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家

龙飞

公告

观察互联网的新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4400

总访问量:7131761

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 今日头条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2017年09月21日

评论数(0)

人民网连续发表三篇针对算法推荐的署名评论文章,在媒体界可谓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之前也有很多媒体对以算法推荐为主的资讯平台做出过评论,但相比这次人民网连续三次的重击,此前的星星点点可谓是轻浮了许多。

9月18日:《人民网一评算法推荐: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

技术、代码、算法替代了传统内容分发过程中专门把关内容的编辑。单一的标准不仅容易忽视优质内容更为丰富的面向和维度,也增加了把关内容产品的难度和成本。

9月19日:《人民网二评算法推荐: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

对于拥有强大算法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平台来说,一心“取悦”用户还远远不够,更要自觉执行中央有关政策法规,不能有侥幸心理,任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滥,不能借技术深奥之名糊弄网民和群众。

9月20日:《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

今日头条上许多的所谓自媒体账号一直充斥着低俗、无下限甚至谣言信息。更有甚者,所谓的算法推送和定制发布,误导一些个地方政府和部门,算糊涂账,花冤枉钱,已经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和不满。

从人民网对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的评论来看,党媒除了要矫正民众歪曲的价值观,更要确保一些内容输出平台的正确价值导向,在关注整个社会舆情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更要对内容输出方进行监管把控。但就目前整个内容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一些资讯平台,常常被一些“标题党”充斥着,而一些真正有价值内涵的文章可能就因为标题起的不够醒目,或者说没有get到用户那个点上,在阅读量很可能远远低于那些醒目的标题党。这种明显的差异,让很多内容工作者产生了错觉:难道几千字的内容干货竟然不如几张图配几句文字调侃来的实在?

当然不是。这种怪异的反差很多时候只会出现在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一些资讯平台上,而一些真正有内涵的知识供给平台,因为内容把关的严格性,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丰富性上,都不如这些以算法推荐为主的综合性资讯平台,当然在用户数量上自然也是不能相匹敌的。但正因为这样,这些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更应该肩负起社会舆情健康发展的重责,而不是一味的让“数量”盖过“质量”。

算法推荐之下 内容消费应以内容质量为前提

时间碎片化时代,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凭借“算法推荐”的特立独行迅速在内容行业展露头角,并在平台供给的红利下迅速吸引了大批内容创作者的加入,在保障内容工作者利益的同时,也丰富了用户的视野。当然在算法推荐的作用下,让用户直达自己喜欢的内容场景,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但这种基于用户画像便捷性的兴趣推荐,在缩短了用户内容消费时间的同时,更应该对内容质量作出监管,不能任由内容工作者为了获取平台补助以“标题党”“低俗信息”等姿态迷惑用户。这种不道德的做法,在伤害了平台品牌利益的同时,更可能让整个民族的价值观扭曲,尤其是受不良信息诱导的青少年用户,在自控能力较弱的时间段很可能做出一些违法事情。

随着知识分享时代的到来,资讯平台和社交场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一篇低质量的标题党可能因为标题的过度引诱在朋友圈、微博、资讯平台等知识场景迅速达到10万加的效果,而一篇高质量的知识干货也可能因为触动了用户内心深处某个价值点被广为转发达到10万加的效果。虽然同样是10万加的阅读量,但对于这10万加的受众群体来说,内容价值的不同很可能左右其还未成熟或者还在徘徊的价值观,而对于资讯平台来说,我想远远不止这10万加的受众群体。但如何能让这十万、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受众群体不受低俗信息的侵扰、不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这就对资讯平台的监管运作能力要做出考量了。

毕竟像这些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聚合着几亿的用户群体,平台的内容价值导向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这些受众群体,一旦平台不能有效的监管,错误的道德谴责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扭曲价值观。

技术红利之下 内容价值应当雨露均沾

从现阶段内容市场的发展来看,很多资讯平台为了给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内容供给,纷纷开启了内容红利潮,尤其是前段时间今日头条花重金挖走知乎问答平台上的300多位问答大咖的新闻,着实让内容市场热闹了好一阵子。

但热闹过后回到诸侯割据的内容市场来看,其实这对于那些分发平台来说早已见怪不怪,只不过与今日头条相比,其他平台没有那么大手笔罢了。

当然对于用户而言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因为用户又可以增加几分获得感兴趣内容的几率,尤其是在这些算法推荐的平台下,那些玩文字的高端货绝对不会让自己的标题那么寒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算法推荐的技术手段虽然带来了内容工作者的用户流量,但也“沉没”了很多内容工作者的心血之作。小编作为一个自媒体工作者来说,常常在这些以算法推荐为主的像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中投的稿件被无故驳回,驳回原因也只是;内容不适合收录。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却无情的扼杀了创作者通宵熬夜的心血之作。虽然作为一个用户来讲提倡你打击低俗内容的供给,但在拒绝内容的时候,不要以某个词语的使用而蔑视整篇文章的质量,因为在特定的情景下,为了更好的凸显价值观词语的替换可能造成用户的误读。不过更可气的是,创作者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哪里就不适合了,这一点以技术当先的这些算法推荐平台的确缺少媒体应有的担当。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先进的技术本就应该为人类所用,尤其是在当下知识分享的时代,资讯平台在利用先进技术保障知识工作者权利的同时,也应该保障内容工作者的内容价值,而不是光依靠技术推荐来维持平台的运行。毕竟机器是依靠数据、算法等手段来评定文章,而一旦文章因为某个词语触发了人类给机器设定的数据,那创作者的整篇高质量文章就会石沉大海,这样的话越来也多的创作者为了使得自己的内容价值得到共享,只能向机器设定的价值靠拢,久而久之人们很多有创新思维的价值观也会被设定好数据的条条框框所抹平,一切都会以人类设定好的在机器认为的状态下运行。

人机融合发展 驶出信息孤岛拥抱精彩未来

在《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一文中,对于现阶段技术和算法主导的智能信息平台这样评价道:由于智能平台能够轻易掌握大多数人想看什么、爱看什么,并且根据用户需求精准送达信息。带来的问题就是:智能平台可能走向媚俗化,并过度追求“眼球新闻”。对于普通作者来说,如果想在平台上生存下去,就只能一味迎合、取悦,而失去了独立思考、深度观察的能力,进而削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从目前整个内容市场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这些算法推荐资讯平台来看,利用大数据给用户的行为习惯画像,从而给用户提供出他们喜欢的内容,而至于那些用户不曾点击观看的内容,这些平台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用户不喜欢的内容,这种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给予的内容供给总是在机器给人类设想的理想之选,也就是说机器基于用户长期的行为习惯筛选出了他认为用户喜欢的内容知识。

这种以用户行为习惯定论的知识供给,虽然符合了用户在特定情景下的知识需求,但却也剥夺了用户获取其他知识的权利,因为在时间碎片化时代,人们可以捕捉的知识越来越分散,很多时候可以说不是人们主动的去搜索获取,而是朋友圈推送什么看什么、平台推荐什么看什么,尤其是这种靠算法推荐生存的内容平台,推荐的都是曾经、或者现在用户喜欢的内容,用户在点击浏览这些内容的同时也顶替了其他内容给用户供给的机会,久而久之,用户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内容价值也会限定于之前自己基于兴趣留给算法的场景中。

当然了,以算法推荐为主的这些智能平台,内容分发效率还是远远高于人类的,这种高效为一些及时性的内容输出做好了长足的保障,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的传递快一秒和慢一秒造成的效果可能会差别很大,尤其是现在的自媒体人士越来越多,很多媒体人的高质量文章往往因为分发不及时而错过了最佳的用户读取时间,但在评定一些文章价值的时候,虽然偶尔会出现一些滞后性,但在对于文章的质量把控上人工审核还是远远优于算法推荐的,所以未来内容市场的争斗一定是机器和人类融合的战斗,具体谁能称霸称雄,就要看在这场人机融合大战中,谁获得了先机,谁融合的更深!

(微信公众号:longgfe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