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1463

总访问量:40462344

不起眼的夫妻店,为何会被阿里、京东、苏宁同时盯上?

2021年07月06日

评论数(0)

来源/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撰文/易不二

“月亮不会奔向你 但我会不远万里。”

这么美的情话,说的不一定是爱情。毕竟,现在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每日都在做着“不远万里奔赴向你”的事,送达之准时、服务之周到,可能会比爱情里的另一半还靠谱。

如今,每天有超过1亿件快递包裹被发往世界各地;每天有超过2000万份外卖送到消费者的手里......而疫情之后,楼下菜市场的菜,也开始自己“主动”跑到消费者的碗里。

当人们习惯了像点外卖一样买生鲜,巨头们对生活用品也打起了“算盘”,日益激烈的同城零售战争在阿里、京东、苏宁、美团等之间展开。

巨头盯上小超市

在传统电商时代,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便楼下的小超市就能买到从纸巾、洗衣液、饮料、调料等生活用品,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从京东超市、天猫超市下单,等着快递小哥按响门铃。

改变在于,当巨头们不断加码同城零售,让生活用品、药品在1小时内送到成为现实,并让数码产品、美妆、服饰等都“立等可取”的时候,用户被培养得越来越“懒”也越来越没有“耐心”。

拆快递的快感,能早点享受,为什么还要多等两三天呢?

《2020京东到家手机即时消费白皮书》显示,超9成用户选择京东到家是被平台1小时达的配送服务吸引,相比较次日达的配送方式,用户希望送货时间越快越好;而在购物体验调查中,84%的用户表示最满意的是达达快送骑士1小时送到家的配送速度。

当“即时满足”成为了用户的习惯之后,巨头们最终的争夺点在于,如何通过为小商家赋能,以全品类的商品、高履约的能力,让“即时满足”成为用户消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小商家们被盯上,本质上是因为不管阿里、京东,还是苏宁、美团,不可能“无孔不入”地自建渠道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而这些盘根错节在各个小区“遍地开花”却又不怎么起眼的门店,天然具有距离消费者更近的优势。

并且,这个“队伍”还异常庞大。

根据凯度零售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700万家小店,其中,夫妻店的存量规模在680万家左右。2019年,这些夫妻店的出货规模更是占到整个市场的44%。

SaaS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毕竟,对于小商家来说,距离近不代表反应快。炒菜的时候才发现缺酱油,总不能指望楼下的夫妻店还有人手可以把货品送上门吧?

如果巨头们想要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最终考验的还是合作商家的反应能力。但这些构成本地生活主力军的小商超,他们从后端的供应链资源,到前端的互联网运营能力,都还没有与新零售接轨。

入局新零售SaaS的玩家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SaaS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

但再热闹的场面,也没有京东、阿里两家在传统电商时代就建立了稳固江山的巨头的动作受关注。

京东到家推出的海博系统、阿里发布的翱象开放平台都是致力于为商家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商品管理、用户经营、服务履约等解决方案。而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或许是海博系统有达达集团强大的履约能力,翱象开放平台背靠阿里的大生态。

小商超接入阿里、京东们的零售SaaS之后,好处不言而喻。

举个例子。

一家普通的夫妻店,以往都是顾客上门来买东西。当这家店接入到翱象开放平台之后,它的售货半径就会扩大到附近3-5公里,并且,在淘宝、天猫、饿了么等渠道,都能通过“小时达”拥有入口,附近的消费者在生态内的平台搜索想要的商品,这家店都会被展示,而消费者下单之后,骑手就会在规定时间内促成这次消费的最后完成。

这些消费需求,都是这家夫妻店的消费增量。

订单完成后,翱象对商家的赋能还没有结束。根据周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翱象甚至能够根据大数据,为这家夫妻店给出商品进货策略。

从这个层面来看,接入翱象的线下小商超在阿里“身边经济生态网”完成了交易,让最近的货自己去找消费者,最终的受益者,不仅是消费者的需求被即时满足,提升了消费体验和效率,小商超本身更会因为消费触点更广、履约链路更短更快,而提高了零售效率而最终获益。

若接京东的海博系统,也是同样的逻辑。

阿里的资料显示,使用“翱象”后,单商户线上单量平均提升25%,仓内拣货人效提升15%,带动GMV超5.5亿元。截至目前,已有近60个零售商家和生态合作伙伴与“翱象”签署合约,覆盖门店数量接近7500家。

而海博系统截至4月底,也已有超3300个连锁零售商的门店部署应用,相比2月底的2200个门店大幅增加。

被改造还是被收割?

阿里和京东的这种赋能,某种程度上,能够缩短夫妻店与品牌便利店之间的距离,使其在社区范围内更具竞争力。

因为,连锁便利店经营的核心优势在于供应链成本低、品牌效应高,而小商超、夫妻店立足的核心原因在于以管理成本低、经营效率高。

而阿里和京东的SaaS系统恰恰能够在商品采购和售卖规划上,为夫妻店降低供应链成本。

理论上来说,小商超、夫妻店的这种获益,会是持久而长远的。但实际上,这样美味的智能“大餐”,他们即不敢“吃”也不想“吃”,而即便“吃”也有一定的选择性。

在“螳螂财经”看来,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大厂SaaS与小商超、夫妻店之间,还需要更多的了解与磨合,才能真正人知道对彼此的需要。

一方面,面对在经营上“自给自足”的小商超、夫妻店,巨头们的“智能手段”可能很难完全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小商超、夫妻店做的都是三五公里范围内的熟人生意,对他们来说,选品技巧、营销手段、线上接入这些可以被计算、被量化的“学问”,往往都不如人情这门“学问”。

而且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小门店的经营者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和能够实操的程度并不深,巨头们若想深入改造他们,就需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教育成本。

即便是品牌连锁加盟店,在“螳螂财经”走访过的京东便利店、天猫小店、芙蓉兴盛还有新佳宜、快乐惠等,有的是夫妻店翻新挂牌,有的是开新店,但除了有统一的连锁门头,其他的像装修风格、进货选品、货架陈列、促销活动等,都是各是各的样,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

加盟店在一些可以标准化的动作上都尚且“无意识”做提升,更遑论“触网”?而其他自由生长的夫妻店,可能就更“随性”了。

毕竟,在贡献了整个零售渠道40%出货量的近700万的夫妻店中,其中约30%的夫妻店盘踞在乡镇农村,46%在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市。

而还有一种情况是,小商超在巨头“跑马圈地”的同城零售战争中“薅羊毛”。即,很多小商家接受巨头的“智能改造”只停留在使用零售通等B2B渠道进货,并且是哪个平台价格低就去哪个平台进货。

燃财经的报道里就有案例表示,“加盟者在平台的进货比例达不到100%,甚至难达50%”。并且,燃财经采访的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商家与平台只能停留在进货与供货的浅层关系上,难达成深层次合作,在这一基础上谈扩张数量,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只想拥有一份稳定收入,并不想发财的小商超、夫妻店,在很大程度上,对巨头的赋能抱有很强的“戒备心”。

小商超、夫妻店之所以小,是因为他们很多人就没想过要做多大的生意,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踏踏实实过日子“不给别人打工”。

巨头的赋能,转化成他们接收到的想法,就变成了“要为别人打工”。

在一个三线城市开了十几年超市的万老板告诉“螳螂财经”:“我的客户很稳定,都是周边的人,根本没必要做线上生意。”

万老板之所以十分笃定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他超市旁边的餐饮店“不上外卖平台的时候,一天三四千的流水,上了外卖平台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有一万流水,但是赚到自己口袋里的钱却没有变多,人还很累”。

而加盟了一个本地连锁超市品牌的刘小姐,则认为巨头们的赋能“并不是诚心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让我们找他们进货,用他们的付费系统,到最后完全依赖他们了就直接抽成”。

其实,阿里、京东们的SaaS本意,如阿里超市生态事业部总经理周天牧所说,“商家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数据的工具去更好的理解它们的消费者和周围的经营的状况”。

但现阶段,当夫妻店周围的消费者可以在每日打照面的微笑中,靠熟悉建立人情产生交易的时候,巨头们或许该好好思考一下,这套工具怎么才能凑效了。

毕竟,能够长久地与便利店共存,就已经说明了,对于没有“远大志向”的小商超、夫妻店来说,人情味儿就是现阶段最好的数字工具。

当然,时代的潮水涌来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避免被席卷的命运。阿里京东虽然已经提早造好了船,也很笃定这条船迟早会“满员”,但只要浪头还没完全打在自己身上,小商超、夫妻店就暂时不会“同乘”。

参考资料:

燃财经《小超市抵抗互联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