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新消费

浪潮新消费

公告

记录新消费商业史,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文集

(2) 创业(247)

统计

今日访问:330

总访问量:5628831

高质量品牌闭门会实录:穿越迷雾,消费细分背后的三种成长路径

2023年11月13日

评论数(0)

1956年当温德尔·史密斯首次提出“市场细分化”概念时,他或许预想不到60余载后的今天,“细分理念”竟能催生出如此多的新消费品牌。


过去几年,消费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凸显,一批新消费品牌抓住细分消费需求,在对应的垂类市场深耕,再通过社交媒体红利打造爆品,迅速完成了从0到1、从1到N的崛起之路。


然而,当显性的流量红利不再,也有大量新消费品牌成为“裸泳者”。


根据天猫数据,新品牌1年存活率却不到30%,这意味着平均每三个品牌就有一个撑不过一年。就拿以“5年一洗牌”的新中式烘焙行业为例,从破圈网红IP到亏损闭店,不少专注于某一品类的玩家已黯然离场。


细分,对品牌带来的深度考验是什么?如何将某个细分市场的规模真正放大?未来还会出现怎样的细分趋势?


围绕消费细分这一重要议题,在浪潮新消费10月21日举办的《高质量成长品牌闭门会》上,来自食品、美妆、服饰、宠物等品类的三十余位品牌高层与投资人展开了专业探讨,不同嘉宾之间的思想、观点碰撞,不断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新浪潮?高质量成长品牌闭门会》参会嘉宾

一些嘉宾提出颠覆式细分,如湿厕纸不是要成为卫生纸的分支,而是希望吞下整个市场,再如智能情侣手链期待能成为“Diamond is forever”式的传奇故事。


也有嘉宾希望通过对趋势、用户消费习惯的判断,去创造一个新的品类,这样既能取代原有产品的一些市场份额,又不会和成熟品牌正面对上。


此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实践和认知输出,浪潮新消费精选了其中部分具备启发性的内容,与嘉宾确认和脱敏后与更多创始人分享,希望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所助益。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今天我们探讨的第一个议题是《新形势下的消费细分趋势思考和研判》。在场很多品牌都在朝着消费细分的方向前进,比如德佑湿厕纸就是通过消费细分取得胜利的典型案例。


大家都明白消费细分背后的逻辑,就是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级和细微,催使企业不断去研究更细致的内容和产品。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为了细分而细分,为了创新而创新,很多没必要的需求都被卷出来了。那么消费细分对新消费企业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企业最大的考验出现在哪里?


有人认为考验出现在市场洞察,你的市场洞察要更细微了,还要频繁地去做;有人会认为考验在对产品的敏捷反应;还有人会觉得考验存在于整个服务的精细度等等。


这可能是更偏向于辩论式的一个问题,大家认为,消费细分带来了哪些压力,你们又做了怎样的尝试,得到了什么样的市场反馈?


德佑CMO鲁兴佳:其实我的观点不太一样,我认为湿厕纸并不是一个消费的细分领域,而是物质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品类。


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消费者将面临消费升级的需求,这是随着认知的变化而发生的。


比如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洗衣粉,之后转向使用洗衣液,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穿衣服越来越讲究,而洗衣液能做到护色不褪色。


回到卫生间这个场景,同样发生了类似的需求变化。从一开始的草纸,到后来的卫生纸,那么下一个阶段产品形态又会如何演变?


很多人会问我们,做的是干纸的更进一步,还是干纸的替代?


如果是前者,我们的产品无疑是一个细分品类,但如果把湿厕纸看作干纸的替代,就是处于一条大赛道中,设想更宽广的需求和市场。所以我们没有把自己放到细分需求的赛道去看。


不管是不是处于细分赛道,在不同阶段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都是不一样的。


德佑不是一家初创型企业,我们2010年创立德佑品牌,在2021年湿厕纸全面上市各电商平台前,就已经是天猫隔尿垫和湿巾等类目的第一。


我们反思在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达成内部共识——有没有勇气撕掉母婴产品的标签,走向纸品这条更大的赛道。


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始人杨总非常坚决,带领管理团队统一了目标。德佑是个有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团队,当内部达成共识后再坚决地投入,上下一心,这个坑就可以踏过去。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鲁总的发言特别精彩。她一开始就定义了细分,尤其是颠覆式的细分。


湿厕纸不是要成为卫生纸的分支,而是希望吞下整个市场,将来大家不用干厕纸了,那就是湿厕纸的天下。这是一种颠覆式的细分方法。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另一种细分可能是在某个类目中,我去占其中一环、一款单品或者一种现象,我们想听听其他企业在这方面的观点,就你们做的不是颠覆式的细分,但是也觉得很有意思的?


鸟语花香宠物联合创始人Sunny:我们是做宠物科技的。目前国内宠物仅有大约两亿只,相对于中国的人口规模来说渗透率非常低,而养宠群体中喜欢借助科技手段满足需求的客群就更小了。


因此在这样的定义下,鸟语花香似乎处于一条细分赛道。


而我们认为,蓝海做细分,红海做品类:


因为进入蓝海市场时,最快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的方法,就是在一个细分的点位上抢占用户心智并快速取得一定规模。


在红海市场做细分是很容易被替代的——你能做的,其他人都能做;你能想到的新品,其他成熟品牌或者更大的平台型公司都能想到,它们的供应链也肯定不弱于你。


所以在创意、产品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时,你只能去做品类创新。通过对市场趋势、对用户消费习惯的判断,对消费者生活环境与认知的洞察,去创造一个新的品类。


这样既能迭代原有品类、获取市场份额,又不会和成熟品牌正面对上。


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扪心自问:我们能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品牌吗?


智能宠物用品只是一个起点,当我们基于消费者需求去迭代,以智能为平台,提供产品、品类以及服务,打通现代养宠家庭全场景,是不是就具有了可想象性呢?


所以在这个维度上,将时间轴拉长到10年、20年,宠物科技就不是那么细分的方向。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谢谢Sunny。她提出了一个战略思考的角度。


上来切细分的,有自己的战略打法,我们在蓝海市场就是要做细分。


但对于这样的思考来说,需要考虑的下一步的难题,就是我们攥着智能产品的份额,真的可以很快的迁移到其他品类吗?


逻辑上想如果用户使用我的智能产品,是不是可以继续用我的其他产品?这个迁移可能是企业的下一个挑战。


刚才两位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大家还有没有在细分市场上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的?


衬衫老罗品牌中心负责人罗琪:“衬衫老罗”这个名称非常通俗易懂,我们一开始想做一个人设的IP,于是把创始人老罗和品类名放一起了。


去年转型做品牌时,我们也曾讨论过要不要换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但最终答案是否定的。


要让消费者记住你,需要你是这个品类的第一联想,这决定了品牌的长期复购率。可以看到这两年成长非常迅速的都是一些推出了极致单品的品牌,比如Ulike、追觅、林清轩。


我们要让消费者在看到“衬衫老罗”这个名字的一瞬间,就知道这是一个做衬衫的男装品牌。


我很赞同刚刚鸟语花香Sunny总说的,蓝海里做细分。


就衬衫这个品类来说,它是一个舶来品,在进入中国的几十年间仅有面料、款式、化学助剂上的简单改变。既然我们想做到这个类目的头部,就需要一些极致的创新。


男士对衬衫的首要需求就是显帅显气质。但在过往几十年中,中国男性的身材痛点,比如说啤酒肚、长期不良工作习惯导致的胸肌萎缩和脖子前倾,是没有服装品牌去解决的。很多来自西方的传统衬衫版型都无法匹配中国人的身材。


所以只要能解决这些被忽视的痛点,自然会有消费者加入我们的用户阵营。


针对这些,衬衫老罗做了很多优化。比如我们是第一家在衬衫版型结构上直接做改变的,传统的衬衫门襟是直线,但老罗的衬衫我们给他命名为月牙门襟,这个设计为腹部空间提供余量,能更好地修饰肚子。


除此之外,我们也是第一家采用类似lululemon运动装裁片方法的品牌,为的是让用户在做各种形体动作时衬衫都不会跑出来,能适应更多的场景变化。


作为一家从供应链起家的年轻品牌,我们有决心去做这样的改变,也愿意负担改革带来的成本压力。因为衬衫老罗想做衬衫品类的专家,让消费者买到最好、最合适的产品。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 刚才两位都支持了品类细分这个方向,那除了品类细分,还有调性细分、风格细分其他方向。有没有其他朋友说我不喜欢细分,或者我们做的是其他领域的细分?


Newme创始人顾俊:我想站在DTC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下海外新消费品牌的细分升级趋势。


如果谈品类升级,我认为背后沿袭的还是供应链升级的逻辑。但如今市场上存在新的模式,尤其是一些新跑出来的亚马逊品牌,我之前就拜访了一家专门做户外宠物用品的公司。


举个例子,很多美国人带宠物露营时不喜欢把它们栓在那或关在笼子里,这时就需要能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区域的道具,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消费场景。


今天的海外市场还有很多以场景为导向,或者通过场景升级创造的品类机会。比如lululemon正在扩展的品类是日常化服饰而非运动服饰,设计方向是既能打高尔夫又适合正式场合的衣服。


国内也有很多消费品牌也在走场景导向的消费升级路线。比如蕉下,它提出了轻量化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运动品牌提出轻量化运动,轻量化运动又指向了什么样的场景延伸?


其实这条路径不一定是破圈,可以通过对新场景的发现,来规避与巨头直接竞争的痛苦。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生活场景的延伸,而不是依据运动、商务等品类划分,因为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壁垒。


品牌不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角度去看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看目标人群有哪些消费场景,场景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场景里还有哪些需求尚未被满足。


对我来说开创新品类是很难的,世界上所有的品类都被开发完了,但新场景的开创还是有可能的。


毕竟我们能发现,安福路、武康大楼一直会有新场景,随之诞生的消费新趋势也会越来越多。


totwoo智能首饰创始人王洁明:回过头看totwoo这几年的实践,我对消费细分的一个最大感触是:到底多细叫细?在垂直路径上单点突破,打通后之后你的市场能有多大,值不值得你做这么细的事情?这需要谨慎判断。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美好,但干下去会发现过于理想化,这时再更换细分赛道,之前的时间成本可能就白费了。所以在早期,对消费者的调研与洞察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是调研完,想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后,才动手的。


我们做智能首饰的定位是“爱与连接”。当时我们做这件事,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直到巴菲特投资了这个领域,大家才觉得这貌似是个很大的市场。


智能首饰所定位的市场究竟是“细”还是“宽”,最终还是要看产品落地。我们的单点突破是一款情侣感应手链,无论天涯海角,只要你触碰首饰,对方的首饰就会闪光震动,思念就具象化了。


听到我们这款产品,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是年轻情侣热恋时才会做的事,好像市场挺细分的。(P.S. 不过真占据了年轻情侣也是很大的细分市场了)


但在我们的海外用户群体里,25岁以上的人占70%,结婚的比没结婚的还多。而且除了爱情以外,还有为友情、亲情购买的。


所以细分这件事,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宽度。智能首饰听着像个细分市场,但“表达爱”的市场,却是个巨无霸市场。


如果若干年后, “唯一连接”的感应手链变成所有情侣共同的需求,岂不就类似于当年Diamond is forever(钻石即永恒)时代的故事了吗?


这个故事成不成立,其实跟德佑湿厕纸替代传统卫生纸的逻辑是一样的。


可能是全替代,也可能是部分替代,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只有你真正做出新品类,进入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才会明白。


丝所品牌创始人彭阳:在看到大势所趋的消费细分时,我会思考我们看到了什么机会。


从宏观层面来看,消费细分给了做品牌的人一个机会。


什么是品牌?首先它在功能性上满足了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在体验时获得幸福感,其次能让消费者在价值观上有共鸣。


回到丝所本身,一说我们是做丝绸的,大家第一反应这就是一个细分品类。但我们是在本身就处于消费细分赛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去获得机会。


我们的创新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定位上的创新,我们要从人群细分的角度,去读懂丝绸产品的消费者;二是场景创新,我们要去思考哪些场景里会用丝绸,进而在产品规划上做创新。


我们在国内外做了各大消费市场、人群的一个调研,有三点非常有趣的关于丝绸的洞察。


第一,丝绸虽然很天然很舒服,但太难打理了,非常容易皱,也不能机洗。


针对这个痛点,我们进行了面料革新,比如通过创新织造工艺,实现了80%以上的桑蚕丝产品可机洗,还通过与一些天然面料的交织混纺,把桑蚕丝用到了出行防晒这种大家很难想到的场景。


第二,有消费者觉得过往的丝绸产品设计过于传统,所以我们对品牌定位进行创新——源于传统文化而创新于传统文化。


我们有个IP叫“江南织造府”,它是古代朝廷建在江南的一个采办机构。


对它的前世今生做了非常通透的研究后,丝所在一些沉淀下来的特别精湛的织造工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让这些工艺得以运用到各种场景中,带给年轻人更多设计上的冲击。


第三,也是吸引我进入丝制品行业的原因。我们发现喜欢桑蚕丝的人也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现在热议的 ESG。


我们的供应链本身非常绿色环保,相对化纤而言用到更少的电、水和碳排放。也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点,丝所推出了桑蚕丝的零碳、为女性赋能和植物染的产品。


总结来说,我们要去拥抱大势所趋的经济形势。从中看到做品牌的机会,看到在品类细分的基础上还可以怎样做用户群体和场景细分。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谢谢大家,我觉得第一个议题的讨论特别好,大家基本上形成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细分有很多维度,不同阶段的公司面临的考验也不尽相同。这些维度不仅包括从供应链出发的产品维度,也包括场景、调性、主张等细分维度。


第二点,细分上多细叫细。这个细要有想象力,我们可能像当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一样,带动一个几十年后依然流行的消费趋势。但这个想象力背后考验的是整个团队的决心和耐心。


第三,消费细分是一个品牌人的机会。这个趋势下可以向内求去做人群、场景的研究,只要你不怕卖,就有机会做出一个细分品类的品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浪潮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