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跃龙

闫跃龙

公告

在通信知名媒体工作超过6 年,担任总编;在京东工作超过5 年,
对互联网、通信、IT 等行业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观点。擅长撰写深度文章、评论文章,文章不
仅传递观点,而且还能让读者获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5983

总访问量:15074670

Facebook危机和大数据杀熟持续发酵,个人和企业数据主权正在觉醒!

2018年03月27日

评论数(0)

最近,美国Facebook危机愈演愈烈并持续发酵,同时在中国,一场“大数据杀熟”的危机正在蔓延至各大互联网平台。这两个事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有关数据,他们也带来了同样一个结果:个人和企业数据主权正在觉醒!

从Facebook危机到大数据杀熟,数据让人又惧又喜

在过去一周中,Facebook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仅市值蒸发了超过500亿美元,而且“卸载Facebook”的口号也开始流行起来。


简单来说,Facebook危机是这样的,大数据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了从Facebook上不当收集的5000万用户的个人数据,来为美国大选参选人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和战略传播,简单来说,就是Facebook上的用户数据被窃取,所以让Cambridge Analytica可以“操纵民意”,在帮助特朗普击败希拉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Facebook说自己在这个事件中不知情,但是它没有真正保护好用户数据,责任不可推卸。目前,这个危机在不断发酵,Whatsapp的联合创始人Brain Acton发起了一个“卸载Facebook”的行动,已经得到了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等硅谷大佬的响应,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出来公开道歉,并在《观察家报》、《星期日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英美报刊刊登整版致歉广告,但依然难以平息大家的怒气。

在中国,类似的一场危机正在让很多互联网平台寝食难安。以滴滴为例,有很多用户爆料称在打车起始地、目的地相同的情况下,车费却并不相同,而且是老用户越贵,引发了一场“大数据杀熟”的危机。虽然滴滴回应绝无这种做法,但不信任的情绪在蔓延。甚至《人民日报》专门撰文,强调数据权力应该尊重用户权利。

这两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向企业和个人展示出了大数据这个怪兽的力量。这个怪兽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实现精准营销,这让很多广告主欣喜若狂,也让很多用户觉得自己需求得到了精准的满足;但是,它也在被滥用于其他目的,侵犯了用户个人隐私,甚至自己的数据被用来宰自己,显示出新技术所狰狞的一面。

一场数据主权的觉醒战役已经打响

事实上,真正的数据主权启蒙运动要追溯到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据斯诺登爆料,谷歌、雅虎、微软、苹果等九大公司涉嫌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百万网民的邮件、即时通话及存取数据。这个事件让全球的主权国家认识到,自己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如同裸奔,“数据主权”的问题开始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这几年,数据主权成为热门话题,背后也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数据在数字化时代司空见惯,为何现在大家开始重视主权问题?因为云计算把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降低到中小企业级别,随着云计算进一步发展,最终有可能把这个门槛降低到个人级别。这意味着,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数据,依据某种模型,就可以把这些数据变成可以牟利的资源;而且,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数据的挖掘、分析从而对用户精准画像、精准营销成为可能,而这在个性化的大背景下对于企业和用户都至关重要。

数据主权的核心是归属认定,从归属对象上可以分为国家、商业机构和个人三个层面。棱镜门事件让国家对数据主权觉醒,2015年10月欧盟中断运行长达15年之久的欧美数据贸易协议,并在最近宣布从今年5月开始正式实施新的通用数据保护法规(GDPR),大大扩展数据保护范围,包括基因数据、电子邮件、IP地址等等。

英国去年出台新的数据法规则规定,如果相关公司不遵守规定,一旦泄露用户数据,将被处以1700万英镑或者全球营业额的4%的罚款。和中国用户相关的一个例子是,从 2018 年 2 月 28 日起,中国内地的 iCloud 服务将转由云上贵州公司负责运营,所有 Apple ID 的国家或地区设置为中国的用户都将被包括在内。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国家数据主权的觉醒。

Facebook危机和大数据杀熟的担忧,是个人数据主权的觉醒。在互联网时代,平台(数据主权者)通过提供免费服务换取对用户发表内容和个人数据的永久使用权,并通过不断改善服务(基于对用户偏好的分析预测)获得合法性。这使得数据主权者拥有永远可以使用的互联网信息,而不必担心用户删除账号退出互联网。

但是,这种数据契约由于是平台所订立,所以在实际中极大地偏向平台,一些平台打着免费、精准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攫取更大的收入和利润。对于监管者来说,也比较纠结,管制过死,提供廉价甚至免费服务的公司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商业模式,那么信息的成本效应就会呈现,最终还是用户来支付这种信息的信用成本,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一定会因此而受到抑制;管的过松,各种侵犯主权的事情就无法避免,这方面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

企业的数据主权,是冰火两重天

可以看到,国家和个人的数据主权已经觉醒,但是企业的数据主权比较复杂,需要专门分析。

具体而言,企业机构数据主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是机构自身的数据,具有天然的主权,并且在现有的法律范围之内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保护。第二是来自客户的授权或者出售的数据。第三是企业机构的生态数据,比如与机构有关的管制、上下游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数据。这部分数据实际上也需要的获得相关方的授权,才能具有一定的主权。

企业的数据主权,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形。一方面,对于互联网企业们,因为他们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将数据资产进行变现,所以容易导致过分行使甚至滥用客户的数据。最近,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谈及大数据和用户隐私时表示,中国人在这方面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更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这个言论点出了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的本质,也引发了大家对于隐私被侵犯的担忧。除了Facebook和大数据杀熟的例子,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度账单事件也是如此,阿里系旗下子公司蚂蚁财富被爆出在“支付宝年度账单”活动中,靠默认勾选套取用户数据,引发了轩然大波。

另一方面,对于众多传统企业来说,对于数据主权还处于觉醒的前夜。一场数字化、智能化的大潮正在袭来,传统企业们越来越意识到数据的巨大价值。以海信和小米为例,海信还是主要靠买卖电视的差价赚钱,而小米已经将卖家电过程中积累的用户数据进行挖掘,不仅更好的运营用户,还能通过广告等方式变现。

传统企业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这里面,传统企业对于数据主权是又爱又恨。爱是说,数据主权觉醒后,他们通过挖掘沉睡的数据价值,将获得新的机会;恨是说,一旦数据的魔盒打开,也可能会发生数据权利的泄露、侵害等诸多问题。


例如,当传统企业部署云计算时,数据和信息系统都输送在云端,也让硬件、软件、内容和数据等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云计算服务商手里,他们是否会将这些资源非法侵占、使用,并用于不正当竞争,从而侵害企业和用户的权益,将白云变成乌云?因为在云计算中,数据存取都是在网络在线状态,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存取无法实行安全控制,也无法控制自己调取数据的方式,以及无法保证第三方不会滥用该数据。

还有,传统企业数据化后,是否会因为不熟悉数据保护或者对用户数据保护不力,遭受类似Facebook的危机?当年,携程技术存在漏洞,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CVV码等一系列重要信息遭到泄露。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

总而言之,美国的Facebook危机和中国的大数据杀熟的担忧,都是一场数据主权觉醒运动。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数据这个魔盒已经打开,但是如何真正在将数据价值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于数据隐私的保护,还刚刚处于初级阶段,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一场没有硝烟的“数据战争”已经打响,你准备好了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闫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