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评论数(0)时间已经到了“强用户时代”,大量的产品从“厂家闭门出品”,到用户督促“诞生”,例如有小米的发烧友模式,发散一点有“景甜听劝改眉毛,造就司藤爆火”。
甚至还有一个品牌是“顾客差评纸箱难开,小伙闷声改良纸箱,结果在2018年电子商务购物节中,拉链纸箱在三个小时内的销售额高达1亿元,一年内销售额6个亿!”
时至今日,“用户评论”对品牌营销至关重要了。但消费者和品牌还依旧面临了问题——“你的产品,用户不需要”“你的功能不好用”“这个按键很多余”等信息不对称、缺乏信任的“企业老大难”问题。
因此,产品人或创业者,第一步是“深入识别真需求”。
产品如果不是消费者真心想要的,是浪费企业资源。特别针对首次创业者,如果没有市场“敏感探知力”,再加上没经验,因无视市场“真需求”而失败的,不胜枚举。
第二步,远离和规避“伪需求”。
有一些经验的产品经理往往会采取“头脑风暴”“系统分析”“拍脑袋”和“调研”,总是在想用户可能需要这个,用户可能需要那个。
也就是,我们想的并不一定就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仅仅只是想的可能性,真正做出来之后却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比如共享经济热时出现的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等,都是伪需求,市场没反响是正常的。
还例如“用户没看到产品前的回答,也许一开始就错误”。有时认真采访用户,做大量调研,但用户经常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你问用户喜欢什么颜色,十个人中有三个告诉你,他喜欢绿色,但如果你生产一堆绿帽子,一定就没有然后了,全面掌握需求很重要。
企业需要识别“伪需求”,找到“海量真需求”。
为了找到真正用户心声,企业也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行为、评价。
行为方面,看传统的“行为事件分析”与“点击分析模型”,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前者注重研究某一行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则通过图示展示页面元素被点击的情况,为企业判断用户喜好提供依据。
但“最时髦”的“社交媒体评论”现在已经“进化”成商家产品研发必争之地。其中,提问的艺术、分享用户的声音、深度互动以及回应每一个声音,是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积极客户评论的四大策略。
例如,企业可以“潜伏”在社交媒体,通过提问,鼓励消费者分享他们的“用户体验”,同时通过各种方法,激发消费者“吐槽”,最后获得“真实想法”。还可以分享用户的声音、展示真实用户的“种草”与“拔草”,可以引发消费者的关注。
社交媒体营销则可以与用户保持深度互动,鼓励用户分享“个性化”体验。
“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大数据蕴含了丰富的商业信息,消费者“真实”的行为、评价、反馈等都在其中留下了痕迹。一旦企业解决痛点,提供正确的“情绪价值”,随后用户就会拿“钱包”投票。
其次就是要快,时间是最大的隐形成本,是机会,所以要快速地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验证正确,那么需要快速迭代占据市场。
总而言之,卖不好货,是因为品牌听不懂用户“评论”!反之,产品经理解决“差评评论”,那么,对的产品消费者大量“钱包”追着买单!
“解决”三步走,有个黄金圈模型,即what(用户反馈)、how(用户行为)、why(真正的需求)。
第一步,what层面,解决消费者痛点,发现生意机会。做零售产品创新可以去电商看同类产品的买家评价,而差评就是等待商家解决的痛点。
比如做线下精品咖啡的品牌可以通过分析消费后的评论来迭代产品,优化服务。
通过对咖啡进行社媒内容分析,负面反馈最多的是口味不浓郁、服务效率低、环境不整洁,那精品咖啡店就可以针对负面声音,开发浓郁型产品,优化服务效率、整改门店环境。
第二步,理清how,即甄别用户行为。用户问卷可以说谎,但“吐槽”“评论”与“行为”不会。
比如通过用研工具对某火锅连锁店进行数据分析就能发现,菜品、健康、口味口感是消费者评论最多的维度,而菜品、份量中的负面反馈较多。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品牌口碑,就要从负面声音中优化产品、服务。
实时抓取海量真实评论,不需要人工手动分类。还能几分钟就自动生成分析,而人工最少需要3天时间。基于真实海量用户数据,再也不会存在,消费者要“李子”,企业供应一堆“好苹果”了。
第三步,反思why(真正的需求),开发产品即可举一反三。
再以连锁咖啡店为例,人们在选择咖啡馆时,在意的到底是产品还是环境?
通过对“咖啡”进行社媒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消费者反馈中有关服务态度、装修设计的评论较多,这意味着不少消费者在买咖啡时愿意为环境、服务体验支付额外溢价。
比如人们在星巴克臻选店打包咖啡会觉得亏,因为毕竟比普通店多花了钱,而这个钱买的正是环境与服务。
瑞幸如此迅猛,也没阻碍星巴克继续攻城略地,因为第三空间的概念不止咖啡而已,更多是时间和情绪价值。
制胜快消费时代,一是要海量快速,二是精准匹配需求。只有比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甚至是你端上产品,消费者首先惊讶一下,然后说“这就是我现在此刻需要的,你怎么知道?”
总而言之,消费者拔草原因、种草理由、倾听消费者、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卖给大多数人,而是让我们的顾客爱上我们的产品。”
即是,现在用户更希望情感参与,而非简单被动地被触达,而这个底部托升的外力,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感”,所谓“价值感”,就是“参与价值”,也就是“我的意见被尊重”。
扫描二维码快速链接久谦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