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唆麻的专栏

科技唆麻

公告

文集

科技(233)

统计

今日访问:1012

总访问量:2585141

走下去,家就在:百度AI寻人让科技更有温度

2021年02月09日

评论数(0)


每到岁末年终,各个行业的头部公司大多会发布一些视频,上一下价值,带一下产品。在节日的特殊氛围包裹下,总能让人感觉到更多善意。比如苹果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连续几年通过和大导演合作用 iPhone 拍摄的短片,包裹在回家的主题之下赢得了不少赞誉。


不过,最近的一条短片却勾起了我们另一个层面的思考。这是百度在 2 月 3 日发布的《一条回家路》主题短片,同样是以回家为主题,镜头瞄准却不是普通人,而是数位走失者——




“普通人回趟家,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但是我们这些人回趟家,可能就要几十年”1998 年在贵阳老家走失,2020 年才找到亲生父母的朱少罕在短片中如此说道。


换言之,对于普通人而言,哪怕是 2021 年响应号召原地过年,来年也会有一个确定可以抵达的目的地。但走失者面对的阻隔却只有未知和遥遥无期。


让更多走失者能够真正回家过年,是越来越多科技公司正在做的事。


走失者回家的“两重大山”


四分多钟的短片不算长,但镜头主要对准的两个案例,生动地道出了寻人之难。


高峰,走失 30 年,至今没有找到自己的亲身父母。但与常人所理解的不同,尽管并不属于那片土地,高峰的养父母从小对其疼爱有加。他在视频里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养父吧,从小就比较疼我,我不想让他知道我在找(亲生父母),我不想对不起他(养父)也不想对不起自己,很矛盾吧。只能说,能找到(亲生父母)终生无遗憾,找不到(亲生父母)终生都是遗憾”——字里行间,充满对于寻人无门的无奈。


高峰在镜头前讲述他的故事


有人到家了,有人还在路上。对于高峰而言,即便走失时才五岁,他也清晰地知道自己并不是“这边的孩子”。三十年寻亲之路走下来,他已结婚生子,对于家的思念与日倍增:“想找我的亲生父母,(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时间无法消磨执念,反倒如催化剂。


寻亲无门,费事费力,如同压在走失家庭头顶上的两座大山。而要寻求解决之道,从根本上提升效率,或许在于谋求将前沿技术与社会公益项目紧密结合。


在今年 1 月的“金钥匙——面向 SDG 的中国行动”颁奖礼上,百度就凭借“AI寻人”案例拿下了“技术赋能”类别冠军。SDG,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缩写,选择标准上更加看重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百度“AI寻人”项目便是与国家民政部合作,利用深度学习对不同人脸特征进行提取后,与走失人员数据库中的照片进行实时对比,并在大规模人脸数据训练模型基础上,使用跨年龄数据进行针对性优化,以此有效识别出走失者在多年后的人脸特征。


数字不会说谎。切中寻人工作中的局限性的百度“AI寻人”截至今年1月,已帮助近 1.2 万名走失人员与家人团聚。百度“AI寻人”正在让越来越多想家的人不再迷路。


双向渠道,寻人提速


不少人从《超级演说家》看过李静芝的故事——20 多年里印制了 10 万份寻人启事,走过了 15 个省市的土地,看到了 300 多个孩子,甚至成为了寻亲节目的常客。


但故事的走向或许并不如你想象的她以影响力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而是公安部在 2009 年建立的全国数据库中的一条新数据,与李静芝 DNA 成功匹配,最终才得以母子团聚。


不难看出,寻找走失者必须建立社会化的双向渠道。一方面,寻人家庭或走失者能有一个高效、便捷的发布渠道;另一方面,平台的信息数据库需要做到广覆盖、实时更新。


换言之,身怀技术的社会力量与毛细血管般深入中国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这便是百度“AI寻人”启动后短短十年便帮助 1.2 万走失者与家人团聚的核心之一——与民政部、宝贝回家等专业机构展开寻人合作,从源头赋能于寻人工作的开展。



历经 11 年终于找到母亲与儿子的米明对此或许深有感触。在 2008 年女儿的满月酒上,米明的母亲和儿子同时走失。走上寻亲之路的米明,甚至一度三天三夜水米未进,晕倒在了路边。


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和警方的引导帮助下,米明将自己的 DNA 录入了全国打拐 DNA 数据库中很快找到了儿子米小宝,但却迟迟难以寻得母亲的踪迹。


于是,警方和志愿者们动用了百度AI 人脸识别技术:在母亲走失的 2008 年将照片提供给警方后,最终通过 AI 比对出相似度高达 94%,在天津武清区福利院成功找到母亲。


事实上,技术不仅已经润物细无声一般为寻人赋能。


比如,在 2019 于贵州铜仁举行的宝贝回家大型寻亲公益活动,百度作为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合作伙伴,便携“百度AI寻人”公益产品参加了活动。


百度不仅为此设置了一个线下咨询台,制作和发放“百度AI寻人”手册,为贵州本地、四川、广东、福建等省份前来咨询的数百名丢失孩子的家长介绍“百度AI寻人”技术并答疑解惑;


还依据用户画像和知识图谱,让“百度AI寻人”智能小程序主动触达有寻人需求的人群,并在此次寻亲大会前夕,以日活突破 2 亿的百度App 向贵州地区推送活动信息预告内容。


换言之,技术加持之下,寻人门槛正在不断被降低。


寻人为何亟需科技加持


如果说在数年以前,技术加持对于寻人工作只是一个可选项。但事实证明,技术赋能已经成为寻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茫茫人海,要寻找一个人的效率本就很低;另一方面,走失者随着年岁增长,照片、特征等资料的可用性在不断降低;


此外,不少走失者,本就是特殊人群(比如身体残疾),社会认知程度较低,传统的问询方式并不能准确获知身份信息,而 DNA 寻亲尽管准确度高,但却采集困难受时间限制。 


种种困难堆叠之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且逐渐成熟的 AI寻人无疑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


时隔 26 年才回到亲生家庭的付贵便是一个极好的案例。2016 年 11 月,付光发在侄女帮助下,将走失的孩子付贵的照片上传到了宝贝回家网站上。但他对此并没抱太大希望:走失 26 年后,自家儿子如今的样貌显然已经与照片上天差地别。


但仅数月后的 2017 年 3 月,宝贝回家工作人员便给付贵家人打去了电话,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好消息——这是“百度 AI 寻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是“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的成功验证。



上文提到的短片中的朱少罕也是“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的受益者。在 1998 年走失后,朱少罕与同时走失的刘洪江结下不解之缘,两人一直思念着回家。在走失 20 年的刘洪江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运用百度人脸识别技术找到亲生家庭后,他动了念头。


朱少罕先是在 2020 年 1 月采集血样入了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而后志愿者在百度人像比对系统里发现一个年纪四五岁左右名叫何芝亮的小男孩跟朱少罕照片比对相似度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最终,哪怕经历了疫情的延宕,朱少罕在 6 月就被确认就是当年的何芝亮。


换言之,短片中的那句“走下去,家就在”已经不只是一句宽慰,而是在 AI 助力之下,真正逐渐成为走失者们可以再次燃起希望的信念。


结语


在很多人眼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名词所代表的前沿技术似乎是冰冷的,它们不断加速着巨头科技公司颠覆着以往低效的生产模式;但百度“AI寻人”却展现出了前沿技术有温度的一面,它们也着眼于社会每个群体的生存境遇,致力于让社会更加美好。


实际上,“AI寻人”只是百度星辰计划的案例之一。AI战疫、AI濒危动物保护、AI儿童教育、AI环境保护、AI文化保护、AI流浪动物保护……


百度借助流量、技术、生态、资金四大能力搭建的这一生态能力共享平台,正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让创作者、开发者,企业、NGO组织参与进来,更全面地赋能社会公益事业。


正如那句流传很广的话:公益并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力所能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科技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