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C 的青涩回忆
今天陪女儿去KFC,看到了一个看书的学生,想起来自己的过往青春。
先说点别的吧,从今年央视的315,感觉就是个黑色幽默泛滥,在这个向来缺乏幽默的国度,黑色的幽默却很泛滥,从某些人言论对贪腐的适当容忍,到“被害人强烈反抗,才导致被告杀人”的无语结词,中国人的幽默感一度分支泛滥,变得黑色起来。在这里我不想说这些,因为希腊的大使馆觉得黑色幽默不现实不可信。
记得刚踏入社会,大学里的逍遥变成了从业的艰辛,冲拥挤不堪的绿皮车下来,厚厚的行囊和旅途的疲惫以及瘪瘪的钱袋,刻薄着我昏昏的脑袋。多麽希望可以有一个舒适的地方休息下,一张大床,一个空调,但四周除了嘈杂的人群,和怪味的空气,没有别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去中餐馆点餐,点少了,会有鄙夷的目光,吃完了不走,会有无情的呵斥,甚至吃的慢了,还有刀一样剜肉的眼神,恨不得自己厚重的行囊里塞得全部是美钞,然后拿出厚厚的一摞,甩到那些让自己寻找地缝的人的面前。于是,快吃,快走,虽然疲惫的自己很需要在这个不太舒适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儿。时间是磨练人的,可以让人阅历,聪明,经过很多次的实践之后,发现kfc和麦当劳很好,真的,不是广告,坐在那里,一杯可乐可以让你坐到天亮,而且是空调房哦,呵呵。关键是没有人会打扰你,没有人会流露出那种让你不自在的眼神,没有人会用一种不安的气场让你心情躁动和负罪感,这在自己刚刚踏入社会一穷二白的小伙子来说,是何等的恩赐啊。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学生捧着书本在这种洋快餐里阅读,一些短暂的旅者在次小憩,就为了这些,我对于这些洋快餐充满了感激和美好回忆,更何况,地沟油里涮过的我们,还能渴求什么呢?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和国外相比,不缺硬件,不缺论文,缺的是理念和精神,其实,中国大学还缺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眼下的稀缺性,已经扩散到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当我们大快朵颐汉堡的时候,吃的不是垃圾食品,或许是在一个不太现实的角落里,寻找来自异域的一点点人文情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