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01日 22:20
评论数(0)文/馨迪
编辑/周雄飞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
这句曾被视为投资界的“圣经”,用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再合适不过。
正是在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光环”之下,下游的充电桩充电设备商星星充电传来上市在即的消息。
近日,据智通财经报道,星星充电正考虑在香港进行首次IPO,其集资金额约为5亿美元(约39亿港元)。
作为如今充电桩领域头部之一的运营商,星星充电历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也完整地感受到了近两年整个产业的充分内卷与竞争。
发展战略上,星星充电通过集合B端主机厂和商家的资源,广泛开展合作模式,以扎实的建桩数据和场站运营,立足于行业内。而其背后公司强有力的支持,也让其在烧钱补贴的竞争中得以喘息和发展。
图源星星充电官微
但产业的发展绝非是一蹴而就。充电桩产业固有的投资大、回本周期长、利用率低的问题愈演愈烈。
近年来,电价上涨、利润摊薄、私桩数量增多,让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参与者们都面临盈利难题,设备制造商原本安身立命的充电收入逐年缩减。同为充电服务商的特锐德(特来电母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每充一度电毛利润0.26元,2023年一季度则降至0.08元。
压力正在肉眼可见地增大。
为了应对这样的行业风险,去年11月,星星充电发布最新核心战略,宣布要打造数字基础设施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但在连线出行看来,从充电服务转型全面数字化能源服务的背后,星星充电显然承载了更大的运营与资本压力,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备战”。
星星充电可能寻求在上市时获得约50亿美元(约359.02亿元)的估值。如若顺利达成,在经历了资本市场的补给与盘活之后,2024年,星星充电或许能抢到更多的蛋糕。
据智通财经称,星星充电的本次上市计划在香港公开招股,集资约5亿美元,公司已聘请中金、摩根大通、招银国际及国泰君安等投行参与香港IPO工作。上市事宜最快可能在今年进行。
对于此次公开招股的细节,星星充电并未透露过多的细节。由此,连线出行向星星充电进行了求证,后者表示,目前没有最新消息。
但实际上,星星充电早就对上市计划“跃跃欲试”。
早在2020年,就有媒体报道星星充电母公司万帮数字计划在国内上市,并接受国泰君安的上市辅导。
相比于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材料、设备商或主机厂追逐上市的热潮,充电桩设备运营商寻求上市的并不多见。
毕竟在此之前,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成功上市的充电设备提供商,仅有特来电一家,但其并非分拆上市,而是包含于母公司特锐德的业务之中。
紧随其后的,便是此次被曝出冲刺上市的星星充电。
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无不带动着整个补能体系的发展与建设。2014年成立的星星充电,便是最早一批开始跑马圈地的运营商。
“(星星充电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充电网企业就是新兴产业,在这样的一个大浪潮下,有很多的坑,我们自己也踩过很多的坑,交过大量的学费,要想盈利是很难的。”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的话,透露着对于充电运营服务未来的看好。
据接近充电产业的分析人士表示,星星充电等业内最早一批充电桩设备商都是行业内重资产的代表,重资产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投入,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充电桩,确实是未来整个充电运营服务进化转型的基本盘。
这对于一家谋划上市的公司而言,更是支撑业务、提升估值的关键。
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星星充电先后完成了四轮融资,曾计划于2020年在A股进行IPO未能实现后,于2021年由高瓴领投的B轮融资中筹集近15亿元人民币,将其估值推至155亿元人民币。
但目前,星星充电已经多年未公布其公司营收情况,其真实营收及盈利情况,并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撑。但根据同为充电桩设备商上市公司——特锐德的财务信息显示,旗下特来电业务连年亏损已成常态,直到2022年,业务才实现净利润2600万元,扭亏为盈。
特来电充电场站,图源特来电官微
可以想见,即便是星星充电宣称自身已经实现持续盈利,但以特来电并不高的收益率计算,要想实现更好发展,抢占行业空间,星星充电并不安全。
据金融界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星充电此次公开募股有望为星星充电提供更大的资本支持,以推动其研发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及提升市场份额。在业内看来,此次星星充电寻求上市,寻求更多的资金是毋庸置疑的重点。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伴生行业,充电桩行业的发展,一贯都是“刀刀见血”,每个玩家都充满野心。
后来者星星充电,能够存活下来并且成为行业头部,并不是易事。
作为资产型充电运营商的代表,星星充电的主要业务模式是生产+运营一体化,对于包括星星充电在内的几乎所有充电设备运营商来说,B端客户的打通才是关键。通过合作模式,通过与包括主机厂在内的B端客户合作,逐步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按照公开资料显示,星星充电脱胎于万帮汽车,是万帮汽车面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落子。母公司万帮汽车的主营业务为汽车销售,江苏本地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万帮金之星就是万帮的重要资产;创始人邵丹薇此前更是成长于汽车销售业务之中,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和主机厂资源。
这也意味着,借助母公司在汽车行业的先前布局,星星充电可以相比于其他行业玩家在拓展市场方面,更加容易些,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星星充电成立之初,由创始人邵丹薇牵头,星星充电在常州发起类似于合伙的商业方案,与酒店、景区、商超等场地提供方合作,星星充电负责充电桩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所得收益三七分成,场地方获得三成。据了解,仅3个月时间,星星充电建设了1000余个充电桩。
2016年,星星充电又推出“私桩共享”模式,支持私人充电桩与“星星充电”平台绑定,平台与个人进行交易分成。通过一步步开放加盟,更多的个人、企业开始投入新建充电站、接入星星充电进行代理售卖,扩大星星充电的“朋友圈”。
但这仅仅是起步。
星星充电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场站,图源星星充电官微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让消费者对于充电补能的需求也增长起来。正如网约车所经历的烧钱补贴时期一样,星星充电为了争夺市场,也经历过烧钱扩张的发展阶段。
从2020年开始,诸如快电等聚合类充电运营商开始打出了“一元充满车”等宣传口号开始打响,优惠与折扣都力度不小。
作为设备运营商,星星充电更是早就感受到了充电市场对于价格的敏感性。
为此,星星充电适时打出充电免停车费、服务费低至0元等促销活动,以此应对市场的价格战。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件享受优惠的好事情,但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在扩展客源的同时,更是对自身产品、运营与资金能力的全盘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出局。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连线出行表示,“以星星充电为代表的设备商的优势,就在于拥有硬件资产和稳定的运营服务。作为设备拥有者,星星充电的产品品质更可控,更让消费者放心。从长期使用来看,消费者仍会优先考虑自己有设备的充电桩企。”
这无疑是对时间与金钱的考验。经历了市场充分竞争的星星充电运营量地位开始逐渐稳固。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最新数据显示,至去年12月末,星星充电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45万台,行业排名仅次于特来电,位居第二位。
今年1月18日,邵丹薇在一次活动现场透露称,星星充电平台充电网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服务用户超1400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研发、制造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运营头部企业。
但是,过去近乎野蛮的扩张发展模式,带来了规模优势,但并不足以成为“护城河”。
一位熟悉充电桩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连线出行透露,先发优势让星星充电、特来电等企业吃到了第一波时代红利,但却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充电桩利用率,就是摆在所有充电桩企面前最直接的问题。
日前,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2023年全国新增公共充电桩93万个,新增私人充电桩245.7万个,略高于“1公桩=3私桩”的行业测算标准。在他看来,充电桩适度超前发展的结果就是利用率不足,充电设施运营必然总体亏损。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城市公共充电桩的实际使用更加集中,缺乏运营的情况下,空置情况明显;高速公路的充电桩使用则更为集中到节假日期间,全年大部分时间的使用率都不可观。
星星充电与奔驰合作建设超充站,图源星星充电官微
更重要的是,充电桩产业也并非是强壁垒型的产业。充电桩不像电池等零部件,本身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各家设备商技术路线并无太大差别。
显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卷度更胜以往的今天,充电桩企也需要以更丰富的产品与运营,来讲出新故事。
在连线出行看来,长远来看,运营方式与运营手段,才是区分星星充电与其他品牌、实现突破发展的命门。
星星充电或许也看到了这一行业趋势。
2020年,星星充电首创提出“移动能源网”概念。基于此,其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运营商打通形成全国一张网,并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将自身技术与“硬件+软件+服务”系列资源整体支持同行小微企业的发展。
万帮数字能源高级副总裁张育铭认为,现在及未来的电网结构区别于集中式发电的特征在于,分布式发电、双向能量流、供需平衡以及生产性消费者。在他看来,充电设施的发展目标变得多元化。
因此,星星充电近期发布的最新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形成以充电网为主的星星充电品牌,以能源微电网为主的星星能源品牌,两者聚合为万帮虚拟电厂,提供更具符合价值的能源服务。
有了产品的支撑,星星充电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营销、渠道等角度,为投资场站建设的商家提供营销策略和支持,保障场站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开展更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推广,以可靠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体验,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在产品与服务多元化的基础上,星星充电也在进行客户建设的多元化。
10年间,其已经与近200家伙伴进行了数据合作。其中,面向汽车领域其服务全球59家车企,是大众汽车、保时捷、梅赛德斯奔驰、雷克萨斯等企业的战略供应商;针对地产和物业充电服务领域,与以万科地产为代表的74家国内地产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星星充电也是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企业的合作对象。
整个转型与调整的过程中,服务与运营明显被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整个充电桩市场下半场竞争中的核心要素。
但与此同时,就在星星充电的转型过程中,整个产业链上的变化也从未停止脚步。
主机厂们不再是单一的合作方,而是站在了星星充电等设备商的对立面: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构建自身的补能体系、自营充换电站,也成为了众多车企近几年的关键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蔚小理、特斯拉等头部车企都开始逐步搭建充换电体系,800V高压、超充站几乎成了车企们的标配。
蔚来超充站,图源蔚来官微
目前,致力于补能体系建设的蔚来在去年底实现累计布局2216座换电站,投入21049根充电桩;小鹏汽车的超充站建设持续加速,截至2023年11月,正式完成全国100座城市超快充站点覆盖。
特斯拉则一直致力于自身的充电服务体系建设,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快速充电网络。2023年11月,特斯拉官方宣布其超级充电站在大陆省会及直辖市实现100%覆盖,落成超过11000根充电桩。
充电桩赛道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充电桩专题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显示,按终端销售口径统计,2022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为372亿元,2023年约为431亿元。机构分析师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517亿元。
图源星星充电官微
对比目前的状况,充电桩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某一家公司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之前,整个产业链的机遇与风险并存,下半场战斗才在刚刚打响。
在产业链上游同行的挤压、下游主机厂的合围下,星星充电必须开始进行更多的调整和探索。IPO消息的传出,便是寻求资本支持的信号。
在连线出行看来,对于星星充电们来说,强大的资金能力、足够的规模效应、优秀的用户运营,才能让它们跑得更快,从而在充电桩行业的下半场战局,拥有更多优势。
(本文头图来源于星星充电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