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唆麻的专栏

科技唆麻

公告

文集

科技(233)

统计

今日访问:913

总访问量:2585024

智慧城市2020发展轨迹:从定点抗疫到全面开花

2021年02月16日

评论数(0)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而城市大脑和云能力则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应急能力。”黑天鹅之年,吴晓波的这句话再一次得到了验证。而2020年末,百度云智峰会交出了疫情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答卷:

 

在“ABC SUMMIT 2020百度云智峰会” 上,百度 CTO 王海峰展现了518新战略后百度智能云取得的最新成绩和产业智能化成果,“云智一体”成为了百度智能云独特的竞争力,在各行各业加快规模化落地。

 

其中,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尤其引人注目:

 

据介绍,百度智慧城市构建了一套自主可控、赋能生态、带动产业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自下而上构建了包括“AI信创云”、“城市大脑中台”和“智能指挥调度中心”在内的智慧城市基础解决方案,为城市综治、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医疗健康等各行各业全面赋能:

 

政务上,为城市带来了新治理——百度智慧城市的智慧城管推出了新一代智能化管理。利用百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各城市大脑建设,比如北京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中,智能识别出店经营、非法小广告、无证游商、乱堆物料、沿街晾晒等十几种城市管理事件,可以实现自动发现、智能指派、智能考核以及柔性执法。识别准确率已经超过85%,误差率低于15%,极大提升城管案件处置效率和市民的满意度。

 

民生上,为市民带来了新服务——百度与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合作推出“北京通”智能小程序,目前这个小程序已经接入1000多项政务服务,涵盖了公安、民政、社保等55个部门的高频服务事项,从而全面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求。

 

不止如此,基于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以及提高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百度确定了“平台+生态”的战略打法,广泛联合生态伙伴,达成“1+1大于2”的建设效果。

 

而梳理2020年,百度智慧城市的发展足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规划清晰、目的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先是疫情倒逼下,百度把AI、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应用于疫情防控;随后,在国家的新基建政策、十四五规划下,百度的赋能从防疫大规模扩展到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

 

而此次云智峰会上百度提出智慧城市的新战略,意味着“互联网+政府”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升维。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与互联网巨头的密切合作,而百度2020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承转合”,是二者戮力同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极好样本。


起:抗疫倒逼下,

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速度


贾雷德·戴蒙德的《剧变》中有这样一句话:“突发性重大问题激起的人类能动性,让我们得以克服惯性与阻力,重新审视那些逐渐积累的预期问题。”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让我国城市治理问题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抗疫过程中过于依赖人力,而非智能城市系统。


具体来说,我们发现,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城市治理问题,正是《百度城市大脑白皮书》曾提到的智慧城市建设几大挑战:


一是缺乏动态时空数据的高效支撑。也就是说,当前政府的海量城市数据,很多是没有发挥效用的、是沉没的,甚至还有冗余的数据覆盖在关键数据之上,成了“遮蔽物”。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城市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小到社区与社区、部门与部门、政府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大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数据没有打通,缺乏全要素数据的全方位融通。比如,最近疫情在成都小范围爆发,有这样一条新闻上了热搜:一名医护人员联系不到核酸检测点位急哭。


这名医生负责核酸检测点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中午为同事订了饭,但同事因为穿着防护服在工作,没有接到她的电话,而负责后勤工作的医生急需知道每个点位有多少人需要吃饭、有多少人需要替换。


  

事实上,疫情期间,正是这些分散、不流通的数据,使办事流程臃肿、赘重,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成本,降低了抗疫效率。而这背后,是城市管理体系本质上还处于智慧化探索阶段,尚未达到高度智慧的程度。


二是缺乏智能的技术响应手段。光有数据还不够,还需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缺乏规模化部署。


比如疫情期间,有一个热搜词条是“上门排查体温可能带来交叉感染风险”,不少网友质疑:“上门排查体温到底是个什么操作?测量人员挨家挨户地跑,接触几百人,他们的衣服鞋子上万一带了病毒,我们就是在家里被中招?”


事实上,不止是上门排查体温容易有感染风险,其他公共场合的人工体温测量、大规模聚集的人工核酸检测,也有交叉感染的风险。而这个时候,用智能手段解决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可以看到,此次疫情中,互联网巨头通过AI、数字化手段赋能城市管理,也正是在解决上文写到的这两个主要问题:


一个是把数据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打通数据孤岛,把数据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疫情期间,百度地图上线了发热门诊功能:


在百度地图APP 搜索“发热门诊”,能查看附近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不止如此,通过百度地图热力图可查看到区域实时人口流量密度,从而避免去像商圈、医院、交通枢纽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防疫部门来说,这个人流分布热力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百度地图还联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展开合作,分别上线了上海、深圳城市“热力图”产品,用户通过 “随申办”App查看热力图——这是疫情期间,政府与互联网打通数据、戮力同心战疫的优秀样本。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以智能的相应技术手段代替人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降低疫情下的种种风险。比如从北京数字大厦,到北京清河火车站,再到北京八里庄小学,都落地应用了百度AI测温系统。


百度AI测温效率有多高?在人群高密集、高流动的环境中,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清河地铁站将可以实现单人通道顺序通行下1分钟内逾200人同时实时体温检测。


  

再比如,疫情期间,百度推出了智能外呼平台,具有批量一对一电话呼叫的领先能力,1秒可呼出1500个电话,可以通过定向或随机发起拨入居民电话,自动询问并采集居民疫情信息分析,并生成触达统计报告。


据估计,有上千万人次的排查通过智能外呼实现了AI排查,大幅降低了社区人力不足且有感染风险的难题。


显著的抗疫效果,带来的是即时反馈:可以说,疫情期间迫在眉睫的智慧化需求,把智慧城市建设推至了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国家新基建等政策扶持、指导,意味着疫情结束后,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也不会放缓:正好相反,智慧城市的作用会从抗疫延伸到方方面面。

 

承:新基建政策、十四五规划下

智慧城市建设从抗疫延伸到城市方方面面


2020年可以说是新基建之年——在国家号召运用科技手段助力疫情攻坚战后,中央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加快人工智能、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成为对冲经济下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举措:


截止3月1日,全国共有13省市区公布了10326个“新基建”项目,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项目,总计33.83万亿元,相当于2019年近三分之一的GDP总额。


智慧城市的发展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红利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基建和数据要素的发展,积极为人工智能加智慧城市提供更好的创新空间。 


为什么这么说?

 

事实上,虽然智慧城市并没有包含在“新基建”七大领域内,但却与新基建紧密捆绑:“新基建”对智慧城市来说,是基础设施的存在,有了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基础上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完善和智能设备,智慧城市才有用武之地,能施展开来。


拿上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来举例,为什么疫情期间,明明政府有大量数据,却无法快速应用在抗疫中?正是因为这些数据孤立、分散于各个部门,没有一个整合、统筹的“数据中台”,可以快速抽取、应用。而融合已有的数据、场景,搭建数据中心,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


而智慧城市进一步将这些基础设施应有起来,好比把储备水源经过处理后灵活调用,支援各个支流:将数据通过loT设备、传感器、AI分析,炼成有用的信息,从而辅助一个个决策,最大程度上降本增效、达成资源配置最优解。


没有基础设施,政府的数据再多,也都是散兵游勇,智慧城市空有一身武艺,却无法调动兵力。张文宏医生对这一现象深有感触。他曾表示:


“我们上海的防疫部队在去武汉的一开始,我们其实希望是所有的人工智能这时候已经是遍布全国,知道我们缺什么,知道那里有什么,应该迅速地进行调配,从口罩开始、防护服,包括尿裤,包括呼吸机。


我们最希望的是我们一到病房,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在那里了,但是事实上不是的。最为夸张的时候,缺货的时候,我们是通过直升机直接投递过去了,这就像战场上一样。从人工智能在物质的调配,从这次疫情开始到以后,我们就意识到将来应该是人工智能具有非常大的物质调配的能力。”

 

现阶段的匮乏,也体现在人民日报评论中,对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全方位打通的展望:随着智慧城市的布局向纵深发展,智慧城市群将应运而生。在信息的原野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数字界线逐渐模糊,数据与数据的互动开始变得和人与人的交往一样重要。

 

与此同时,传统城市管理体系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大家往往会忽视“高大上”投资之后的持续有效的运营管理。百度智慧城市认为,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并进行全周期管理、一体化整合、敏捷运营迭代、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智能“新基建”,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

 

所以说,新基建与智慧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基建正如一针强心剂,加速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拿百度来说,在国家的新基建政策、十四五规划下,百度的赋能从防疫大规模扩展到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


那么落到实处,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能为城市带来什么切实的改变?


1,城市交通上,在统筹交通全局的基础上,对交通轨道、停车场等进行智能化改造,以“看不见的交警”对交通宏观调控,实现了交通资源的规范化、智能化。

 

以银川市为例,百度助力银川交警部门对100个停车场进行了智能改造,开发智慧停车APP,使车主们寻找车位的时间平均减少了10%。该系统不仅可以方便车主在驾车出行时寻找、语音、导航至停车位,还可帮助车主在停车后,准确地找到车辆停放位置。



2,公共安全上,以技术赋能公安局、气象局等政府机构,综合应用前沿技术,科学布建智能化前端感知设备,共享整合多方资源,搭建统一数据汇聚平台,形成一体化运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防控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公共安全体系,构建智能防线。

 

以重庆为例,百度智能云助力重庆市气象局共建智能气象,重构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等气象核心业务系统。自2018年重庆市气象局与百度智能云达成合作起,一年多的时间,成绩斐然:

 

在天气预报上,0-2小时的“短临预报”准确率提升40%,2019年几次冰雹、雷暴大风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命中率达到100%,同时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了9分钟,更精准有效地防灾救灾。


3,城市管理方面,促进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大量应用,根本上改变传统城市治理的“人海”战术,依靠智能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缓解政府人员工作压力,降低人力财政支出,减少政府行政成本支出。

 

如城管部门与百度合作,通过无人机对建筑进行日常拍摄巡查,利用算法模型对拍摄图片进行对比,找出前后图片建筑中有变化的地方,结合业务模型,有效识别违章建筑。

 

该方案在行业内首次利用AI技术解决违章建筑问题,识别漏报率小于15%,识别精确率大于60%。通过识别出的疑似违建,供人工进行二次判断,减少人工检测工作量,可减少约20%人力成本。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那么这些渗透在城市方方面面、降本增效的项目具体是怎么实现的?事实上,这离不开其背后的百度智慧大脑。


转:基于数据、AI等优势,

百度智慧大脑构建“三重门”

 

如果说,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岗、城市管理、应急管理这些具体的应用分支是百度智慧城市触及城市建设的“四肢”,那么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智能内核,就是百度智慧城市的“大脑”。

 


百度基于自身的数据、技术和生态优势,提出来了1+2+1的百度城市大脑架构:第一道是城市感知中台,第二道是城市数据中台和城市AI中台,第三道是城市智能交互中台。


这三重门,像是层层递进、传递感知到大脑的神经中枢,从采集数据,到把数据输送到“大脑”处,做出分析,再把有用的信息输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

 

先是智能感知中台实现数据多元的采集,城市运行状态下全要素的感知,统一来建立时空信息的基准,实现城市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全时、全区域动态的映射,就是大家常说的数字孪生。


随后,城市数据中台通过数据的融和、治理、分析,实现数据的融合碰撞,来更好的提升数据的价值;城市AI中台则通过城市的算法、算力的调度和运营管理,实现城市AI的应用和运营。


最后,城市智能交互平台通过新一代的交互实现,对城市的全要素、全状态的全景洞察,在时空一张图上进行展示,并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模态的信息进行智能化一键搜。

 

总结下来,百度城市大脑三重门立足于两大核心能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和AI智能技术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部门需要与百度这种互联网巨头合作,才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升维:

 

第一,政府缺乏互联网企业的动态数据处理能力。事实上,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虽然将城市中小到纸质文件、大到建筑楼宇的各种物理实体转化为数据,但这一转化却是静态的:

 

对绝大部分数据而言,存储即意味着在海量数据中的“沉没",甚至成为覆盖在关键数据之上的“遮蔽物"。传统的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手段越来越难以支撑对城市多源异构数据的处理。

 

而互联网巨头的动态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对于治理需求即时认知、即时处置:

 

如百度地图,作为城市空间信息的集成基底,天然具备对城市数据进行融合贯通的优势,可以将各部门、各系统建设的“条数据”集成、融合,在时空框架下将人、事、物等数据交叉、关联形成“块数据",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真正功效,提供时空洞察的能力。

 

同时,针对不同业务和应用场景,可以汇聚不同的业务专用时空数据,并以图层形式在基础时空框架上进行叠加融合,从而实现对城市各领域运行情况的可视化感知。

 

更重要的是,可以重点针对缺乏动态时空数据支撑的治理痛点,以时间和空间维度为线索,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不同城市领域的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关联、融合分析,并在统一的高精度底图中进行综合动态展示。

 

举个例子,比如北京海淀区政府与百度合作中,百度智慧大脑通过整合工地信息、卫星图斑、周边视频、消纳地点等监测数据,交通、环保、城管等政府数据,构建一车一档信息,实现了数据的整合。

 

而通过城市大脑打造出的海淀大脑,每天处理100万张过车数据,高峰时期发现渣土车9000多辆,识别准确率95%以上,同时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对针对渣土车行驶轨迹进行预测分析,准确率超过60%,全面提升了渣土车管理能力。

 

第二,政府缺乏智能的技术响应手段,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推动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将AI渗透到城市云平台、物联网终端、用户终端、协同平台等多个部署场景,使得Al的能力能够被政府快速的调用、落地、全天候全时段响应。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是中国投入最早、技术最强、布局最完整的领军企业,在量子计算、生命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也积极布局。百度每年把17%左右的营收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今年以9364件人工智能专利位列中国第一:这与“十四五”规划中“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领域”的战略思路高度一致。

 

此外,百度还有飞桨深度学习平台、百度昆仑通用AI芯片、百度鸿鹄语音AI芯片,这些都构建了百度自主可控的坚实基座,也促进了AI产业的生态构建,和十四五规划中的“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理念是一致的。比如飞桨作为自主研发的‘智能时代操作系统’,具备开发便捷、支持超大规模模型训练、多端多平台高性能推理引擎和产业级开源模型库等特点,能够有效支撑AI技术的开发与运营。

 

还是拿北京海淀政府与百度的合作举例:百度利用城市大脑的地理定位、视频智能识别能力,实现了渣土车的识别、轨迹追踪预测、违法特征研判等功能,进而实现对工地及工地运输车辆的全面监控管理,为交通、城管非现场执法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百度把AI能力渗透入终端:在城市管理智能执法领域,海淀大脑接入400路摄像头视频资源,针对乱堆物堆料、沿街晾晒、店外经营、暴露垃圾、寄存垃圾渣土、无照经营游商等六种城市管理案件进行自动发现,智能执法,识别准确率超过85%,误报率低于15%,极大提升城管案件处置效率。

 

如此,“AI能力+感应终端”的组合拳下,通过机器学习平台赋能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可以快速获取、应用视频智能识别分析能力,针对异常事件实时告警,大幅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为执勤办案人员实现减负。

 

除此之外,互联网巨头具有政府缺失的生态协同能力:生态协同能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不言而喻。正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以及提高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

 

拿百度来说,拥有百度地图生态、百度大脑生态、深度学习平台生态、创新创业生态,确立了“平台+生态”的战略打法,在AI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进入加速阶段,百度可以提供产业链合作,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发展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人工智能生态,促进数据、技术的快速增长。

 

如今,基于百度的城市大脑中台, 百度现在已经初步构建了包括80余家合作伙伴在内的“百度智慧城市生态合作伙伴联盟”,基于这样的联盟,百度与合作伙伴一起将城市大脑中台与城市综治、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医疗健康等各行各业产品相结合,全面赋能。


合:百度智慧城市未来征途

人工智能领域的星辰大海


智慧城市在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正如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在峰会上所说, 未来的20年将是智慧化持续惊艳世界的20年,互联网将从过去的信息互联网、电商类的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所以从“互联网+”转向“智慧+”,将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大的形势的基础。

 

面向十四五,面向未来5年,甚至15年的发展,要有更加有效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理念、方法,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绝对不是过去的电子政务分部门、分行业的简单建设,而是用新的方法理论、平台、更好的底层设计,让复杂的系统更加一体化、更加智能化。

 

具体来说,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如何发展?单先生总结了几个方面:

 

第一,从需求走向来看,要用最真实的需求来构建智慧城市,解决真问题、真痛点。

 

第二,从使命来讲,仍然回到以人为本和开放惠民,要用老百姓的需求、用企业的需求、用客户的需求,倒逼我们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从价值来讲,更加强调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导向、效益导向:未来智慧城市一定是要赚钱的,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拉动产业、带动就业,通过带动新的供给链、价值链来实现效益导向。

 

第四,从品质上来讲,未来的智慧城市一定要用实时的数据,支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态系统,而非如今很多地方城市大脑背后的模拟数据。

 

第五,从持续性来讲,以终为始,长效运营,靠内生的动力机制,以智慧城市为载体形成产业和经济,按照运营商的方式构建、运转,拒绝部门割裂。

 

这与百度的布局不谋而合:百度认为,智能化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智能,通过存储、云,把数据记下来;第二阶段是感知智能,通过物理设备和摄像头能够让我们感知到这个城市里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第三阶段是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之后,认知智能可以总结规律、推理和学习,能够对城市进行思考——是为城市的右脑。在未来,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相互融合,构建智慧社会、智能社会,形成普惠创新的新格局。

 

因此,在对城市发展的未来观在这样一个理解下,百度智慧城市提出通过八力合一构建智慧城市的新基建:计算力、感知力、洞察力、普惠力(音)、交互力、敏捷力、决策力和控制力,

 

除此之外,发挥新智力、新服务和新动能三项能力:新智力是从“数治”到“智治”的过程;新动能是通过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来培育城市里面的新动能,比如说工业互联网、产业平台;

 

新服务方面,通过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能,让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由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

 

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写:“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而如今,百度智慧城市用AI的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用AI智能手段,真正让城市有大脑、会呼吸,各个神经系统紧密联结,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是百度的征途,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智慧城市的星辰大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科技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