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9日
评论数(0)近日,有两个相似的名字,与蜜雪冰城扯上了关系,一个叫芙鹿家便利店,媒体报道芙鹿家就是由蜜雪冰城扶持的便利店品牌,另一个叫福鹿家啤酒厂,隶属于芙鹿家便利店,据说也是蜜雪冰城的精酿啤酒品牌。
芙鹿家和福鹿家,名字就像双胞胎,选址上更是“哥俩好”,福鹿家啤酒厂的门店,基本上紧挨着芙鹿家便利店,甚至宣传上还会把两者名字混用。
尽管芙鹿家便利店否认与蜜雪冰城有关,但福鹿家的下沉打法,总能看到蜜雪冰城的影子。
供应链×品控双管齐下,小酒馆×便利店双打上阵
福鹿家拥有15家门店,全部位于河南郑州,有八款精酿啤酒,分为“堂食”和“打包”,500ml的杯装,价格8到18,1500ml的零售袋装,价格24到54,两种包装单位价格一致。福鹿家有意去引导消费者选择零售,直接在门头下方写上“20%选择在店里喝,80%选择打包带走”,选址又紧挨着便利店,给人的感觉就是“零售精酿小超市”。
福鹿家现在的规模,完全可以找代工,但偏偏要自建啤酒厂,不光有啤酒发酵过滤的整套设备,还涉及啤酒罐等包装的制造,不光要用自有产品,连包装也是自有的,“先厂后店”,“全套自制”,这是一个“很蜜雪冰城”的做法。
对单纯的精酿酒馆而言,精酿的品质才是灵魂所在,福鹿家没有忽视这条游戏规则,邀请圈内著名的王雪琨担任品控官,得到了精酿爱好者们的热烈反响。打造供应链,聘请品控官,福鹿家不会只是小打小闹的试验品。
更耐人寻味的,是福鹿家与芙鹿家的“双胞胎”体系,福鹿家在选址上借道芙鹿家,平稳地扩张门店。另外,芙鹿家也利用福鹿家的供应链,售卖自己的瓶装精酿品牌“芙鹿家”。
对精酿品牌而言,零售渠道是很关键的,目前河南有一百多家芙鹿家便利店,能更快地孵化自有品牌。福鹿家啤酒厂卖杯装和袋装精酿,芙鹿家便利店卖瓶装精酿,一下子就有了两个消费场景,并用各自渠道互相导流。
如果单店模型打磨顺利,不排除福鹿家会慢慢脱离芙鹿家便利店,并进一步放开加盟。即便是福鹿家发展遇阻,芙鹿家则继续零售自家瓶装精酿,芙鹿家定下了2023年破千店的计划,瓶装精酿还是能通过便利店渠道开枝散叶。
对比海伦司,单店模型的三大差异
旁观者是很容易把福鹿家与海伦司做对比,的确,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是主打下沉市场,产品性价比高,福鹿家最低8元,海伦司一瓶也能低至9.8元。其次海伦司大量采用自有产品,福鹿家更是“全套自制”。
但在单店模型上,开店邦认为,两者目前还并没有可比性。
首先来看双方的选址逻辑。海伦司的选址范围围绕学校与商圈,并已下沉至泉州这样的三线城市,福鹿家目前还只在郑州发展,门店扩张还要依托于芙鹿家便利店,宣传语还是“河南人自己的精酿”,短期内没有“出省”打算。
消费人群的定位决定了它们的选址逻辑是不同的。海伦司定位于“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平台”,客群主要以学生族+部分年轻打工人,选址上是离目标客群“更近的角落”,着重于氛围打造,是高频次场景消费的逻辑。
作为精酿酒馆,福鹿家客群年龄更广些,它所主张的是“青年文化”,字面涵盖的意义也不只是社交,也可以是在家独饮,所以选址上紧贴便利店以便“直面大众”,在氛围上没有花太多功夫,主张大家买完就走,是线下零售的逻辑。
其次是两者的“命根子”不同,一个关注性价比,一个关注产品品质。海伦司的酒品SKU包括; 啤酒、果啤、鸡尾酒和洋酒,口味虽然一般,但只要保持性价比这一命根子,不怕没有客流。
而福鹿家只有8个SKU的精酿啤酒,产品更窄更精,维持性价比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品质,因为精酿酒馆更专注于酒厂品牌的打造,比如泰山原浆啤酒、燕京社区酒號、青岛壹瓶好久,精酿好喝与否,才是精酿酒馆的命根子。
最后,两者的“打牌顺序”也完全不同。海伦司通过广泛开店“跑马圈地”,快速抢占年轻人市场。而福鹿家是“先厂后店”,把打造供应链、聘请品控官的重要度,放在了拓店之前,加上倚靠了芙鹿家这一零售渠道,福鹿家的野心不仅在酒馆的“杯子”、“袋子”上,更在于便利店零售端的“瓶子”上。
对比咖啡、新茶饮,窥见酒馆连锁的下沉之路
仅用海伦司和福鹿家的例子,去讨论小酒馆该如何下沉,“样本”可能还不够。开店邦认为,可以从已经成熟的赛道去类比、去模拟,比如连锁咖啡,和酒馆同样属于成瘾赛道,而且都带有些社交属性。
那么连锁咖啡是如何下沉的呢,一起来对比一下便利店咖啡,大多是便利店自己孵化的咖啡品牌,比如全家的湃客、罗森的L-cafe、美宜佳的起刻等等,也有保持合作关系的,比如便利蜂与不眠海。便利店咖啡采用店中店形式扩张,便利店开到哪,咖啡店也开到哪。
芙鹿家便利店与福鹿家啤酒厂的关系,这就类似于便利店咖啡的打法,但形式上和便利店咖啡略有差别,分为两个门店,严格来说不算店中店,应该叫“店连店”。
另一种可比模式是快取店咖啡,星巴克、瑞幸、Tims都在这么做,缩小门店面积,让消费者自己拿取,这也和福鹿家有类似之处。
那么,小酒馆能下沉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可以类比新茶饮。新茶饮的下沉程度已经深入县城了,越往低线城市,就越看不到喜茶、奈雪的身影,低价品牌能越吃得开,比如蜜雪冰城、茶主张、甜啦啦、COCO等,甚至还会有当地门店数超过蜜雪冰城的“地头蛇品牌”。
而且,越往低线城市去,娱乐方式、社交场所就越匮乏,这也给了连锁小酒馆下沉的机会,目前,海伦司利用低价优势,已经做到了三线城市的下沉。
不过还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年轻人普遍往一二线城市流动,低线城市可能没有足够多的“酒零后”,资金回笼会更缓慢,反而更容易碰到天花板,所以连锁酒馆下沉的“地板”可能不会像新茶饮这么低。于是可能,有“蜜雪冰城”的城市,不一定都有“海伦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