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那些事

互联网那些事

公告

有态度 够深度

统计

今日访问:7480

总访问量:14183923

“PPT造车”一路狂奔,到底能跑多远?

2021年04月06日

评论数(0)

时间进入2021年,虽然新能源车补贴进一步退坡,但新能源车市场依然热度不减,许多巨头玩家都十分看好这一领域,纷纷杀入。特别是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更是成为"跨界造车"的热点。有人开玩笑地说,"你造车了吗?"已经成为2021各行业巨头流行的打招呼语了。这年头,不敢造车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企业家。

"互联网基因"企业纷纷试水车界

苹果公司被传出将在2021年9月发布首款电动车Apple Car,阿里与浦东新区共同投资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已正式亮相。

有媒体近日报道,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并已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就这种可能性进行了谈判,或组建一家持有多股权的合资企业,但尚未达成协议。针对上述消息,百度拒绝置评。

最近网上还传出小米与比亚迪合作造车,并流出多组图片。但随后小米和比亚迪便双双出面辟谣,称联合出品的青悦S1属于虚假消息。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发布消息称,为小米造售价8万多元的车属虚假消息,比亚迪并未与小米生产该款车型。小米官方也正式回应称,相关图片系造假,小米没有任何造车计划,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不过这些消息并非都是空穴来风。SONY索尼曾经表示不会造车,但在2021北美电子消费展(CES)上,SONY索尼突然高调宣布品牌旗下的VISION-S原型车已经在去年年底完成开发工作,并正在欧洲进行着公共道路测试。在发布会上,这台实车也被展示出来,极简、前卫,和现在的纯电动汽车设计风格如出一辙。

仔细观察发现,新近试水汽车业的多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传统IT公司,瞄准的也是目前正火的智能电动汽车这一新出现的新能源车细分市场。

广阔市场前景引发"跨界造车"热

其实近年来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已呈白热化,即使对在车市经浸润多年的老手来说也是"压力山大"。今年年初,特斯拉又一次宣布大幅降价,Model Y最高降价16.51万元,打响了价格战,新能源车市场可谓烽烟滚滚。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原先与汽车行业没什么瓜葛的巨头还想削尖脑袋钻进来?这无非是趋利所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达到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创下历史新高。有分析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市场,将高达2000亿市场规模。如此庞大而多元的市场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以往传统汽车行业比其它行业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不仅要在研发、制造领域投入巨量的资金,还需要平衡高效生产与高品质。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三大件更是被视为汽车研发制造上的三座大山,需要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深厚积累才能练成"独家兵器"。

随着以智能、网联、电动和共享为代表的"新四化"浪潮袭来,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造车,特别是造新能源汽车已经不是传统车企的专利了,只要有资金、有能与汽车行业结合起来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甚至只要有胆,其他都不是问题,大家都希望在新能源车这块大蛋糕上切下一块来。

新加入的"兄弟伙"有哪些

现在想在新能源车市场分一杯羹的除了传统的主机厂外,大致有以下几类:以蔚来、理想、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作为国内电动智能汽车的引领者,蔚来、理想、小鹏是国内做得比较不错的三家造车新势力,旗下车型也有着可观的销量表现。特别是蔚来,凭借相对稳定的交付量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被业内看作是国内新能源车最有可能抗衡特斯拉的实力选手。

以苹果、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制造商,因为已触到了原有市场空间的"天花板",如今智能手机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需要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还有以、采埃孚、大陆等零部件巨头代表的Tier 1供应商。越来越多的跨国零部件企业转向"汽车四化"道路,动作频频,纷纷进行重大的业务重组。在传统汽车零部件配套格局已然发生改变的今天,在传统汽车与新技术加速交融替代的当下,跨国零部件企业希望凭借他们与汽车的"近亲血源"关系,以及多年积累的汽车科技优势,积极布局进入新能源车领域。如随着起动机和发动机业务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利润率下降,零部件行业巨头博世2015年就决定剥离部分业务,选择转型至前景更广的新能源汽车驱动和自动驾驶领域。

再有就是一批跨界造车的所谓"野蛮人"们,如恒大、宝能等在房地产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巨头。包括万科、碧桂园等房产巨头也都投入新能源车造车行列。

其中恒大最具有代表性,恒大除了主业房地产和目前涉足的汽车产业外,还进入过高端饮用水、粮油、保险、体育、乳制品等很多其他产业,不过结局都不太妙。

从恒大汽车到目前还没有一款量产车实际交付的情况来看,确实也是如此,难怪威马CEO沈晖在微博中调侃"恒大汽车就差汽车了"。

3月28日,新华社发文《这些毛病,得治!——聚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隐忧》,更是揭开了市场貌似繁荣背后的一片乱象。报道指出,"广阔的市场潜力催生出部分纸上'造车'的'PPT车企'",并直接点名恒大汽车,指""市值已高达5000亿港元,成为港股中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车企,但该公司尚未有一款量产车型在售"。

"跨界造车"会不会翻车

虽然"跨界造车"之风愈演愈烈,这些"大佬"造车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现在都是未知数。不过从以往那些林林总总造车失败的例子来看,造车不是造玩具,败多胜少是普遍现象。

2014年,乐视宣布推出"超级汽车"。2016年4月,LeSEE概念车亮相。2016年1月,乐视宣布与美国Faraday Future "联姻",并在次年1月正式推出首款量产车型FF91。但好景不长,2016年11月,乐视系卷入"资金断裂"漩涡,乐视旗下的多项业务宣告终止。2017年7月初,贾跃亭飞往美国,"乐视汽车"成为昨日黄花。

银隆五年前不仅有董明珠站台力挺,还有电动大巴的业务积淀和钛酸锂电池技术储备,但现在银隆不仅新能源客车不仅销量腰斩,钛酸锂电池出货量也一路下滑,就连700亿元投资的多个生产基地亦频频爆出停产、裁员的传闻。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车市整体低迷,投资趋冷,拜腾、博郡乃至看似"不差钱"的赛麟汽车都纷纷爆雷。

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认为:"造车新势力靠充裕的融资走出了新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些管理模式、市场推广、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值得行业借鉴"。但他也指出,"投资领域也有不能打破的规律,比如投资、融资要有回报;借钱要还钱;发展要靠利润支撑。但造车新势力的投资模式非常'颠覆',所以他们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还不能确定。"

事实证明,跨界造车失败的前车之鉴并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传统家电企业试水造车,最后折戟沉沙。如今,跨界进来的企业如何面对传统车企都难以完美解决的制造工艺衔接、核心技术攻关等一个个拦路虎。稍一不慎,"跨界造车"就会沦为"外行造车",最终在狂奔的道路上翻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互联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