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8日
评论数(0)
根据统计,在 2013 年至 2017 的 5 年间里,PropTech(地产科技)领域投资总量呈现指数型增长。仅 2017年,便有共 347 家公司获得 126 亿美金融资。
所以,什么是 PropTech? 简而言之,依靠 AIoT、5G 等技术科技,为房地产买卖、租赁、运营管理等提升效率。我们不妨打个比方,通过机器人将仓储物流效率翻一番,那么仓库的租金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这符合价值决定价格的道理。
这便是 PropTech 推动的地产发展趋势:空间GMV决定空间价值;如果站在业主角度,也就是所谓的空间即服务。
软银愿景基金便不仅为此成立了地产科技投资部门,更在 3 年内 PropTech 投资总共超过 150 亿美金,WeWork 更是其中的重注对象:
换句话说, WeWork 能够获得软银大力支持,根本原因在于其踩到了 PropTech 这一风口。
包括规划办公场所使用的 SpaceIQ,提供办公楼身份验证方案的 Waltz,基于 Wi-Fi 数据实现空间规划的 Euclid 。而基于数据来重新规划空间布局提升效率、分析客户兴趣筹划社区活动也已经有所落地。
反观国内,主推类似的 OaaS(办公即服务)概念的梦想加被市场的认可,便不难理解 WeWork 为何被软银大力加持。
比如,其智能办公整体解决方案,能实现用户借助一个微信ID 便可便捷连接空间内所有办公资源,完成身份识别、考勤打卡、会议预定、文件打印等办公事务,保证完善的办公后勤。
WeWork、梦想加目标在于提升办公效率,本质是打造一个“办公服务界 AWS”,发展逻辑也与云服务市场颇为相似。 AWS 需要先建立数据中心、购买服务器,然后才能销售云服务服务一样,WeWork 和梦想加也需要先租赁地产,然后才能销售办公空间的使用权。
换言之,只要处于扩张阶段,就必须承担将固定成本(房产长期租约)转变为客户可变成本(办公服务租赁)的大量前期投资。 这意味着,竞争将最终比拼两点:其一,资金实力;其二,运营效率。 在愿景基金一贯“以资本快速烧出垄断玩家”的投资逻辑下,WeWork 已经在国外市场已经成为第一梯队。而国内市场,经历了孵化器/众创空间的试错,资本亦纷纷选择用脚投票。截止目前,先后完成 7 次融资,以共计融资约 20 亿元人民币的梦想加也已稳居国内第一阵营。
与 O2O、网约车、共享单车一样,联合办公也将走入下半场,资源向阶段性证明其商业模型可行的头部玩家聚集。相应地,头部玩家也将逐步进入交卷倒计时。
WeWork 的逻辑是以扩张换未来,其核心的 Flywheel Effect(飞轮效应)强调不断以低价长约,和依赖于规模效应的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会员进一步带来流量和资金。通过需求和供应产生的正向反馈,不断推动下一轮扩张循环。 而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这一逻辑却不一定行得通。
一方面,创业潮不再与资本收紧的双重压力下,联合办公头上早已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粗放扩张之路被堵死; 而另一边,以社区文化作为差异化卖点,自诩为“世界上第一个实体社交网络”的 WeWork 也面临着水土不服,在知乎“在Wework空间里工作的体验是如何?”的问题下,大量回答都提到了过于嘈杂的问题:
将 WeWork 模式“本土化”的梦想加,或许代表了国内联合办公未来的方向。
相较于 WeWork 通过狭窄的楼梯和走廊强迫人们与每一个迎面走来的人进行互动,培养其社区感,梦想加更加注重“埋头工作”的效率层面的体面。
比如今年 6 月,其位于成都的办公空间就获得了 WELL 银级认证。简单说一下这个认证:其通过考察空气、水、营养、光线、健身、舒适性和精神七个因素评价建筑属性。
截止目前,中国大陆仅有 18 个商办项目获得了 WELL 认证,其中包括戴姆勒、仲量联行等国际企业的区域总部及办公室,梦想加则是亚洲第一家通过认证的联合办公品牌。 对此梦想加创始人王晓鲁曾表示,梦想加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产品会有不少差异,以应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客户需求。
中国市场向来竞争激烈,区域市场需求更是千差万别:“梦想加立足中国本土市场,会更了解中国用户、中国企业的需求。“
对于“办公体验”本身的专注,直接体现在了空间平均成熟速度上。
所谓成熟,即为收回成本进入贡献利润阶段。WeWork 目标是 24 个月时入住率达到 80%。截至 2019 年 6 月 1 日,WeWork 进入成熟期的网点只占 30%。 相较而言,梦想加从 2017 年 9 月开始陆续开业的十多个空间全部开业一个月即实现 100% 满租。据了解,目前梦想加空间的成熟期普遍为8-14个月,成熟运营空间基本达到95%入驻率并实现单店盈利。
换言之,要在中国联合办公市场跑下去,是否具备造血能力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命题。放之四海而言,WeWork 如果要继续把故事讲下去,或许是时候兜售一些“实体社交网络”以外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