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7日
评论数(0)《纳瓦尔宝典》成为创业者必读的新经典,核心原因是纳瓦尔本人既有成功的创业实践,又有开诚布公的认知输出,通过一条条短小凝练的推文,系统地阐释了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如何通过掌握新的个体认知而在创业前就构筑起承接财富的确定路径。
这个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大模型属性”,就好比我们打开一个对话框,敲下一行字“请告诉我你是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纳瓦尔就如同AI大模型,几秒之内将答案写了出来,并且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纳瓦尔这样“好用的”人,或者工具呢?大模型公司都声称“我就是”,但现实情况似乎并不乐观,用过那些大模型产品的人并未脱胎换骨,尽管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现有大模型故事里,我依然是我;我们在等待一条撬动地球的杠杆,从而让我不是“我”。
1
AI时代的智能杠杆
纳瓦尔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找到了杠杆的人,一种是没有找到杠杆的人。啥是杠杆呢?分成四种:第一种,人力杠杆,比如开一家公司、雇佣他人为你工作;第二种,财务杠杆,其实就是投资嘛;第三种,媒体内容杠杆,像那些天才般的创作者一样,输出历久弥新的经典内容广为流传;第四种,代码杠杆,如同这个时代最成功的程序员,编写出伟大的应用程序从而一劳永逸,你睡觉的时候这些应用程序依旧在给你赚钱。
显然,前两种杠杆属于老钱;后两种杠杆则是这个时代的新钱,并且看上去成本更低。尤其是对于倪叔这样的个人创作者,内容杠杆与代码杠杆是最适合的,但是在AI诞生之前,代码杠杆对我而言依然是很难的,因为跨行业跨工种了,放在很多小伙伴的身上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普通人是很难通过有效的内容、代码获取回报的,门槛并不比传统的杠杆低。
直到AI时代来临,个人IP、超级个体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跨工种的门槛也被AI工具慢慢降低了,从前的“数字游民”有可能通过AI工具成为天才写手、顶级IT人并同时拥有人力杠杆与财务杠杆的“一人公司”,因为AI工具的背后正是基于若干其他人已有的经验训练,撬动万千世界的成本大幅降低,此时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我们有一颗奇思妙想的心灵,同时有一个真正有能力变现思想的AI工具。
2
打开Kimi,做超级个体
在一众AI大模型工具的“混战”中,Kimi脱颖而出。
说起这事儿还离不开出版界的朋友,前一阵和朋友们聊起来,我说高频次高强度的写作输出真是让人心累,有时候面对一个选题绞尽脑汁还是不满意,朋友说可以试试大模型啊,我说市面上的大模型大同小异,在C端而言,更像是“概念车”不具备驾驶上路的量产车性能。朋友笑着说,Kimi真可以。
回去就试了试,朋友所言非虚,确实可以。
Kimi这款应用在我看来最好用的地方就是:核心能力非常接地气,作为国内最早支持20万字无损上下文处理的工具,目前已经进化到200万无损长文处理了,与常见的智能助手相比,Kimi做到了“无损”也就是逐字逐句处理文字,这意味着它不像常见的工具只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输出的处理结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说,它真的具备了让我们从数字游民变身为“超级个体”的能力,不再是“概念车”而是量产车。
而这体现了Kimi在技术实力上具备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场景应用上抓住了那些最能够体现普通人超级个体属性的痛点。
首先一点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Kimi是“思想助手”,让你一个人也能“头脑风暴”,它背后是已有的万千次经验训练,并且拥有足够智能的输出能力,不只是一个“死工具”,而是可以与你进行智力切磋,我们总说做事打不开思路,那就打开Kimi。
比如做自媒体如何选题,倪叔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说说:首先想好了要输出一个选题方向,但具体到大家关注什么、想听什么可能没那么确定,那么借助Kimi就能够打开思路;打个比方,今天要写一篇“AI科技”方向的文章,大家关注的具体点是啥呢?我一个人是想不出来的,打开Kimi网页版,问问它看能不能打开思路。
再比如,丢一篇热点事件的链接给Kimi,请给出解读评论该事件的选题方向,也是分分钟给你“好看”:
看懂了吗?Kimi如同一个“优秀生”给我提供选题价值,并且交互过程非常丝滑。
顺着这点,其次是精确的资料“投喂”与输出——Kimi的知识面足够广,用Kimi投喂资料并进行自助分析、整理文件不只是“准确”,同时也能获得“增量价值”,比如整理分析之后呈现出来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更省事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相当于多了一个很厉害的小助手。
比如,丢给Kimi一个链接,让它按照我的想法进行“试写”:
向下滑动查看
嗯,说实话,我很满意,有这样一个具备自主分析+建议输出的“助手”,很棒。
文件、网址、资料的处理能力让人哇塞,丢给Kimi一个文件甚至多个文件,可以很快地得到处理结果,这样的能力放在过去是需要人力解决的,而Kimi为我们提供了充分释放人力的想象空间。
看看Kimi“秒处理”多个PDF文件的神奇能力:
向下滑动查看
最后是“Kimi+”,结合不同场景的需求输入与处理输出能力,让“一人公司”变得可能。
啥是不同场景呢?如上图所示,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赛道、我们的职业身份,比如我是科技自媒体,那我可能需要涉及到文案输出、科技动向乃至编程能力,这些场景都是根据我自身的需求而急切需要的,放在过去我需要招聘这些细分领域的同事来帮忙,比如我需要文案人员、需要程序员,但有了Kimi,我的这种需求有可能被“一站式”地解决了,因为Kimi同时具备这些跨场景的能力——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跨场景的平台。
比如,怎么用小红书爆款文案生成器写文案的?我们点击一下看看具体流程:
再比如“长文生成器”可以键入一句话给你一篇万字长文:
向下滑动查看
再比如“提示词专家”教我们如何更高效地给Kimi发指令从而获得更满意的结果。
试着用提示词专家的建议向它输入“提示词”:我是负责汽车市场调研的部门经理,快帮我写一份本周工作计划——看结果:
“玩”到这里,真的感受到了Kimi+的“可玩性”——它不仅可用,而且好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场景越来越多,可想而知会有多好玩。
以上只是Kimi+的几个跨场景应用的简单例子,其中呈现的应用流程实用性很高,且输出结果都是各个场景下千锤百炼的经验中得出的,而不是Kimi自己凭空猜想出来的,也即是说,这些成果在细分场景下都是可验证的、可用的——跨场景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被整合到Kimi这一个平台上,“超级个体”通过Kimi可调用若干资源。
超级个体,由此而生。
3
Kimi胜出,即是普通人的胜出
Kimi是可用的、好用的,其实就这么简单。说白了就是“用户体验”嘛,在这个体验为王的时代,各个大模型公司竞争的核心不止于技术创新能力,更要兼顾“落地体验”视角,这是综合维度的竞争。而Kimi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体现的正是月之暗面这家公司的底层研发能力与顶层应用能力。
月之暗面(Moonshot AI)创立于2023年3月,2023年10月即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智能助手。在AI大模型风起云涌又日新月异的这大半年里,月之暗面与Kimi的成长呈现出了“场景摩尔定律”的指数级裂变状态——不断适配各种新场景、新领域的真实需求。
正如公司创始人杨植麟所说:“在AI Native的新范式下,很多时候需要全民和技术「双向奔赴」,需要这种工程师文化,去把技术和需求连接在一起。”尤其是在应用层面,Kimi切中的痛点是如此深入人心,我们真的能用到并且是迫切想要用到的,这些场景无处不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大模型的“混战”中Kimi之所以能胜出,不如说是“普通人”的胜出,关注到每个普通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最短路径解决了这些需求,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正是Kimi真正的星辰大海。
“王子公主请上车,变现你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