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刻变革。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为30.4%,其中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3.5%。最近小鹏和华为关于AEB的论战凸显智能驾驶的热度。IDC预测,到2024年,全球出货的新车中超过71%将搭载智能网联系统,市场将逐渐趋于成熟。
在技术变革的同时,车企的营销模式同样也在发生变革。
车企营销走到变革的十字路口
很长时间以来,汽车厂商大多采用“Y型销售漏斗模型”,即通过公域、私域流量推广,期待准车主能留下联系方式,再线下进4S店、下订、成交。在传播渠道上,大多采用“硬广轰炸+汽车垂媒合作”的方式。
但是在近年来,方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当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日渐登上舞台,这些新事物需要较长时间的科普过程,尤其是需要经过讨论甚至争议才能得到用户的关注和认可。比如最近何小鹏与余承东有关AEB的公关战,就吸引众多汽车行业人士以及众多KOL加入,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对于AEB、主动安全等话题的关注。
另一方面,是用户购车的路径也在发生变化。J.D.Power 《2023中国销售服务满意度研究》显示,购车前已想好了要买的车型/品牌,并且最终购买了该车型/品牌的消费者占比高达73%,较2022年上升5.3个百分点,在入店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浏览、社交讨论或者远程咨询经销商已经做好了决策。这意味着车企必须要将用户互动进行前置,尤其是通过持续的话题传播对用户进行影响。
另外,汽车这个品类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汽车属于高客单价产品,且具有典型的家庭决策特性,用户很少会冲动购买,通常会在决策前做较多的功课,如咨询朋友、浏览网页或者相关评论等,用户除了关注具体车型外,也更加重视品牌。尤其是当更加注重情绪价值的Z世代成为购车主力人群,品牌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很大变化。事实证明,谁能与Z世代共情,谁就能成为他们青睐的汽车品牌,燃油时代的BBA等豪华品牌正在被更重视社交互动的理想、蔚来、小鹏、问界等新锐品牌所挑战就是很好的说明。
诸多变化汇聚在一起,都表明:在汽车产业格局深度变化、渠道重构、用户需求变化的大背景下,在营销上越来越内卷的车企亟需与时俱进地进行营销变革。
如何进行变革?华为是很好的参考,其5G手机的回归,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话题讨论,积累起强大的情绪势能,这种势能不仅激发了华为Mate60系列手机的热销,也转移到了其赋能的问界、智界等车型上,推动华为智选车的热销。
这充分表明,感性化的共情比起理性化的功能展示、流量运营在很多时候更能激发消费者的关注、认同。以人为中心,持续与用户进行话题共振,获取他们的情绪共鸣,或许是大变革时代汽车营销的一条新路径。
激发“情绪势能”的正确姿势
既然情绪势能如此重要,那么对于车企来说,到底如何做,才能与消费者共情,激发他们的情绪势能呢?
我们不妨从理想的例子说起,理想异军突起,除了产品精准切中家庭用户痛点之外,就很善于通过话题营销激发情绪势能。熟谙社交媒体的李想很懂制造话题,一次次让理想登上热搜,如最近理想Mega的传播就堪称是经典教材,李想先是在微博上吐槽渲染图:“真设计成这鸟样,我就把设计团队都干掉,顺便自己跳楼”,之后发布的理想Mega竟然和渲染图一样,由此激发一众KOL加入讨论,甚至有好事者制作了各种PS图,最终李想“兑现承诺”,在微博上发布一段AI换脸跳楼视频……一次次话题制造,不断让理想Mega成为大家热议的中心。
这样的营销方式似曾相识,与众多手机厂商的打法非常相像:不断制造话题-引发讨论,从而持续激发用户的情绪价值。
这种打法的主传播阵地,既要是内容场,也要是社交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民讨论广场”,让话题通过“热点+社交”实现破圈。以微博为例,其作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交平台,无论是车企高管,还是车圈KOL,或是对车感兴趣的用户,甚至是具有人格属性的车企官方账号,都很容易连接、讨论甚至争吵,从而不断推升话题的热度。据统计,已有近500位车企高管入驻微博,他们本身就是行业专家,可以现身说法,亲自普及新能源、智能等相关话题。比如在最近的AEB大战中,众多车企高管就亲自下场,在微博上普及AEB、智能驾驶、主动安全等话题,将公关战变成了一场技术普及战。
吉利银河的例子更是充分体现出“广场+社交”所带来的情绪价值的力量。在今年2月吉利官宣高端品牌“银河”时,一幅普通的预热海报就在微博上引发了一众品牌和网友的热烈互动,中国汽车行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展现自己,相关话题在短短的几天内阅读量就超1.3亿。类似的,还有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时引发的中国汽车圈的集体联动。
显然,这种强烈的情绪势能是单纯的直播、种草所不能比拟的,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关注,实现话题破圈,大家抱团为中国汽车产业加油,更是体现出车圈营销的格局升维,带动的是中国汽车整体品牌美誉度的提升。
情绪势能不仅可以提升品牌力,也能成为撬动新车关注度的杠杆。今年6月,在小鹏G6前夕,小鹏官宣林志颖成为品牌智友,由于这是林志颖发生特斯拉事故后的回归,因此在微博上迅速成为话题焦点,“重新热爱”的造势深入人心。此后通过在广州初次体验智能辅助驾驶、《放羊的星星》借势、上市发布会预热、发布交付VLOG,林志颖与小鹏G6不断引发话题,微博相关阅读量超11亿,最新消息是小鹏G6在11月拿下了20万以上中国品牌纯电SUV三连冠,声量也在转化为销量。
这样的营销新打法,让很多车企尤其是传统车企大开眼界,他们对互联网营销很多还停留在短视频、直播甚至是垂媒时代,对营销变革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
最大的误区,是认为当下最火的是短视频、直播,只要积极投身其中,就能解决营销问题。实际上,短视频虽然流量很大,但成本也很高,短视频、直播具有比较高的运营成本,如拍摄、主播、剪辑、投流等各方面的成本都不菲。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组建一个由2个运营、3个销售组成的直播团队,包括人员工资、设备投入、线上引流等方面的年投入至少需要50万元,单台车的线索成本平均高达上万元,投入产出远远不匹配。
而且,短视频、直播虽火,却不一定适合汽车品类。相关报告显示,汽车领域的直播观看效果有限,多数直播在线人数不足200人,转粉效果弱。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直播网购人群普遍低端化有很大关系,招商证券的调研报告指出,直播网购人群线上消费能力1000元以下的占据了76.8%的份额。一次直播,可能观众很多,但其中真正有买车实力和买车意向的占比很低。作为直播顶流的李佳琦曾经为某品牌直播卖车,峰值观看人数高达1486万,但是最终成交量竟然为0就是很好的说明。直播当下可能更适合的,是新车上市场景。
更重要的是,短视频、直播并不具有社交性,更多的是广播式的单向传播,无法形成讨论场。相比起来,微博作为一个公域的广场,可以在人们的讨论中形成话题传播的链式反应。当然,任何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也都有适合自己的应用场景。对于车企来说,要善于结合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组合式营销,如“一微一短一垂”(“微博+短视频+垂媒”)就是比较好的组合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借助微博“社交+热点”构建起持续的讨论场,不断激发用户的情绪价值;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详细展现车型的功能和体验,让准车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通过直播、垂媒完成临门一脚,实现线索留存。
后记:车企要重视“情绪势能”
总而言之,无论是作为新事物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需要通过讨论进行普及,还是用户购车路径的变化需要强化用户心智的占领,或是汽车这个品类面对更加注重情绪价值的Z世代需要对品牌传播与时俱进,都指向一个事实:一个汽车品牌,在理性重视精细化用户运营、转化的同时,也要重视感性化地与用户互动,不断创造话题激发用户的情绪价值。
甚至套用互联网上的一句名言:对一个品牌,最可怕的甚至不是负面,而是“无人讨论”。
最近,我观察到的一个例子印证了这一点。
前不久,华为发布了一则智界S7泊车代驾视频: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智界S7熟练完成礼让行人、倒车避让、极限会车、自动泊车、自动接驾等一系列操作,该视频因为神奇,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热议的话题。
理想迅速跟进,发布了一段自家AD Max 3.0无人代客泊车的实拍视频。从视频可以看到,该技术可以自动实现进入地库、过闸机等常规流程,并且也展示了会车让行、倒车让行等代客泊车途中的智能无人驾驶操作。
两个视频,火了两个话题:#华为无人代客泊车视频曝光#和#理想无人代客泊车曝光#,也通过话题的讨论迅速破圈,再一次强化了两家厂商在智能驾驶上的领先地位,也为其品牌加分不少。相反,其他一些曾经以智能为特色的品牌,却因为没有抓住热点进入这个讨论场而被弱化。
这个例子说明,在汽车产业的大变革时代,车企既需要抓技术,有真正领先的技术创新,创造“技术势能”,也需要抓营销,善于制造热点,借助话题的讨论,创造“情绪势能”,不断强化自己的品牌力。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