的Snapdeal(5.95%),周人均打开次数更是以20.1183次超过Flipkart及Snapdeal之和,后两者分别为9.0034次及6.9788次。
在对卖家的吸引力上,亚马逊也遥遥领先。根据此前尼尔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亚马逊是印度卖家最钟爱的电子商务品牌,其次是Flipkart。卖家越钟爱,也就意味着产品类型越多,能够吸引的买家也越多。
对用户及卖家的吸引力,得益于亚马逊持续向印度市场的“输血”。2016年初,亚马逊再度在该市场增加30亿美元的投资,令其在印度电商市场的总投资高达50亿美元。相较之下,截至2016年,Flipkart在数轮融资中仅筹集约35亿美元,Snapdeal则仅筹集不到20亿美元。
“亚马逊在中国市场虽然已经落败,但在印度市场不想重蹈覆辙,因此投入了许多精力,”李成东分析称,“考虑到印度市场并没有像京东这样年销售规模达千亿元的竞争对手,因此,亚马逊印度应该比亚马逊中国表现好得多。”
不过,无论此前表现如何,两大本土电商企业合并之后,无疑将是一个新起点。“对于亚马逊来说,印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了。”李勇坚认为。
马云要在印度通过物流打一场阵地战
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互联网也可能是一把虚火。移动互联网热潮和最近一年信实电信(已和阿里云合作)旗下Jio在印度廉价推广4G网络有关。印度除了少数精英阶层外,大量农村人口的购买力还很弱,创业公司估值缺乏合理性,投资风险相对大。
Paytm总裁Bhushan Patil拿物流对第一财经记者举例说,印度电商包裹平均送达用时4天,仓库平均利用率不到60%。与中国相比,印度在物流基础设施、软件水平、人工效率、仓储自动化方面比较落后。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印度市场增长空间的一种暗示。比如,除了在印度自建物流、并已上线2天内送达服务Prime的亚马逊外,物流巨头DHL刚刚宣布要在未来3-4年在印度投资1亿美元,用于扩建仓储中心。
以上述背景再来看阿里云落地印度,虽说与中国互联网公司(手机、游戏、直播、工具类App等)出海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声势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与整个阿里在当地的战略布局合拍。
马云在印度打出的组合拳是以Paytm的用户优势切入本土的线上线下市场,以Paytm的分拆进入电商领域,云计算以基础设施角色接入,阿里影业套用国内起家路径,先收购印度第二大在线票务平台TicketNew,进入分发市场,再向上游寻找与宝莱坞内容合作的机会,同时辅以UC浏览器等工具类产品圈用户。目前,UC浏览器在印度的谷歌市场(Google Play)下载量最新排名第六,在当地手机浏览器市场份额占比50%,超过Chrome。
相比于阿里目前在印度电商与物流领域的起步阶段(有消息称阿里正在物色投资Delhivery等印度物流),亚马逊在印度电商市场份额已经追平了本土第一大平台Flipkart,但它在当地移动支付市场远逊于拥有Paytm与支付宝底层技术能力的阿里。而影视娱乐是亚马逊在印度第二大投资。在2017年一季度财报里,贝索斯比较罕见地开篇重点着墨于印度市场,“Prime会员选品增长了75%,卖家履约能力提升26%,投资制作18部印度原创电视剧,推出支持英语与印度语的硬件遥控器Fire TV Stick”。由于视频和影视服务普遍受制于各国版权监管,因此亚马逊在印度与宝莱坞合作并自制影视剧,以增添Prime会员的娱乐权益,逻辑就在于此。
一位阿里巴巴美国机构投资人Sanjeet Devgan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由于亚马逊动作更快,投入巨大,贝索斯已经掌握了印度市场的先机;但在他目前的工作地新加坡,阿里控股的电商Lazada已经做到了当地市场的NO.1。
亚马逊也没有放弃岛屿星罗棋布、环境更复杂的东南亚市场,它正在当地试水一项两小时配送服务Prime Now。事实上,这两家公司在十几年的发展路径上并没有多少直接竞争,亚马逊在美国本土的最大对手是谷歌、Facebook,早已不是10年前拘泥于电商领域的对手eBay。一家赚钱能力极强的中国公司,一家常年游走在盈亏平衡点的西雅图巨头,阿里巴巴与亚马逊近期都迎来股价大涨。但股票短期只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对于这种级别的公司,眼下的股价和市值所反映的是它们5-7年前就铺垫的东西。
与13年前那场淘宝eBay一战相比,阿里巴巴与亚马逊在印度市场的争夺将是各自背后生态的比拼,跨越了传统的电商边界。长远看,全球互联网Top6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会仅限于某一些地区、某几个领域。阿里巴巴CEO张勇最近在一个细微的财报措辞上做了调整,将年度活跃买家改成了年度活跃消费者,表明阿里在2036财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目标下,对用户边界的重新理解。当互联网几乎无孔不入,已很难再被界定为一个行业时,竞争将是随时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