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9年6月中国发放5G牌照已经过去4年多,现在的5G到底发展得如何?
笔者今年相继参加了北京通信展、MWC上海展这两个堪称业界重量级的行业展会,也走访了全国多个地方的5G标杆案例,可以说对5G的发展现状有了深刻认知。
一句话:商用4年多,5G的发展已今非昔比,将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商用4年,5G发展从大到强
毋庸置疑,我国在5G上赢得了先行优势,“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键词。
我们建设了一张引领世界的5G大网:截止今年6月末,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城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
而且,5G网络不止于“大”,也很“强”,我国的5G网络质量也足以令世界瞩目。移动网络质量领航方阵、中国信通院在2023年6月发布的《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2023年Q1)》显示,全国5G网络下行接入速率的均值与峰值,2023年Q1相比2022年Q1分别提升约3.98%和12%,上行接入速率的均值和峰值同比分别提升约14.51%和33.06%。
2023年Q1全国5G网络下行与上行接入速率(Mbps)
5G网络覆盖也有了较大突破,尤其是难度较大的5G室内覆盖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电信研究院2023年2月发布的《2022年5G用户用网感知质量测评报告》显示,多数场景的室内外5G网络覆盖均有提升,商圈、交通枢纽、医院、高速公路和高铁沿线等多个重点场景与上年相比,整体用户感知显著提高。《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2023年Q1)》也指出,各城市移动网络覆盖持续提升,室外区域5G网络基本达到了无缝覆盖,各重点区域场所的室内5G覆盖率相比2021年评测有了质的提高。
以前还有人质疑5G,说其和4G相比感知不明显。事实证明,伴随5G网络覆盖和上下行速率的提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022年5G用户用网感知质量测评报告》指出,相比4G,5G用户上网体验感知显著提升,上行速率提升近5倍,下行速率提升近9倍,微信图片发送、抖音视频播放卡顿、游戏时延等用户感知均有明显提升。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与上至国家最高领导层,下到各城市、各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与积极行动密不可分。例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上海、北京、广西、湖北等城市也都有相关的行动计划,在推进重点场所5G网络信号覆盖中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如上海有“满格计划”,北京有“241”行动,广西有“畅联八桂”行动,湖北有“登峰行动”等,都提出了明确的5G网络质量指标。
从大到强,我国的5G网络建设成就值得点赞。
5G进入“应用爆发期”的先决条件
我参加北京通信展和MWC上海展,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5G正在走向应用爆发的拐点,一大批诸如裸眼3D、新通话、超高清视频、云手机等新兴业务正在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生长,在视听、通信、人机交互等方面带来了颠覆性的体验。
例如,裸眼3D就重构了屏幕显示体验。传统的3D内容,需要佩戴3D眼镜、VR眼镜等特殊的头显设备,但是裸眼3D,可以让消费者无需佩戴任何设备,通过一部手机或者一个平板电脑就能观看3D视频,进入立体影像的世界。
又如,新通话重构了人与人的通信方式。通话,不再只是传统的音视频通话,而是进化到智能交互式通信:可以设置虚拟头像,能实时做出各种表情。此外,智能字幕功能可以实现跨语种的流畅沟通。甚至还能实现诸如远程定损、交互菜单这样的新能力。
5G新通话
云手机,也在成为热门应用。顾名思义,云手机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等放到了云端,硬件和性能实现了解耦,用户用低端手机也能玩高端游戏,以往顾虑的终端发热、续航等问题获得大幅改善,而且,三重保护、数据隔离让云手机也能保障安全,一机多号、应用分身等特性让云手机可以实现多重身份场景,用户打开了手机使用体验的新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兴业务的爆发,与5G网络质量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正是有了高品质的5G网络,才让这些应用有了爆发的土壤。
拿裸眼3D来说,在通常情况下,3D视频对带宽的需求是2D视频的10倍左右,从裸眼3D的需求看,未来10年网络需要支持每用户1-10Gbps带宽、1-5ms时延和5个9的可用性。同样,云手机的发展也有赖于5G网络这个联接大动脉进行数据的传输,因为高可靠性的云手机至少需要80Mbps的传输速率和60ms以内的低时延。新通话,更是基于5G网络诞生的应用,其在5G这个高速公路上开辟了新的数据通道,从而让丰富的功能成为可能。
裸眼3D对网络的需求
事实充分证明,高质量的网络是业务爆发的先决条件。4G时代是这样,高质量的4G网络,催生了移动支付、短视频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大繁荣。同样,高质量的5G网络,才催生了新兴的5G应用大爆发。
正如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所说,在“适度超前、建用并举”的原则下,我国5G网络建设全球领先,有效支撑5G应用规模化和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网络与业务需要“双向奔赴”
商用4年,5G迈入新阶段,下一步又该如何发展?
7月19日,在“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5G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坚持适度超前,筑牢5G数字底座。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持续拓展5G网络覆盖广度深度,推进城市地区重点场景5G网络深度覆盖,进一步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全面提升重点场景5G网络质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指出,5G应用规模化发展应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双轮驱动,相互协调、协同发力、统筹推进。
可以看到,业界正在形成一致的声音:5G未来的发展,需要网络侧和应用侧的双轮驱动。换句话说,网络建设与业务发展需要“双向奔赴”。
一方面,我们在为5G网络质量提升喝彩的同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5G网络质量仍然有提升空间。《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2023年Q1)》显示,在今年一季度,5G网络下行接入速率符合卓越和优秀门限要求的省份分别仅有2个和10个,5G网络上行接入速率符合卓越和优秀门限要求的省份分别仅有4个和10个。移动网络质量领航方阵发布的《全国地铁场景移动网络质量状况专刊—2022年度评测结果原因分析及优秀案例分享》指出,全国地铁里程栅格综合5G覆盖率为55.49%,其中重庆、天津、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等6个城市的地铁综合5G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值。
闻库在一次演讲中也表示,5G网络还有很多场景需要完善,比如坐高铁,5G网速就不是很让人满意。火车站、停车场等场景需要继续完善5G网络。显然,只有进一步提升5G网络质量,才能让用户对5G有强烈感知,塑造5G的卓越口碑,让5G网络真正被用起来。
另一方面,新兴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5G网络质量的持续提升来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发展的正循环。新兴应用,对带宽、时延、网络覆盖等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好的网络质量,就无法彰显这些应用的独特优势,无法为5G应用爆发持续添柴加火。
在这方面,网络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从业随网动向网随业动转变,围绕极具潜力的业务和应用,有针对性地提升网络质量,从而造就一批标杆式5G应用,更好地赢得用户。上海移动与华为联合打造的“2.6G 100M+2.6G 60M+4.9G”三载波聚合5G网络就是这样,我在MWC上海展期间实地进行了体验,该网络实测可以实现高达3.5Gbps的峰值速率,有很强的感知度。基于如此精品的5G网络,全新的应用成为可能,如在上海大丸百货,智慧停车、VR全景直播带货、AR模拟试穿等智慧商场业务就为消费者打破了体验的新想象。
总而言之,过去四年,我国在5G上“适度超前”,在网络建设上走出了一条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依托这张高质量的5G网络,5G业务蓬勃发展可期。而展望未来的业务发展期,网络建设“适度超前”这个5G前期发展的法宝依然极具价值,唯有网络建设与应用发展的双向奔赴,才能让5G的未来之路走得更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