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在北京看雪
事宜联络:liuerbai2014@163.com
今日访问:803
总访问量:60973341
2018年04月04日
评论数(0)今年零售市场格外热闹,前一阵站队超级巨头的硝烟未平,现在又在支付端口发起了第二“战场”。
近期,陆续有几家零售商“巧合”地宣布不再支持某些或某个第三方支付。虽然不支持的理由都有自己的考量,但结果却都一样,即在某些零售商的某些门店将无法再使用一些支付方式。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坊间热议。
不支持某些支付方式,每家零售商都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不可否认的是,不支持的背后可能是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最后角逐的结果。
但从这些“不支持”中也看到一些零售商的变化与态度,甚至看到一些“欣喜”。
欣喜之一:不再盲从与蜂拥
前几年是第三方支付大举进入线下的发力年,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超级巨头们疯狂地跑马圈地,并发放大量红包与返利让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更为依赖。因消费者依赖性渐强,零售商们也开始大快好省的上马第三方支付。
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引入,零售商的心态转变得极为迅速。由开始的不支持,到暧昧观望,直到热情相拥。几乎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大大小小的零售商都引入了第三方支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态度转变得如此迅速,与零售商的“焦虑”有关。焦虑在于,同体量的竞争伙伴引入了,如果自家没有,就要被消费者嫌弃;如果引入得慢了,赶不上第三方支付发放的红利,红利给了竞争伙伴,顾客可能就移到那里;在某个阶段,引入第三方支付代表着零售商的与时俱进,没有引入则代表着落后与退步。
“焦虑”之下,必生勇夫。
零售商集体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标配,成为无可选择的选择,商家对第三方支付大面积开放,消费者的便利性空前提高,第三方支付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如果没有发生前期站队事件,可能就不会引发今天的支付选择风波,这像多米诺骨牌,现在发生的是前一张倒下牌的延续。站队后,独自奋战变成了集体攻守,留出了时间和精力让一些零售商得以冷静的思考。
引入第三方支付后,零售商在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是否得到了相关联的效益?第三方支付鼓励零售商做联合支付促销活动,但活动过后呢,是否能真正提升零售商的竞争力?这恐怕不会是一个太乐观的数据,或者零售商根本无从得知。
与线下零售商的全面开放相比,线上企业则要谨慎封闭得多,阿里系的盒马鲜生自诞生起就不使用微信支付,私有化后的银泰百货也未开通微信支付。除了排他性原因,线上企业对第三方支付有更清醒的认识,他们创造了第三方支付,他们了解,他们更知道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利与弊。
抛开背后超级巨头的利益,终于有零售商开始冷静思考第三方支付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利害,从盲从与蜂拥的状态里抽离出来,这实属难得。因为当所有零售商都在亦步亦趋时,根本无力反抗与思索,当终于有人站出来说“不”,这可能会引发集体思考,会引发大家重新认识第三方支付,重新看待合作方式。在由对方主导的事件中,零售商有了发声的条件与立场,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这是这次事件可能带给零售商最大转变之一。
欣喜之二:我的数据我做主
前期Facebook数据泄密事件,让大数据的安全性再次引发了关注。涉事公司在征得用户同意后能看到用户及至少其185位好友的信息资料,包括用户的地址、性别、种族、年龄、教育背景、人际关系网络……
互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顺带收集了使者用的信息,这些信息集合成了大数据。就一位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来说,他在网上购物使用第三方支付首先需要进行认证,这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能获取到他的部分关键信息,而购物寄送的地址、电话可能会暴露公司或家庭的信息,如果他使用第三方支付在线下付费,则会显示出就餐和线下购物的喜好以及生活的半径。现在乘公交车也可以使用第三方支付,使用者相当于又贡献出了出行信息。所有的信息串联起来,几乎可以大致描绘出一位消费者的日常。
大数据如何使用与监管,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从收集者到使用者,如何保护好这些数据,并让其发挥正常且正确的功用,这值得所有人思考与警惕。
线下零售商的数据大多是碎片化的,无其他手段支持下,零售商可通过会员这条路径搜集顾客数据并进行简要分析,但会员信息的建档、保存、更新大多处于原始状态,并不能涵盖大多顾客,因此会员数据只可作部分参照;还有POS机数据,通过销售记录可看到客流、客单、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等,这是零售商最为全面和系统的数据。
在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后,一些数据理所当然地被第三方支付公司收集,意味着零售商要交出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顾客数据和销售数据。这次争执的焦点也在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否应把这部分数据交还给零售商或画像后交于零售商,让零售商指导经营营销。双方未达成共识,这让风波乍起。
更有深意的是,经过前期站队,作为巨头,第三方支付公司都与线下零售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红楼梦》里门子解释金陵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各大零售商与超级巨头们也大多连络有亲。
这同时让收集起来的零售商数据的去处有了疑点,这些被收集起来的线下零售商的数据是否会被“交流”到竞争伙伴那里?这里的惯常逻辑是,毕竟站队在前,有合作协议在先,交流数据似乎也是一种正常合作。
所有的争执与疑点,说明线下零售商正重回到思考轨道,珍视数据的产出与使用,如何把数据更好地为我所用,这是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所有零售商需要重新学习的课程。
欣喜之三:开始保护自己
之前许多零售商对数据的敏感性还停留在POS机数据上,这毕竟是重要的商业秘密。在与数据咨询公司合作时,都要一再确认数据的保密性。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零售商通过交易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这一方面让经营有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却增多了暴露流失的机会。
一些零售商的数据管理和认识是粗放型的,大多对POS机产生的数据更为关注,因为那毕竟是业绩所在,而对其他关联数据,如消费者数据大多因没有能力收集而放任不管。
随着零售的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将成为零售商的日常功课,消费者数据的作用则更加凸显。了解消费者、熟悉消费者,才能真正地以“消费者为中心”。
这次有零售商对第三方支付说“不”,也为其他零售商提醒,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善用好自己的数据。
互联网时代难有“秘密”,当你在某个网页阅读了某项内容,就会连续地收到相关或相似内容,这是基于算法给出的推荐;当你在电商浏览了某个商品,就会在一定时间内收到相关商品……
零售商的大数据同样可以基于算法给予精确推荐,根据顾客的喜好推荐商品,根据顾客对促销的欢迎程度推荐适合的促销方式,根据商圈半径推荐商圈内的顾客……在大数据面前,顾客可以茫然无知,但零售商决不可以茫然无措。
此次由支付端口引发的“选择”题,可看出线下零售商正在由盲目跟风转向了思考与觉醒,做出选择的背后虽然可能是各种利益的平衡与关联,但后续可能会引发示范效应,引发零售商集体思索,这对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