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在北京看雪
事宜联络:liuerbai2014@163.com
今日访问:16313
总访问量:60971807
2017年12月07日
评论数(1)导语:2017年堪称是新零售的元年,线上线下融合更为紧密。零售的新风口,新技术,新物种,新玩法不断涌现,资本,新玩家不断涌入,零售行业呈现出多年未见的活跃气氛。
一方面,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始大规模向线下渗透,线下扩张常态化,线上线下的融合开始从资本性融合向业务性融合迈入。另一方面,实体商业的价值更加凸显,优质的线下零售品牌将迎来估值井喷,回归价值之源。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对于即将过去的2017年,每个零售人心中也有不同的感受和认知。
对此,《联商网》年终特别策划“100种零售2017”,通过梳理年度大事件,盘点行业,采访业内人,从另一个侧面来总结中国零售商业的2017,以此展望2018。
-------------------------------------------------------------------------------------------------------
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些感慨,或大或小,林林总总。浸淫在零售业中的人,有太多的话要说,也有太多的想法要表达。但真要沉静下来,发现残酷的现实早超过了设定好的剧情,令人心情澎湃又有些落寞不安。
这次聚焦于实体零售中的员工,看看这一年他们过得还好吗。
彷徨与焦虑
实体零售的从业者,见面大多都会问:“你们那里业绩怎么样?”如果反问,得到的问答大多是“唉,不好,又下降了不少。”市场被蚕食,消费者大量转移,实体零售的份额成为牺牲品。
市场份额的下降,业绩的下滑,带给员工的直接影响是收入的下降或前途的暗淡。在一个看不见希望与扭转乾坤的企业,内心的无助此时被无限放大,而凭借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扭转企业与行业的势态。作为个体,究竟何去何从?
是继续在这里等待,还是跳出这个圈子,寻找另一方天地。犹豫、看不到希望与前途。在每个人的眼中,个体的困惑被无限放大。困惑也会传染,就像流行感冒,渐渐传播开去,当一个团队大多染上困惑情绪,工作就变成了一只困兽,冲向任何方向都看不到出路。
一位零售员工焦虑地说:“我在实体店积累了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现在这些经验根本帮不到我,反而成为劣势。”他说的这种忧虑,大多实体人都懂。因为一直在传统零售工作,对传统的各项事宜都谙熟、手到擒来,规则是熟悉的,模式是熟悉的,就连消费者也是熟悉的,但当外界发生了巨变,带来颠覆性改变时,熟悉的一切顷刻间变了面目,身处在改变的洪流之中,那种不安无以复加地迎面而来。更为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对改变的判断都不能以经验为基础,相反,经验可能还会影响判断的正确性和迅速性,经验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这种无奈让焦虑更加猛烈地袭来。
能否把自己适时的清零,回归到原点,这对个人来说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魄力。人在一个圈子里呆的久了,如果不去主动的跳跃,最易滋生惰性。不愿意看到改变,不愿意接受改变,更不愿意为改变而改变。
为何在实体零售业的员工彷徨与焦虑丛生,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知识的陈旧。行业面临洗牌的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在大面积更迭,旧的知识进入博物馆,新的知识正登上舞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零售业的员工与时俱进地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了解外部的变化与消费者的消费形态的改变,这种了解并不是浮光掠影地知道一些皮毛知识,需要对根深蒂固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并快速地建立起全新的认知体系。而许多零售业的员工一直随波逐流,无主动更新意识,如果企业也没有这方面的引领,知识成为员工认知升级的重要障碍。当明明知道需要自我调整与升级,但却没有这方面的储备,由此,就难免彷徨与焦虑。
二是前景的暗淡。身处于传统零售业,当有一天看不到行业的前景与企业的未来,除非是那种内心非常坚定的人,大多数都要经历茫然与无措。最次几次见到实体零售的员工,大都在问:“未来该怎么办?”问他人也是问自己。其实内心深处,他们不愿意抛弃企业,更不愿意离开耕耘了这么久的行业。但未来的答案又是那么不确定,此时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三是沉没成本的增加。内心的煎熬还来自于沉没成本的加入,这种成本只要付出就无法回收。比如时间,零售业的急速变化,时间成为一条重要的坐标轴,零售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前无古人,只有投入其中才能得到难得的实战经验。但当在一个岗位、一家企业日复一日,今天和昨天一样,昨天和前天一样,与其说是从事一件工作,不如说让这件工作束缚到了手脚。时间过去,行业在变,而你却未改变,仍在原地不动,其实这是巨大的退步。
逃离与突破
一家知名品牌公司的客户经理抱怨,去一家零售商的门店协调工作,一线员工推给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又不做决定,只得又找上一层领导,一件小事被踢来踢去,来来回回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他说,卖场气氛沉闷,员工大多无所事事,并不是无事可做,是根本不想做,门店的管理层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这样的零售商业绩可想而知,身在其中的员工状态可想而知。
一线员工的表现最为实际,他们就是着眼于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收入高,他们可能就干得多,收入不理想,就想办法少干不干。员工缺失了理想与信念,更无从谈奉献与敬业。这种缺失其实不是个别现象,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员工的萎靡与企业的衰退像是一体两面,两者都像滚下山的皮球,在下滑的过程里遍体鳞伤。
今年见到了许多实体零售员工的离开,离开的员工再次跨行业的人很少,大多还是留在了这个行业里继续战斗。过去的履历是迈不过去的坎。离开的这些员工特征日趋鲜明,他们不再是处于绩效末尾的员工,也不再是因为意气用事而辞职的人,他们大多是企业里的中坚力量,他们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他们有深厚的职业功底,这些员工的离开对企业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是什么促使了这些员工的集体逃离?主因是企业的下行和前途的渺茫。其实企业的效益下滑不可怕,可怕的是员工士气的下落。员工的士气是支撑企业的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当这根支柱轰然倒塌时,倒下的不仅仅是员工,还有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当周边布满抱怨之声,当推进一项工作除了障碍就是障碍,此时的心力憔悴促使了一些员工的逃离。
当一家企业无法让员工看到前途和希望,员工的出逃更是理所当然的事。前途与希望并不能和物质的收益相等同,就算收入不理想,但如果有前途与希望,许多员工仍然会选择坚守。人有时是需要的一点理想主义的,但当理想主义幻灭,如大雨覆顶,一刻也不想停留。这些出逃的员工迫不急待地离开一家企业,离开时是否唱了理想主义的悲歌,不得而知。
除了悲观的出逃,仍有乐观的坚守与突破。有许多员工仍在专注于脚下的这方土地。在一家由零售商召集的门店管理层的会议上,会议的主旨是由业绩下滑门店畅所欲言,与预想的结果一样,大多陷于泥潭的门店除了倒苦水就是抱怨,抱怨客流减少,抱怨供应商撤柜,抱怨商品缺货,有一家处于同样处境的门店店长却交流了他的一些解决方案,如何与社区顾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何维护供应关系,如何让商品更快地上柜,如何节省一点一滴的费用……与其站在对立面审视恶劣的环境,不如与其相融,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更快地走出沼泽。心态的不同造就不了同的结果。
一年即将过去,在零售业的员工都有自己的零售理解与感悟,在他们看来,不管行业与企业如何变化,但都要走好脚下的路,因为这是他们生活与生存的根基。在未来一年,希望看到更多的改变与坚守,看到昂扬向上与乐观积极,这需要行业与企业的努力,更需要个人的努力。
(来源:联商网专栏作者柳二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联商网立场,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