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8日
评论数(15)1、关于定位
定位的基础是客群。很多百货店的客群都出了问题,旧的客群流失,新的客群尚未形成,有的主流客群老龄化现象严重,有青黄不接、断代脱节之势。
定位过去被视为“纲”,纲举才能目张。现在看来未必,因为定位是企业内部掌握的事情,顾客才不管你什么定位不定位。定位太精准,可能成为卖场调整的障碍,成为经营创新的禁锢。现在的百货店大都面积很大,大几万方十几方体量的不少,这类百货店似不应只定位于高端或流行层面,而应体现出综合性、包容性,在低线城市尤应如此,银泰仙商你说它是什么定位?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准确定位,似应定位于生活体验中心,才能因应“因逛而购”的消费变革趋势。它至少包含4个方面内容:品质品位高,功能强大,风格时尚、场景丰富,好玩有趣。
2、关于消费需求
很多人都在提“经营顾客”、“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这当然是对的,但顾客需求是什么?没多少人知道,调研的渠道和途径也不多,在店内做个问卷调查,也很狭隘,因为这些人本来就是你的群体,更多的顾客为什么不来你的店?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你没调查到,也不会有人告诉你。
也许不用作太多的调查,消费热点就是消费需求,现在的热点是什么?运动健康、儿童、餐饮、影院、快时尚、潮牌、化妆、跨境、文创、教育培训等等,抓住这些,就不愁没有客人。当然消费热点是多变的,百货店本身是与俱进的,调整是动态的,随消费需求而变是百货经营的使命。
3、关于经营模式
百货店的经营模式大抵有三种:联营、自营、租赁,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联营为主的混合经营模式。一说联营很多人就想到“二房东”,但联营未必是一种落后的模式,欧美百货很发达,但自营的比例也只在40%左右,联营存在多年并且仍将长期持续,足以证明其生命力。联营也有改造、提升的空间和余地,在这一点上百货人应有自信,不是叶国富说扯淡就扯淡。
百货店未来的模式会越来越重,一是租赁经营的百货店会越来越少,自有店会越来越多,租赁成本的无节制上涨使过去的那种轻模式难以持续,最先倒下的那批百货店差不多都是租赁店。也就是说,未来越来越多的百货店不是“二房东”,我们自己就是“房东”;二是自营、自有会越来越多,这是个趋势;三是改造联营,百货店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更多地选品、碰货、掌握库存与价格等。现阶段不可能全盘自营,除代理品牌外、直采自营外,做加盟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自营也可以与改造联营一起推进。
4、关于创新
百货店无疑是个对创新要求很高的零售形态,无论是过去提的“经营时尚”,还是现在说的“经营生活方式”,都离不开持续的创新。百货店现在遭遇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在于创新跟不上变化的节奏。
提到创新,很多人可能马上会想到“改头换面”——做外立面和内部的装修改造。这当然也是一种创新,但这恐怕不是实质的创新,也未必是顾客想要的创新。百货店的创新可能更多地还是要经营、服务上,比如业态、品牌的更新、品类的丰富、场景的优化以及服务设施的升级等等,对顾客来说,洗手间的改造可能比外墙重装更有意义,多点休闲座椅比创新的豪华装饰更重要。
创新应与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现在运动品类越来越火,对运动区域进行场景化营造,打造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形象氛围就非常重要,如果再搞一些现场体验的运动器材、项目,节假日请一帮年轻人表演、比赛,让顾客现场参与,肯定会有助于生意成长。
笔者不久前考察过苏州新光天地,它的负一楼场景氛围就营造得非常好,超市与餐饮的衔接顺畅平滑,道具的选择、装饰的点缀、色彩的搭配、背景音乐的处理,都与它的经营风格非常协调、一脉相承,品质品位尽显,让人爽心悦目。
百货店的创新如果与经营、服务不沾边,就可能是劳民伤财的折腾。
5、关于客流
电商追求流量,实体店要的是客流。购物中心营运首要在于吸引客流,有了足够的客流,购物中心营运就成功了一大半,至于销售挣钱,那是商家的事。百货店略有不同,还要考虑客流转化的问题,但首先要客流,没有客流就没有转化的基础,有了客流即使暂时无法转化,也有机会和调整的余地。
而要吸引足够的客流,就要做业态,做文化。商品当然体验的重要来源,好的品牌组合、强势的品类打造固然能吸引人,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而餐饮、影院、儿童、运动、科普、美术等业态吸引力可能更强,苏州诚品生活价格高得离谱,但顾客川流不息,何也?业态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在这个商品过剩的年代,文化才是稀缺的资源,所以K11很成功,所以上海大悦城的文创类倍受追捧。
营销当然也是聚客的重要手段,但没有文化含量的营销恐难获得认同,三枝富博说的休憩型、娱乐型、创造型、发现型“四种消费”,后三种都与文化有关。不管是真文化还是“伪文化”,受欢迎的就是好文化。可能每个人心底都有对文化、艺术的亲近感,这与人们追求时尚并无二致,没有文化的百货店难有品位,也难以聚客。
6、关于业态
零售业态经营面积占比持续降低是百货零售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少购物中心的体验业态占比已接近或超过50%,有些购物中心还提出“去百货化”、“去零售化”,尽管不可能完全实现,但足以说明业态的重要性。
广州正佳集团副董事长谢萌认为,正佳广场有30万方,未来可能5万方就够了,剩下的做什么?海洋馆、科技馆、天文馆、美术馆、动物园、剧场等。他认为,人类心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精神:文化和教育。据《商业观察家》报道,正佳广场2013年投资6.8亿建造了一个5.8万方的室内海洋馆,每年带来300万人次客流、6亿的门票收入,还开发出海底酒店、鲸鲨餐厅、互动海滩、海底深潜、纪念品等二次消费,为其年聚客6000万、营收60亿发挥了重要作用。
百货店受限于面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手笔,但我感觉,百货店应该是精巧版的购物中心,餐饮、影院、儿童、运动健身等等都值得深度发力。百货店有很好的品牌,如果再有很好的体验业态、功能,又何惧电商冲击?
在做业态上,有些人可能还有观念上的误区:一是觉得做体验业态必然导致回报下降,有人甚至举例说餐饮的时间性太强;二是觉得只有增加面积才能做业态。实则不然,业态做得好,回报同样不低。服装经营的回报是高,但如果把百货店做成了服装店,顾客不愿来,高回报只是理论上的。不少百货店服装占到七、八成面积,内部的同质化就很严重,滞销品牌很多,保底买单眼看难以为继,不如大幅压缩精简,腾出面积来做业态。
当然,在百货店做强业态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取舍选择、搭配设计、营销管理、招商营运等难度都很高。但再难也值得尝试、探索、推进,特别是对那些地段好、面积大、自持自有的百货店来说尤其如此,这也是拉高行业门槛的内容。对于百货店来说,最“标配”的业态可能还是超市,没有超市的百货店不是好百货店。
7、关于营销
百货营销现在似陷入了囚徒困境:不促不销,促销也以打折、买减、买送居多,效果越来越来不理想,销售越来越集中于双休天、节假日,周一至周五难出销售。很多企业也就只注重抓“节假日经济”,这其实是错的。
像江苏某品牌百货店,它把每周三定为超市会员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慢慢地效果就显现出来,每周三的人气、销售都不亚于双休。一个小小的创新,就能凭空地将“双休”变成“三休”,这说明只要动脑筋想办法,机会总还是有的。
百货店的营销不能总与促销混为一谈,一说营销就全场打折、买送,牺牲了毛利,顾客也不买账,实在得不偿失。而且太过频繁的打折,都“做滑了丝”,真正大促的时候,也很难激起消费者的兴奋感。不久前大商青岛麦凯乐总店做了一场“运动风暴”的营销,仅仅围绕运动这一个品类展开,由于抓住了时下的消费热点,做得很成功,听说仅运动一个品类每天的销售就是300多万,对其他品类的带动也很明显。这种“以点带面”的营销效果显然比那种整齐划一的全场大促要好得多。
还是大商青岛麦凯乐总店,4月下旬做了一场“星座营销”,即以年轻人感兴趣的星座为噱头开展的一次文化营销活动,据说优惠只是延续了此前的活动,推广也主要以微信为主,投入不大,但活动当天人山人海,这在人均商业面积逼近上海的青岛,非常难得。
当然还有很多的办法可想可用,比如主题展、街舞大赛、三人篮球赛等活动,都可以作为营销活动的牵引。百货营销实质是一种投资而非单纯的费用投入,不是不可以花钱,但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如果只是赤裸裸地打折让利,未免黔驴技穷。
现在看来,百货企划部门应该是年轻人的舞台,他们知道时下的消费热点是什么,明白年轻人的兴趣点在哪里,而且精力充沛、富有激情,很适合这个不断“折腾”的岗位。
8、关于全渠道
百货店应该做全渠道,必须做全渠道,百货是个时尚的行业,不应与时下风头正劲的电商绝缘。
百货最大的难点在于不控货,但已由先进同行趟出了一条至少看上去可行的路,一是银泰,二是大商。银泰背靠阿里,或难复制,但大商天狗完全自主,值得借鉴。
天狗网只做移动端,专攻百货和超市,也不追求全面控货,它定位于“为实体店服务”,追求调频互动而非调频消费,不与线下争业绩。它的流量来自线下实体店,20多万营业员“全员店小二”,运营成本极低。
现在看来,天狗网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为实体店服务,包括增强沟通、互动、体验、服务,提升实体店效率,增强顾客黏性;二是流量变现实现销售增量,包括以虚拟货架拓展实体店经营空间,延伸经营品类,如“全球购”业务、实体店没有的品牌和商品、自营商品,以及品牌退场后,商品还可以在天狗网上售卖,以留住这部分客群;三是通过O2O实现“消费留痕”,采集数据,如“手机衣橱”鼓励顾客试衣、拍照,即将上线的具有社交特性的“试衣秀”,都有助于数据采取,为顾客特别是会员画像。
尽管天狗网去年18亿多点的业绩相对于大商2000多亿的总销来说,占比很低,但它毕竟是快速增长的业务,这在百货、超市业绩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难能可贵。而且,这近20亿的销售是在投入不大、主要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就非常难得,如靠线下,至少得开一二家大型商场吧,那得多大的费用?得投入多少人力?最近,天狗网CEO刘思军升任大商集团总裁,这至少表明,天狗模式得到了大商高层的认可,被寄予厚望,未来的投入也必更多。
可以肯定的是,O2O全渠道不是“伪命题”,不是互联网企业对实体零售的“忽悠”,尽管它也不能包治百病、起死回生,但还是值得探索发展,特别是那些连锁百货、区域强权,都应该发展自己的全渠道,只要不烧钱,务实接地气,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且双线融合必是未来零售业的发展方向,只有紧紧跟随才能不掉队。
9、关于供应链
业界对百货店似乎不怎么提供应链,更多地是指超市,联营主导的百货企业对供应链的把控较弱,增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或可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是营造新型零供关系。零供矛盾是个老话题,至今犹在,且越来越不利于百货店。在商业地产大跃进与渠道变革的双重作用下,品牌供应商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零供双方强弱之势已然易位。
在此背景下,百货企业要构建新型零供关系,特别是要持续减轻对“通道费”、“保底扣点”的依赖,追求健康、可持续的销售、盈利结构。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的强势和霸道,真正视供应商为平等合作伙伴,尊重和保障供应商利益,实质性地介入联营,抱团取暖,帮助供应商提升业绩。
当然,新型零供关系不是绝对不收“通道费”,这与强势品牌索要“装补”、“反保底”实质一样,都是供求关系的一种市场化表现,关键要收得合理、收得明白,真正强势的百货店,还可以与品牌签订排他性协议,如多长期限内,在多大范围内,不得进入竞争卖场,这也是对供应链的一种保护。
二是加快发展自营、自有品牌。虽然很难,但这是必走的一步,业内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借鉴。自营起步似以中低档品牌为宜,以集合店、超市式陈列为上。比如,名创优品做得很火,百货公司为什么不可以组建一个团队,在自己的店里进行试验?现在的男女鞋普遍不景气,以买断货品的方式搞一个中低端的鞋城,也应大有市场。有了自营才有真正的供应链,对联营部分,也会带来“鲶鱼效应”。
三是要跳出现有格局,在更大范围寻找业态、品牌和商品。百货店在招商引进上总体上偏于保守,总希望引进成熟品牌、业态,对于新东西不太敢涉足,基本上是一线城市学国外,三四线模仿一二线,这也是造成同质化严重的原因。其实以中国制造业之强大,国门之开放,各种新产品难以穷尽,关键是百货经营者要有宽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只要善于发现,敢于试错,做一家“不一样”的百货店完全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