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踏入零售近六年了,在这六年里,感觉零售行业始终离不开两个字,一个是情,另外一个是利字。零售最是可以精确阐述“生意”二字的行业,买东卖西,通过流通和后续附加值谋取利润,然而,生意做得好不好,还得看情与利这两个字做的如何,这俩个字可以放在天平的两端来衡量,但平衡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加起来的重量必须能够达到供应商或者消费者的认可,否者这个生意做起来相当的尴尬,也就不那么容易做了。
先说说供应商,商家做生意,图的就是利,没人把大把的金钱扔进商场图一乐呵,如果商场不能够商家带来利润,那么商家就不会跟商家玩儿,当然,反过来说,如果商家不能够商场带来利润,那么商场也会另觅新欢,这个选择的过程,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责任归属的问题。如果大多数的等价供商都不能够得到合理期望利润,那么被动的是商场,反之,就是供应商的问题了。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因为除了利字,还有个情字来中和,来架构。
再刚性的东西,也需要人来操作,执行,在中国,更是如此。有人诟病中国的饮食文化,说一盘子菜,从你嘴里他嘴里沾了口水出来的筷子互相搅和,很不卫生,殊不知这就是中国的餐饮文化和人文文化。一同吃吃的是信任,是尊重,是仁与礼,当然,也与中餐的结构有关系,一条鱼上来,你怎么分?头给谁,尾巴给谁,肚腩给谁?没法子分,那就一人一小口,什么部分都尝了,都吃到了,而且十个人每人用一个人的花费吃到了十种不同口味的饭菜,这样岂不是更彰显智慧?外国的汉堡,你一个我一个,土豆泥你一勺子我一勺子,没什么特别,你病了,就不要来我家,这样搁在国外也容易理解,但这样的国情,也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只不过那些亲情应该中国正宗,国外的就无需去搭理了。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明下人情在中国是无论如何不能避免也不能忽略的。商场遇到强有力竞争了,目前有些不景气,供应商能不能依然把商场作为ka卖场?依然供应最新货品?依然提供最大力度支持?这个,要看商场与供应商的关系处的如何了,处的好,还能够瞄准以后的利益预期,处的不好,赶紧的风紧扯呼了。那么商场就瘫了,后悔不迭以前把利放在了制高点,现在才知道,怎一个情字了得啊。
有情,是好事情,但不能够拿来当饭吃。有些强势商场把供应当成牛马看,供应商还得笑脸相迎,为什么?利字当头!既然利字就是那镰刀收割禾苗,那么就不要怕剌到腿的风险,更要忍受如芒在背的艰苦。这就是生意。现在的商场,也慢慢的文明了,毕竟奢侈店开到了三级城市,走出商场的大车,干上了个体户的专卖了,那么商场就需要从情与利两个方面拉家常套近乎了。否者,消费者薄情可以接受,供应商寡义就来的痛苦了。利是相对的,有些时候是算计眼前的利,有些时候是算计以后的利,有些时候如同政府一样算计相关带动的利,所以有些商场可以不要任何费用的邀请大品牌入驻,这样等同于拥有姚明的国家队可以为世界二流,但没有姚明,就是三流了。球队三流,丢掉的不仅仅是名声,还有成绩,商场没有了档次的界定,丢掉的是对品牌和供商的控制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对市场的掌控力,对利润的谋取能力。显然,帐是可以换个算法的,就是看,在你抛出了承载者“情”的橄榄枝的时候,对方能不能从中看到“利”,看到了,好的,一切很完美的开个晚会party,香槟酒中你奴我奴,看不到,那脸色可以就要放冷涂点蜡了。
情与利,一文一武,一张一弛,配合的好,相得益彰,人心向往,并逐渐形成于文化,商场可以进行服务营销和顾客营销,可以开展这样那样的平台,成功就成了成功者的尚方宝剑,可以游刃有余的做大做强。但配合的不好,人心向背,一切的目标流于口号,商场就回举步维艰,失败成了失败者的标签,烙印一旦刻了,就很难翻过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