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评论数(6)11月12日,阿里集团CEO张勇在北京水立方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阿里将举办淘宝年货节!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之间,各种分析解读不计其数,大有风声鹤唳、大兵有压境之势,好像淘宝年货节一出,实体店年也过不好了。
老笑以为,淘宝年货节没那么可怕,它能造成的冲击不会比双11更大,春节依然是实体店的大节。
首先,节不是想造就能造成的。
阿里是不折不扣的造节高手,它认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双11七年间交易额暴增近2000倍,从一家网站的大促日变成风行全球的狂欢节,堪称奇迹。
但阿里有几个双11?就此一个!有人会说,还有个双12。双12的影响的确也不小,但跟双11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级次、一个量级。
双11为什么能大获成功?固然有阿里善于造势、包装、炒作等因素,但恐怕也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特别是与当时中国电商正处于爆炸式发展期、互联网人口红利急剧释放有关,也就是说,双11的成功有其必然,但也有很多的偶然因素。
对阿里来说,双11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取得了成功,它耗费了阿里团队及海量卖家大量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其策划、筹备、宣传造势可能相当苦逼,远非912亿那么光鲜亮丽。再造一个双11,恐怕阿里也力有不逮。否则,阿里不会不把双12打造成另一个双11,甚至是每月造一个乃至每天都是双11,而事实上没有做到,恐怕不是不想,是不能也。
阿里造节其实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三八“生活节”,淘宝砸上数亿补贴,“免费请饭、唱K”、推“码上淘”,声势不可谓不大,但实际上难言成功,孰知年货节会不会也折戟沉沙?
其次,淘宝年货节面临诸多制约。
简单捋一下,至少有这么几点:
一是快递变“慢递”。1月正值隆冬,北方冰天雪地,南方冰冻多雾,要是再赶上暴雪、大雾等极端天气,火车晚点、高速封闭是常有的事。加上迎头撞上人类最壮观的“大迁徙”——春运,快递变慢递,运费上涨、速度降低在所难免。
腊八前后,不少快递小哥开始返乡休假,临近年关,也是各快递公司人手紧缺之时。快递行业基本全年无休,收入虽然不低,但也不足以在城市安家,春节期间返乡探亲于情于理无可指责。淘宝年货节如果大搞,产生的海量包裹谁去派送?虽然物流公司可以通过高工资、加班费留住部分人,但这部分成本最终必然转嫁到商品上。在运输费用上涨、配送成本增加之下,淘宝年货的价格优势怎么体现?
淘宝年货节无法根本解决物流、配送难题,一旦遇上极端天气,轻则影响食品鲜度,重则耽误了过节、送礼,如遇退货更麻烦,可能已经找不到上门揽件的快递小哥,也可能卖家已打烊放假。
二是卖家的配合意愿不高。据说今年双11期间,天猫赚钱的商家仅有5%,保本的也仅有10%,大多数赔本赚吆喝,陪太子读书。而淘宝卖家的资源、实力普遍弱于天猫商家,有多人卖家愿意在过年前再亏一笔,额外增加节后难以消化的年货库存?
三是年货的品质令人担忧。年货主要是食品、礼品、服装等,食品的占比可能更高,安全性令很多人心有余悸。淘宝的假货无法禁绝,恐怕也没有人愿意在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遭遇假货。有多少人仅凭一张张图片就能放心选择?
四是选择的丰富度不如实体店。年货品种一般较多,淘宝虽然无所不包,但单个网店经营却很单一,需要多次搜索查找,而在实体店可以很方便地“一站式”购足,随用随买,既可以在第一时间判断品质,保证新鲜度,也省去了退换的麻烦和成本。特别是年货中的冷冻、冷藏、鲜活食品,淘宝基本无能为力。
五是淘宝难以承载春节团圆文化。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也是个亲情洋溢、最有温度的节日。“忙年”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临近年关,上大学的或在外打工的子女回家,一家人一起逛逛街置办年货,为父母和孩子添一身新衣,犒劳一下辛苦一年的自己或爱人,现场感受一下商场、超市浓烈喜庆的节日氛围,是一段难得的美好时光,也是难以替代的团圆体验。
老笑十多年前刚参加“革命”时,商业的“忙年”得持续一个多月,现在由于商业网点十分密集,购物消费非常方便,春节市场的高峰也就是除夕之前的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但淘宝恐怕很难坚持到那时候。
阿里可能很清楚自己的短板,所以淘宝年货节并非如双11那样的全品类大促,根据公开报道,淘宝年货节由淘宝和农村淘宝联手打造,与近十个城市及上百个县深入合作,主打地方特色,实现土货进城、洋货进村,预计2016年1月中旬启动,腊八之后一个星期基本结束。
由此看来,淘宝年货节无论在规模、力度上,都不能与双11相提并论,实质可能还是淘宝“下乡”战略的一次集中演练,天猫超市没有参与进来,预计对实体零售的冲击较为有限。
再次,造成实体零售困难的主因并非电商。
老笑所在的三线城市湖北宜昌今年前11个月有110多家超市关店,这一数据的来源并非官方,而是一家品牌分销公司客户中的终端超市减少的数量。显然,这个数字很真实,但不全面,因为它未必覆盖到了全市所有大小超市,所以宜昌超市实际关店的数量可能更多。
老笑通过微信做了一个小调查:宜昌关掉110多家超市之后,你有没有感觉到购物不如以前方便?让我惊奇的是,没有一个人认为带来了不方便的感觉。这或说明,宜昌的超市数量已经严重过剩,减少100多家之后也不影响人们消费的便捷。
其实不止是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各种专业店、专卖店都大量过剩 、供过于求。三线城市尚且如此,一二线城市更甚。三公里范围有多家购物中心很常见,超市大卖场对着门开的也不少,一条不长的街上,有五六家百货、上十家超市也毫不稀奇。
我一直认为,造成线下零售业如今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不是电商的冲击,而是商业网点布局的无序和混乱,明明一个区域的市场容量只有1家购物中心,你非得开三、四家;明明一个居民区的消费能力只能承载一二家超市,但实际上开了五六家之多,僧多粥少必然导致同质化竞争,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吃不饱。
所以我向来对“马云不死、中国不富”、“电商造孽中国经济”之类的奇谈怪论不以为然,电商对实体零售有冲击,但显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更不是决定性因素。事实上,电商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尽管大多数实体零售企业都没有找到拥抱电商的最佳姿势,但电商的影响并不致命,因为有很多企业没有实质性地开展电商业务发展得也不错。实体零售企业需要正视电商、学习电商、利用电商,但电商并不是线下零售的终结者、掘墓人。
双11无疑是电商冲击的集中体现,实体零售经过前几年的观望之后,从2013年开始加入角逐,今年则大规模“与狼共舞”、“携手狂欢”。今年,天猫双11的业绩是惊人的912亿,单个的实体零售企业与之相比自是九牛一毛,但如果把线下零售的总销加起来,再刨去电商大量的刷单、退货,之间的差距恐怕也很有限。双11本来是普通日子,电商将其打造成“购物节”,也为实体店提供了一个大促良机,相当多的企业销售实现了比天猫更高的增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双11为实体零售提供了扩销增收的机会,很难说有多大的冲击、不良影响。
实体零售不景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是消费方式变了,而实体店的应变严重滞后。如今奢侈品卖不动了,很多人或将其归结于“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反四风”限制了“三公消费”,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据说在欧美的奢侈品店,排队购买、出手豪阔的多是中国人、印度人,而当地人很少光顾、购买奢侈品,即使买的话,也多是运动、健身、旅游、户外之类的东西。据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欧美高端写字楼的白领上班是清一色的西装领带,下班后怎么随意怎么穿,没有谁在乎衣服上的LOGO。我觉得,欧美的今天极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这或是一种趋势。中国的富裕阶层、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增多,但不代表奢侈品会重新受到大多数人青睐。
前些年,实体店一说调整就是升级,都热衷于走高大上路线,都以引进高端奢侈品牌、进口商品为荣。近年市场突变,不少企业陷入被动。我们当地有一家超市,以社区店、便利店为主,它有很强的直采自营能力,6成以上实现自营,过去凭借这一核心能力发展很快,区域内门店有一二百家。但它过于追求高毛利,更热心于经营日杂百货,东西卖得较贵,但生鲜、蔬菜、速食类高人气商品占比较低,所以现在人气、销售都上不去,很尴尬。现在看来,聚客引流可能比一时的高毛利重要得多。
经济下行也是影响实体店景气指数的原因,但美国、日本的经济增速远不及我国,而其实体零售并未形成我国这样严峻的局面,我看了不少这类的分析文章,简单归纳大概有两点:一是美日的商业布局远没我国这样密集、杂乱、无序,一哄而上、扎堆投资的情况比较少见;二是美日的零售企业比较有个性、特色,经营上亲民接地气,各种业态的同质化远没有我国严重。据说在欧美日本,几百一千多平的社区超市,相当大的面积经营生鲜食品,人间烟火气息浓烈,深度融入居民生活,而经营者的心态也大多相当平和,远没有我国零售业者的浮躁焦虑。
所以,自身经营、服务能力的缺失,“内功”不强也是实体店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把屎盆子完全扣在电商头上、马云头上也有失公允。现在的情况很明朗,电商与实体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要走出当前的困难,还是要在自身上找原因、寻对策。当然,对电商获取的不正当竞争,比如售假、欺诈、刷单、伪评却缺乏应有监管处罚,还是要大力批判,争取营造平等竞争、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最后,不能寄望于电商的“仁慈”,自强才是应对的关键。
2016年的首届淘宝年货节,由于阿里主打“农村淘”而非全平台、全品类大促,所以老笑预计对线下实体零售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但是,实体店都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电商的“仁慈”上,如果阿里在春节前来一场双11般的大促,特别是天猫超市加入进来,复制此前在北京市场的“不设上限”的补贴,那“截流”的效果恐怕不容小觑。
一旦如此,实体店应如何应对?老笑觉得或有二途:
其一,对天猫超市的低价倾销进行举报,要求工商、物价部门介入。今年双11前天猫、京东超市在北京等市场“打仗”,快消品打到5折甚至是3折左右,这无关于供应链强大,只缘于资本补贴,是不折不扣的低价倾销,线下实体零售企业如果密集举报,相关部门没有道理不查处;
其二,旗帜鲜明地跟随,大张旗鼓地打价格战。早年,双11是淘宝的“独角戏”,后有其他电商跟随,实体店醒悟得最晚,白白浪费了几次做销售的绝佳机会,2013年起,实体零售全力投入双11,也取得了连年大幅增长的不俗业绩。因此,决不能将自己的市场份额拱手让人,即使无利可图也要“血战到底”。“打”要注意策略,不能单打独斗,要与品牌商联手让利,最好再联合腾讯、美团、点评共同发力,必要时还可以促请当地商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面协调,组成“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淘宝年货节侵袭。
对于电商,我觉得实体零售还要克服恐惧心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该来的总会来,怕也没用,还是要冷静分析,坚定信心,直面应对,大胆竞争,勇敢合作。比如天猫双11的912亿,看上去很吓人,但具体到一城一地,也未必比某些龙头企业更高。对一家区域零售企业来说,域外的市场、客户本来就与我无关。再如,网上超市看上去很强大,但竞争力未必比实体店更强,除天猫超市外,其余的,包括京东、1号店等等,全部亏损,大润发的飞牛网据说还要再烧三四十亿、销售做到500亿以上才有盈利的可能。这或说明,线上超市比实体店困难得多、苦逼得多。
从长远来看,实体店还是要立足线下,通过调整、修炼做强自己,关键是要做强供应链,打好体验牌,在经营商品、业态、客流上下苦功夫,在直采自营、深度联营、体验服务上下真功夫,在亲民接地气上下硬功夫,只要有让顾客心动的商品,有不亚于电商的低廉价格,有电商无法企及的体验和服务,有O2O全渠道带来新玩法、新体验,实体店一定能重塑形象与价值,在与电商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