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讲武堂

零售讲武堂

公告

作者介绍:13年互联网老兵,曾任家乐福中国区运营总监,阿里巴巴集团运营总监,现操盘中国最大的医药电商,年销售额从日均4万到目前年销售15亿元. 联系QQ:2274938058  微信号:hddyph

统计

今日访问:814

总访问量:7124182

电商突围之道

2012年07月04日

评论数(0)
作者:@商务2_0
 
电商困惑,传统企业困惑,比他们还困惑的是传统商业。只是电商拥有更多的网络话语权,所以问题被谈论得多些。这几个问题其实环环相扣,电商以商业变革者的姿态出现,实际并没有担当到领军的作用,也没有解决了用户的用户问题,或者说没有充分解决了合作伙伴的利益诉求,陷入困顿和迷茫是注定之事。制度是最大的生产力,就电商来讲,商业模式决定了未来的方向。也让我很困惑的是,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公司不愿在商业模式上多下一些功夫,多做一点投入呢?以下是我从模式角度入手,针对当下电商困境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电商平台应增加线下商家的用户端

 

有人会问,增加了一个销售环节,不就增加销售成本了吗? 我们先看下增加线下商家客户端可行性,然后再看它的必要性。

 

增加线下商家的客户端,但不是简单地把线下商家放上网,而是要变革线下商家经营方式,做到线上的商品可以在实体店购买,实体店铺的商品上网也可以轻松找到。前面写的微博中也谈到电商如何落地的问题,其中从销售成本上核算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比如一个线下商铺只能放100款产品,那么店面的销售成本是分摊在这些商品销售额上,在店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网上在线商城形式的补充,就可以在有限的店面上增加更多的商品出售,这也正是电商的优势。假如每天能产生1000个款式产品的销售额,则每平米店面的销售成本就降低到10%,如果每天产生10000个款式商品的销售额,则每平米店面的成本就会降到原来的1%。当然,这只是概论性地分析。再具体一点,比如原来是一个李宁专卖店,一个专卖店里只能摆放几百几千个李宁的产品,还是这个店铺如果从网上代理更多品牌的运动产品,由于有网店的补充,哪怕实际铺货没有那么多,也同样相当于店面陈列的产品款式可以扩大几十倍,几百倍。随着商品款式增加,相应的销售额也会几倍、几十倍增长的时候,这时我们可以说,这样的线下店铺销售成本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来讲,就可以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如此,也可解决了线上线下商品价格不统一的问题。

 

以上是在理想状态下,和传统商业的销售成本对比,实际运行当中市场会自行寻找到一个盈亏的平衡点。我们再来看下和现在电商模式进行对比。

 

增加线下店铺环节会增加销售成本,但现在的电商模式本身并不轻。这一点我相信绝大多数的b2c网站都有切身的感受。既有组织货源的资金成本,网站运营推广的成本,用户获取的成本,产品的快递配送成本,也有售后服务差,用户体验差,资金回流成本高等缺点。总的来说,现在的电商模式很重,那怎样变轻呢?最简单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让生产企业来组织货源是他份内的事情,资金运营成本原本就计算在内的,不用额外增加;让专业的物流公司做货物运送,还可以把大部分的快递业务变成普通物流,这样物流也变轻了;让当地的商家解决售前、售后服务和终端货物配送,那就比广州的商家解决北京用户的问题要轻了。即便对于天猫这样的平台模式电商,也依然是重的,它的重表现在网站在极力维护一个主办者的角色,因此就不能很好地得到上游的支持,向下拓展的源动力就会不足,第三点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这样的模式,因此也没有更多的数据支持,我认为这样的模式和现在的电商比较起来不会重。

 

以上描述的模式,实际上线下店铺充当了一个商品信息传递的延伸,同时还兼做终端的物流配送、商品售前咨询、售后服务、资金回收的角色。线下店铺的盈利模式,从原来的简单赚取商品差价,变为主要以拓展商品信息服务、终端配送服务、售前售后服务、资金回流服务等以服务为主的盈利方式,盈利点会低很多,可让利于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但模式兴起之初,可盈利的预期会很高。对用户的好处就更多了:比如用户购物的准确性更高了,可以先看后买;如果用户愿意可以100%地实现货到付款,见货交易;用户既可以选择生产企业直接快递配送,也可以选择当地商家的配送,还可以选择上门购买。如此这样,就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商业整合,也就是我常提到的电子商务更应该走商业信息化的道理。

 

再来看下增加线下用户端的必要性。首先澄清一点,不是说现在的电商大的发展方向不对,而是说这样的发展会很艰难。举个例子:革命者要想起义,号召底层大众的自觉意识是对的,但要尽快实现目标,还得要争取可合作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中坚力量、积极力量来加盟。现在的电商情况是:一味依靠消费者的自发行为,而置生产企业和线下商家于尴尬的境地,其实他们才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只要模式得法其市场能量是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再举一个例子,我也常把传统商业通向电商之路比作是打隧道,山里和山外或者是两边施工也可以,从山外打,有旧路旧设施可以借用,能节约很多成本和时间,而坐着直升飞机在大山深处施工作业,越到后来,就会发现条件的制约因素就越多,水电路都不通。这个时候为了改善制约条件而做的一些投资和努力,等到隧道贯通的时候就会发现都没了用处。这也就是目前电商的处境,物流跟不上发展就自己发展物流,原来的支付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就创造了第三方支付。为什么就不能变革商业模式呢?变革商业模式,重要的不是去发明和创造一个模式,而是要借助新科技的力量,善于借势和借力,以此来达到更快地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另外一点,尽管电商发展如此迅速,,但商品零售总额的占比仍然非常低,短时期内还看不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趋势。相对电商公司来讲,突破传统商业才是更广阔的蓝海,谁能最先撕开传统商业的口袋,谁就能在下一步拔得头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变革电商模式,增加线下用户端是当下电商变通的必由之路。或许等将来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现在的直营式电商模式没准还会大行其道也未可知。

 

二、变革电商网站的盈利模式

 

前面说了线下店铺的变革,返回头我们看网站的运营模式。这一条主要是针对现在的b2c电商模式来讲的,不排除个别的细分行业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但总的来讲,平台化是电商发展的主流。这里所指的平台化,还不仅仅是增加几个产品类目,而是说电商公司应置身于具体商业行为之外,以获取信息服务费用为主要盈利模式。经常看到有人说:电子商务,电子是形式,商业是本质。而对于电商公司来讲,首先是一个网络公司,网络信息服务是你的优势在于,也是你的本行,把不属于自己专长的事情交给专长的人去做就ok了,把市场营销、商品价格竞争还交还给企业、交还给市场。平台化的作用重在于协调各相关用户方的利益诉求,只要大家的目标一致,制度完善,剩下的事情就是简单的,通畅的。我们常说的电商的三个流,对于电商网站来讲,最后就只剩下了一个流:那就是信息流,只是这个信息流包括了商品信息流、资金信息流,和物流信息流。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电商网站来讲,以商品差价为盈利方式的是不可持续的。

 

三、电商平台应该是开放的,落地应主要交由企业来完成

 

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已经走在平台化路上的公司来讲的。刚谈第一条的时候,有人也许会说,线下店铺的经营模式不是谁想变革就能短时间变革了的。这话没错,这也正是我要解释的。要把线下店铺的招募、组织工作交给生气企业来完成,要学会放手,不要一味想着去控制,控制了不该控制的,受困的反而是自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合作。淘宝几次落地未果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没用解决好这个问题,一味地想以淘宝为主宰,其实电商网站只要辅助好生产企业和线下店铺,把他们的利益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完成,并帮助他们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回归到一个网络公司是性质就好了。

 

第二点、第三点都是对第一点问题的补充说明,单独拉出来是为了在操作的时候能更好地把握,很好地理解了第一点,这两条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四、电商的发展趋势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判断,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篇幅关系就不展开讨论了。1、大平台化,就如同无线通讯领域的移动和联通,会有竞争,但是主要的平台不会太多;2、中小电商应向更专业、更细分的领域发展,谋求一定的壁垒,或者是做一些大平台不好做,又不愿意做的细分领域。尤其是两头在外又没有壁垒的,要尽快转型。3、电商对第三方支付的依赖会减轻。4、c2c会退化为二手交易市场5、随着电商模式的转变,电商进程会加快,多年的积累会在短时期内有一个集中的爆发。

 

说到这里,有朋友也许会说,你说的太理想化,实际不好操作。其实产品本身并不复杂,反而是要把产品的思想解释得很透彻却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是简单的,能在机制上很好地解决各方的主要利益诉求,做事的时候无形中就会有人推着你、拉着你往前走。我本人在4年前开发出一个产品雏形,具体的产品开发是有一些经验和技巧,不过都是技术性问题。不同大小、不同模式、不同阶段的公司应对策略是不同的,有平台号召力的公司可以高举高打、全面开花,有线下资源的公司可以低开地走,小公司也可以单点突破,以点带面,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总的来讲,小公司胜出的几率会很小,取决于自己的速度,也取决于大公司的反应速度。我本人希望电商业经过这么10多年的积累,能通过模式的革新,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果真如此,相信传统商业模式用不了两年就会销声匿迹,这样也才是真正体现出电商革命性的一面来,也才可以更好地造福广大用户。

 

也许你不会相信,我很自信地说:这就是现在的电商解决之道,时间会证明一切。方法已经写得足够明白,就剩下叫设计人员过来开发产品了,还看不懂那我也没有办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91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