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9日
评论数(0)来源/天下网商
作者/章航英
编辑/吴羚玮
8月31日,海底捞发布了一份不算好看的财报,但股价却迎来上涨,从今年3月底不足800亿港元的市值,涨到千亿港元以上。
这份半年报,或许是疫情下餐饮业的缩影。
2022上半年,海底捞不光收入大幅下降,还由盈转亏。疫情之前的2019年,海底捞每天能赚630万元,但今年上半年,每天都要亏约148万元。
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也从去年同期的3次/天,下降到2.9次/天,2019年则是4.8。
但市场的反应显示了对海底捞未来的乐观期待。“算是利空出尽,从财报看来降本增效的空间很大,且最近市场的情绪从硬科技看向餐饮等消费股。”一位分析师表示。
乐观的预期来自于几方面。
第一,海底捞表示,6月以后中国餐厅经营表现月度环比明显好转。
第二,去年开启的“啄木鸟”计划——通过关闭300家左右业绩不佳的门店来“自救”——会是海底捞扭亏为盈的关键。
此前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但海底捞电话会议上透露,由于关店、精简人员,人效相比疫情前提升了20%。疫情稳定情况下,国内整体翻台率不到3,就能到盈亏平衡点。
第三,海底捞打算重新开店,只不过这次更谨慎。
或许是对疫情后消费回暖的预期,海底捞开启“硬骨头”门店计划,重开部分之前因“啄木鸟”计划关掉的门店。
由于具有强品牌效应,海底捞在场地租金方面有更多主动权,一些原本关闭的门店仅10多天就能重启,且在测算盈利模式后才开业。
值得注意是,7月海底捞宣布分拆海外业务特海国际上市。如果上市顺利,这将成为海底捞和颐海国际后,创始人张勇收获的第三个IPO。他曾在四川拖拉机厂工作6年,如今将商业版图伸向了海外。
此前海底捞判断失误,抄错了底,疫情下陷入困局。与2021年顶峰4000多亿的市值相比,现今海底捞的市值已经蒸发了近80%。但目前看来,张勇退居幕后,由大将杨利娟担任管理,海底捞正在做出一系列补救错失。海底捞,从“谷底”走出来了吗?
海底捞要开“硬骨头店”,或将继续下沉
张勇曾说过,海底捞是传统行业,有边界,不像互联网业务,范围越大,成本越低。餐饮企业开两家店赚钱,开三家店可能就赔钱。
但这样的边界很难把握。
此前对疫情判断失误,海底捞没有及时踩“扩张门店”的刹车,损失持续扩大。去年底开始实行“啄木鸟”计划之后,海底捞关店近300家。
但“啄木鸟”计划实施不到一年,海底捞又推出“硬骨头”计划,重启部分之前关闭的门店。
启动啄木鸟计划时,海底捞就“留了一手”,部分门店并未永久关停,而是暂时停业。据透露,海底捞重启一个店只需要十多天。此外海底捞不少门店都享受了十分优惠的租用条件,如免租8年到10年,给重新开店创造了便利。
海底捞对重新开店仍然十分谨慎,一方面小步试点,确定盈利才会开。另一方面,还会做严密的测算,确保不会分流同一区域内的客流。
“如果新开的店和已有的店客户群体重叠,新店不会启动,公司会逐步来看,小步迭代,一家开稳了再开下一家,不会一下子全部区分。”海底捞在半年报电话会议中透露。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已放缓关店速度,关闭了共26家店,目前在一线城市有238家店,二线城市521家,三线及以下城市551家。
从门店占比情况来看,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已经成为海底捞的营收主力。2022年中期,一线、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海底捞,餐厅收入在整体收入的占比分别为15.4%、36%和36%,2021年同期三者占比分别为19%、39.2%和35.5%。一线和二线城市占比下降,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略有提升。
开店不仅是推高GMV的方式,还是人员激励的手段。去年张勇被问到“在开店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激励员工”时,他说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鼓励店经理回到家乡去开店,而海底捞员工一般来自四五线城市。
为什么有人“每月N次去海底捞过生日”?
海底捞曾被吐槽的“过度服务”,在疫情之后似乎重新获宠了。
有网友表示,以前一个人去海底捞,店员拿来陪伴娃娃时觉得尴尬。但疫情后,如果店员忘了给娃娃,会主动要求。“居家太久,这个时候去海底捞需要的就是热闹温馨有烟火气的氛围。”
海底捞仪式感极强的庆生方式,也成了不少人假装去海底捞过生日的理由。有网友在海底捞过生日,发现餐厅有六桌都响起了生日歌。
“对所有的烦恼说Bye~Bye,对所有的快乐说Hi~Hi。”这样魔性的生日歌,虽然又土又尬,但总能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一片点赞。
不少经历孤独与焦虑的年轻人,不再对“过度打扰”的服务避而远之,反倒更需要热闹的仪式感,或仅仅是一碗加了荷包蛋的长寿面。
在确定性稀缺的当下,海底捞即时满足期待的标准化服务,成了年轻人治愈精神内耗的方式。
事实上,海底捞目标群体不仅是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或许也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海底捞员工甚至还会帮忙哄孩子。
一般情况下,以熟人社交为主的小城市会对服务质量更加看重,海底捞的“表演式服务”可以带来面子。因品牌光环和服务,海底捞也得以更容易深入下沉市场。
海底捞给员工的“裁量权”,以及高于行业的待遇,促成了员工的主动性。对员工的管理办法,也是促成海底捞在餐饮行业地位的关键。
服务业有个说法,海底捞把服务行业的工资卷高了,不好招人。尽管此次因为关店,海底捞人工成本降了10多亿,但由于海底捞是记件制,分到每个人的钱变多了。据海底捞高管透露,涨幅大约在1000-1500元。
另一方面,海底捞走师徒制,做得好的员工有希望做店长,带徒弟、拿分红。
“首先要有顾客的满意,才能养得起员工,有了努力的员工才能保证顾客的满意,从5月份开始,加大了员工的分红。”海底捞高管在投资者会议上透露。
张勇的第3个IPO
海底捞的另一个好消息是,海外业务特海国际将分拆上市。
自从2012年在新加坡开出首家店后,海底捞如今在11个国家开了103家餐厅。这些海外店2022上半年贡献了20亿元,营收占比12.6%,同比翻一倍。
海底捞海外餐厅仍主要集中在华人聚集地区。但在特海国际的招股书中,海底捞讲了一个弘扬中餐的故事。海底捞是“源自中国的最大中式餐饮品牌”,已经成为“中式饮食文化传播大使”。
“过生日跟国内差不多,只不过换成了英文歌”,一位美国留学生表示,海底捞海外餐厅基本都是华裔或海外留学生在光顾,生意总是很火爆。但因为更贵的人工和租金,“差不多人均得1000元。其中包括15%左右的小费”。
目前,特海国际还在亏损。2019年至2021年,亏损分别为3302万美元、5376万美元、1.51亿美元,累计亏损超2.37亿美元。
不过,从营收和翻台率来看,特海国际的经营状况正在改善。2019年至2021年,其收入分别为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2022年一季度,翻台率则从2021年的2.1次/天恢复至2.7。尽管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4.1,但同店销售同比增长了32%。
在目前拥有最多餐厅的新加坡,社交距离及座位限制在2022年4月下旬解除。因此特海国际判断,未来在海外的业务将进一步回暖。
此次分拆上市,特海国际采用的是“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上市路径更短,会将股份直接分给海底捞现有股东,类似对股东进行一次“特别派息”,随着股价上涨,也是给投资者的一些补偿。
将业务分拆独立已经是海底捞的“基本操作”。
在火锅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海底捞围绕业务将触角伸到了全产业链。譬如,海底捞财务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微海咨询;工程部成立了工程公司蜀韵东方;中央厨房做成了蜀海供应链……
枝繁叶茂的产业布局不仅可为海底捞服务,还能向其他餐饮品牌供应,这在疫情下建立了许多安全垫,减少成本的同时分散风险。
特海也将是海底捞和颐海国际之后,张勇收获的第三个IPO。
海底捞的全产业链“餐饮帝国”中,颐海国际2016年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189亿港元。除供应火锅底料等,还出售自热小火锅等方便食品。此外,海底捞还通过自创、收购的方式,向火锅以外冒菜、小龙虾等品类市场延伸,如北京的“十八汆”、四川成都的“捞派有面儿”、河南郑州的“佰麸私房面”等。
如今已是餐饮巨头的海底捞,供应链做基本盘,标准化的服务是“护城河。但疫情下的一个判断失误,带来1年多的内伤。它还在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看来仍处于验证阶段,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