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观点

零售圈

公告

做零售,先进圈:看见未来零售

统计

今日访问:5445

总访问量:4100590

社保新规将落地:零售业的危与机

08月11日

评论数(0)

88621A45_9936_4EF8_9C4B_7D89E95F7A4C_44788_000005BB446AA1FA

出品/零售圈

撰文/發哥

“一个员工社保总成本2000元,4个员工一年就是近10万元,这已经超过了店铺的净利润。”在北京经营小超市的张华(化名)无奈地算完账后,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9月前裁撤全部员工,请老家亲戚帮忙,待春节后看具体执行力度再决定是否继续经营。这不是个例,随着9月1日社保新规正式实施,全国数百万零售从业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小微零售店,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险”,任何“协商放弃”或“自愿不缴”的协议,“一律无效”。这意味着零售行业长期以来“不缴社保、多发现金”的默契将被彻底打破。

01

新社保政策核心内容及要点解读

此次社保新规的核心在于彻底堵死规避社保缴纳的灰色空间。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法研究所主任金英杰教授的解释:“新规把社保从‘约定优先’改成‘强制优先’,等于彻底堵死了企业用协议规避责任的路子。”

1. 政策核心要点

“自愿放弃”协议一律无效:无论用人单位与员工是否签署书面协议,诸如“以现金补贴代替社保”或员工自愿签署的“放弃社保承诺书”,均属违法,不具备法律效力。

违规后果严重:若企业未按规定缴纳社保,员工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按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同时企业还需补缴社保、支付滞纳金,甚至面临最高5万元罚款。

覆盖所有用工主体:政策首次明确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强制缴纳范围,解决了长期以来小店社保缴纳的模糊地带。

2. 成本量化:社保缴纳意味着什么?

以济南市为例,从2025年9月起,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为3980元/月,按照单位与个人合计24%的费率计算,雇佣1名员工每月最低需缴纳社保费用955.2元。而在北京,按照最低社保缴费基数7353元计算,哪怕员工月薪只有5000元,单位每月至少要为每位员工承担约1950元的成本。

对利润本就微薄的小店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经营社区便利店的王老板店里有两名员工,按照当地社保最低标准缴纳,每月需多支出近2000元,一年下来新增成本高达2万多元。

02

零售行业社保缴纳现状: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零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低毛利传统行业,尤其是小微零售店和个体户,社保缴纳率长期处于低位。这种现状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原因:

1、企业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零售行业本就面临“三高一低”压力——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流动,低纯利。许多小店主直言:“以前没缴社保,老板能省点成本,现在他们不是不愿意缴社保,而是不知道这笔钱该从哪抠。”

一家10人规模的小型零售企业算了一笔账:若员工平均月薪为4000元(当地最低缴费基数为3000元),此前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时,企业每月社保支出约为1.5万元;合规后,按4000元基数缴纳,每月支出增至1.8万元,涨幅达20%。对于这家勉强维持盈亏平衡的门店,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

2、员工端:现实需求与长远保障的矛盾

许多零售业基层员工(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更看重每月实际拿到手的现金,常主动要求“不交社保,工资给高点”。这种现象源于多方面因素:

流动性高:零售业员工平均流动率达25%,短期工作者对社保续接不重视;

即期经济压力:面对房贷、养娃等现实压力,员工更倾向“落袋为安”;

认知差异:部分员工对社保价值认识不足,宁愿多拿现金。

03

新社保政策对零售行业的深远影响

1. 成本重构:人力成本飙升15%-20%

社保合规化将直接导致零售企业人力成本普遍上升15%-20%。对于本就薄利的零售业,这一增幅足以改变盈利模式:

小店生存危机:经营烟酒店的王娟(化名)每月纯利约1万元,若为两名帮工和自己缴纳社保,每月多支出4000多元,“相当于利润直接缩水近一半”。

连锁企业压力:即便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也难言轻松。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拥有上千家门店的连锁品牌,往往仅在总部层面实现全员参保,大量一线门店尤其是加盟门店的员工社保仍未完全落实。

2. 行业洗牌:从“劣币驱逐良币”到规范竞争

新规将重塑零售行业竞争格局:

不合规小店退出:无力承担合规成本的小店可能选择关门,如前述北小超市的案例。

品牌企业优势凸显:规范化运营的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变以往“A企业交社保、B企业不交”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将迎来一轮“合规洗牌”,不规范经营的门店被淘汰,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整体向规范化、品牌化迈进。

3. 用工模式变革:灵活用工与智能化加速

政策将倒逼企业重新思考用工结构:

灵活用工普及:非核心岗位将更多采用小时工、兼职等灵活用工形式。

技术替代加速:无人零售模式迎来发展契机。相比传统零售门店需要雇佣大量员工并承担社保等人力成本,无人零售在这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04

零售行业应对策略:在合规中寻找出路

面对社保新政,零售企业并非无路可走。以下几种策略可帮助企业在合规前提下降低成本:

1. 用工结构优化:灵活用工与非全日制雇佣

合法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可有效降低社保负担。根据规定:

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

仅需缴纳工伤保险,无需承担其他四险,可口头约定,无需经济补偿金适用场景:理货员、保洁、临时促销员等辅助性岗位。操作要点是签订《非全日制用工协议》,明确小时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工资结算周期不超过15天。

2. 薪酬结构再造:巧用福利降低缴费基数

在合法范围内调整薪酬结构可降低社保缴费基数:

可剔除项目:医疗补助、丧葬抚恤费、生活困难补助;托儿补助、独生子女补贴、取暖/防暑降温费;工作服清洗费等可不纳入缴费基数。

需计入项目: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餐补、过节费等需计入缴费基数。

操作策略:适度降低固定工资比例,增加“免税福利”占比。但需修订《薪酬管理制度》,明确福利费发放标准,并留存发放凭证。

3. 拥抱技术:数字化工具降本增效

人事管理软件成为小企业应对挑战的关键工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自动化社保流程:系统自动获取员工工资数据,计算社保缴费基数,实时同步政策变化,避免人工错误导致的滞纳金和罚款。

集中管理优势:对连锁零售企业,人事系统实现总部统一设置社保标准,实时监控各门店缴纳情况,避免“标准不统一”问题。

数据驱动决策:分析异地员工成本结构,识别“成本过高的地区”,优化薪酬设计。

某零售品牌使用人事管理软件后,HR处理异地员工社保与个税的时间从每月10天缩短至2天,人力成本下降了40%。

4. 商业模式创新:无人零售与共享用工

无人零售模式的优势在新规下更加凸显。以无人便利店为例,仅需少量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与补货,相比传统便利店人力成本大幅降低。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标准化商品销售,在社保新规导致传统零售人力成本飙升的背景下,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共享用工平台也成为新选择。零售企业可与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在销售旺季灵活调配员工,避免固定员工过多带来的社保负担。

结语:阵痛之后,迈向健康生态

社保新规的实施,短期来看确实会给零售行业带来阵痛,部分小微企业甚至可能因此退出市场。从长远看,这却是行业走向规范化、健康化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政策保障了零售从业者的基本权益,使他们在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方面有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通过管理升级、技术投入和模式创新来提升效率,而非依靠规避社保等低成本竞争手段。

随着政策落地,零售行业将迎来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无人货架悄然占据写字楼角落,智能便利店24小时运转,灵活用工平台精准匹配人力需求。这些变化,正在重构零售的本质——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社保新政不是终点,而是零售业转型升级的新起点。那些能够主动拥抱变化、积极调整策略的企业,终将在变革浪潮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零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