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点商业

极点商业

公告

独到观点独立态度,从C到B,记录互联网大公司和新经济商业故事

文集

零售(46)

统计

今日访问:704

总访问量:2435459

加速全球化的SHEIN,还会是中国供应链的福报吗?

2023年11月17日

评论数(0)

SHEIN与我们渐行渐远,看上去并不可惜——毕竟,是中国供应链成就了SHEIN,而不是SHEIN成就了中国跨境电商行业。

来源/极点商业

作者/杨 铭

编辑/Cindy

当一家估值千亿美金,上市近在眼前,已传路演却无法在国内查询备案,且公司总部、创始人均传已迁至新加坡的独角兽,还算是中国企业吗?还会是中国供应链的福报吗?

“对SHEIN来说,这些质疑,注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被外界反复追问。”一位投行人士评价说。

日前,跨境电商平台希音(SHEIN)赴美IPO消息甚嚣尘上。尽管SHINE官方人士一如既往否认,但从多方消息看,此次SHEIN冲刺上市近在眼前,其寻求估值或达900亿美金,有投资人收到了路演邀请,且已经秘密完成交表。

根据上述投行人士预计,从路演到上市敲钟,按惯例只需三四周。不过,证监会官网备案中至今还未看到SHEIN名字,既未查到境外发行上市备案公示,也未查到其他审查信息。这意味着,SHEIN并未走常见的VIE境外上市标准途径。

“据我了解,不少同行对SHEIN颇有微词,认为SHEIN不仅不愿分享红利,对其他中概股也没有多少积极参考意义。”在上述投行人士看来,作为一家占尽中国供应链优势红利成长起来的独角兽——过去几年无论是疯狂并购、供应链转移、总部和创始人修改“国籍”等消息,都多次引发关于SHEIN是否正在加速“去中国化”议论。

01

并购背后真实意图

在观察人士看来,目前SHEIN加速“去中国化标签”重要一步,是以“全球化”身份,在全球大肆投资和并购。

“此前也在SHINE上购物,SHINE还在伦敦开了三家快闪店,装修是典型欧美Fast Fashion风。”在英国伦敦留学的Cathy说,因为最近收购了英国快时尚品牌Missguided,SHINE在英国非常火爆,但在宣传和当地媒体报道中,只提及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化时尚跨境品牌。

“对当地英国消费者来说,几乎没人知道,这是一家出生自中国的企业。”Cathy说。


今年10月底,在收购英国最大线上时尚零售商之一Missguided及其所有知识产权后,SHINE完成“全球化”布局重要一步。根据两家公司合作协议,未来Missguided 产品将由SHEIN 柔性供应链生产制造,并在SHEIN平台上销售。

此时,距SHEIN收购美国服装品牌运营商SPARC Group三分之一股权,不到两个月。SPARC Group拥有Forever 21等多个时装品牌,Forever 21和其线下门店,被视为SHEIN这笔交易的主要目标。

最新消息显示,由于业绩持续低迷,ASOS正在探索出售Topshop的可能,英国《泰晤士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SHEIN在第一时间就收购Topshop向ASOS提出报价——三年前,在Topshop首次出售时,SHEIN在与ASOS竞争中失败。业内人士分析称,在两年前失之交臂后,Shein这次不会再轻易错过Topshop。

需要警惕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SHEIN在全球市场上豪放“买买买”背后,不仅仅是为了做大估值,更重要的是意图,是缓解投资者对SHEIN估值下降、官司缠身等问题的担忧。

从估值来看,今年5月份SHEIN下降到660亿美元,较一年前1000亿美元大幅缩水,大降主要原因是增长乏力。

原通拓科技合伙人、自媒体人博一大叔就在一篇文章中表示,他了解到的信息是,2022年就有老股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成交。这说明,SHEIN千亿估值,在部分老股东看来,存在巨大泡沫。


对SHEIN而言,SHEIN需要向市场和投资者解释,自己能否避免某些快时尚品牌昙花一现命运——“买买买”加大布局,似乎是个不错选择。

更大风险是,过去几年,因被指控侵犯商标版权,SHEIN和其母公司遭遇上百起版权诉讼,其中在美国就至少有50起。H&M、耐克、Levi Strauss、潮牌Stussy、Oakley太阳镜、Dolls Kill等都曾指控SHEIN盗用其产品设计思路。

在北美,对一款APP真正杀招是通过诉讼让其下架,官司缠身的SHEIN也有这方面隐忧。今年3月下旬,有市场消息称,SHEIN利用关税漏洞,逃避了数十亿美元的美国关税,或正面临被Shut Down SHEIN联盟呼吁关闭的风险。

尽管这一消息被SHEIN否认,但与原有势力之间的对抗碰撞,以及埋下的地雷,都是相关生死——今年5月,一些美国议员就曾呼吁停止SHEIN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打不过就加入”。如果反对自己的原势力,都能紧密抱团在一起,甚至变为自己一部分,那么这些地雷是否就不存在了?

这的确是SHEIN收购Sparc Group股份时,作为协议中的一项,SHEIN同时将自己少数股份,让Sparc持有的重要原因——SPARC集团成立于2017年,是由美国品牌管理公司ABG和美国地产公司Simon Property Group所组成的合资企业,后者是美国最大购物中心所有者。

从投资市场来看,并购更多欧美企业,就更能彰显SHEIN的“全球化”标签,这种与美国资本的利益深度绑定,不但有助于自己全球化业务布局,更有助于SHEIN在美国降低诉讼、限制甚至制裁等风险。

2021年年初,SHEIN联合红杉资本领投美国户外家居品牌Outer。众所周知,红杉资本是世界最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曾投资苹果、思科、甲骨文、微芯科技等知名科技公司,帮助美国硅谷地区崛起、并巩固了世界技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红杉资本也是SHEIN的重要投资者。

过去几年,由于疫情危机、地缘风险升级、监管部门对海外投资加强监管和指导、目的地市场对外商直接投资审批日趋收紧等因素叠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明显减速,很多都三思而行,寻求新机会时越发谨慎。

那么,SHEIN为何遭遇“逆势而行”?为何顺利并购,没有遭遇其他中国企业近年来遭遇的类似的监管、制裁麻烦?

02

SHEIN还是一家中国公司吗?

其实答案,就藏在Cathy说的那句话中:在几乎所有欧美消费者眼里,SHEIN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化时尚跨境品牌。所以,它的并购路径,也难以被中国其他出海企业所复制。

事实上,在SHEIN少见的对外公开采访中,也是称自己是“亚洲企业”,而非来自中国的企业。它继承的,也是“亚洲文化”。

去年11月,英国知名时尚媒体Drapers对SHEIN进行了独家专访。接受采访的SHEIN代表,是其新加坡总经理、全球政府事务负责人Leonard Lin。去年2月加盟SHEIN前,Leonard Lin曾在新加坡国防部、淡马锡工作了15年。

这是“神秘、低调”的SHEIN, 高管层首次主动地接受了媒体采访。在访谈中,Leonard Lin将SHEIN的神秘低调、不喜欢对外交流,描述为一种“亚洲文化”:“在亚洲,很多企业选择低调。只要你做得好,可能没有必要那么活跃。”

是的,尽管SHEIN逐渐意识到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重点谈及如何融入新加坡,以及与世界各地利益相关者进行互动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却几乎没有涉及,中国对SHEIN的重要性。

彼时,外界才意识到,已将公司总部悄然迁移至新加坡的SHEIN,某种程度上已不是一家中国企业。

SHEIN创始人许仰天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跨境外贸企业从事SEO工作。SHEIN故事开始于2008年,许仰天在南京建立了前身南京点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看到跨境电商机会的许仰天做起婚纱生意,随后在2012年收购域名Sheinside,开始专注于价格低廉但时髦的服饰产品。2015年,考虑到珠三角拥有成熟服装产业链,SHEIN从南京搬到了广州番禺。

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线上消费异常火爆,SHEIN也借势而起,销量大增,成功闯进世界千亿独角兽俱乐部。2022年,39岁的许仰天在亚洲科技富豪榜上,排在第10位置。

2022年初,路透社在报道中援引相关人士称,SHEIN或已将公司控股主体变更为新加坡公司,创始人许仰天或已获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

SHEIN身份归属,就此引起外界关注。对于SHEIN新加坡总部的消息,SHEIN方面并未予以否认,如今官网的介绍是,SHEIN 总部位于新加坡,为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 15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

至于许仰天的国籍,当时SHEIN发言人的回应则是,许仰天仍是中国公民。

新加坡法律规定,外国人若要获得新加坡国籍,必须持有至少两年或以上的永久居民身份。而在上个月发布的胡润百富榜的名单中,许仰天的居住地已被标注为新加坡。


值得一提的是,SHEIN去“中国化”的标签,在多年前就已隐秘布局。

2019年4月,曾为SHEIN运营实体的南京领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销。同年,曾是SHEIN集团主公司的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通过股权变更成为位于新加坡的 ROADGET BUSINESS PTE. LTD 的全资子公司。

如今,这家新加坡公司是SHEIN网页和App的法人主体,拥有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及SHEIN商标知识产权。

除此之外,SHEIN 创始人许仰天持续退出SHEIN在国内的多个关联公司法人及董事名单,目前曾在国内任职过的10 家企业中有 9 家已经注销,其中仅存的北京希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仅有5万元,法定代表人也并非许仰天,他只作为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按照上述信息判断,那么目前SHEIN已经是一家如假包换的新加坡企业,无需遵守《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和5项配套指引,这或许是SHEIN上市临近,却无法查询在国内监管备案原因。

从SHEIN目前在中国布局现状来看,在国内四个城市还有业务团队,主要作为服务提供方存在,负责产品生产制造和供应:广州主要负责供应链,南京有个负责运营、投放的中心,深圳有一个几百人规模的数字智能中心(AIDC)——该部门主要职责之一就是SHEIN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在上海还有一个正在组建负责营销、运营等的团队。

不过,和总部官网一样,SHEIN在国内招聘网站上,目前也称自己是一家“全球性的在线零售商”,依然看不到和中国是否相关的描述。

03

当SHEIN与中国渐行渐远

目前分析中,大多将SEHIN“去中国化标签”原因,总结为“绕过中国境外IPO规定,赴美上市”所需。

这的确有一定道理。2020年4月,瑞幸自曝财务作假后,引发中概股信任危机,VIE结构可靠性被外界拷问,加上近两年大环境变化,中资企业通过VIE赴美上市阳关道越来越难走。

但是,这并不是SEHIN“去中国化标签”的直接原因——瑞幸暴雷引发中概股危机是2020年4月,SHEIN去“中国化标签”始于2019年。尽管那也是纷纷扰扰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但远渡重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浪潮兴起,当年有33家中国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IPO,募资金额共计247.65亿元。

事实上,TikTok、阿里巴巴、华为、米哈游、腾讯、苹果、微软等国内外诸多科技大厂、跨国企业,近年来布局扎根新加坡,是因为其发达经济、优越地理位置、低税收营商环境、监管制度透明、文化多元开放、高端人才聚集等多种原因。

“近年来,受地缘及疫情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厂出海受阻严重,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是科技企业扩大业务而又比较安全的最佳选择。”市场分析人士称,新加坡并不是主战场,而是将新加坡作为跳板,布局东南亚走向世界。

相比之下,所有扎根新加坡的中国企业,都没有将总部搬迁至新加坡——今年初,曾有“阿里巴巴将在新加坡建立全球总部”消息传出,但后来被证实是谣言。

真正不顾一切,将公司总部搬迁至新加坡,甚至公司创始人也传更改“国籍”的,目前只有SHEIN一家。

或许,这与SHEIN生产链、销售链一直在海外市场有关。SHEIN在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南美和日本等主流市场均设有运营中心和仓储中心——比如北美,就是其最重要的市场,但中国市场对SHEIN来说,却无足轻重。

去年,SHEIN在回应创始人许仰天国籍问题时,曾透露计划在包括美国、新加坡在内的主要市场建立本地化中心。彼时有分析人士称,这是在暗示未来可能与中国市场保持一定距离。

一个明显趋势是,自去年启动全球站点的“平台化”后,SHEIN聘请诸多外国高管,在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地设立新的生产工厂,用经营权来换取供应链资源,加速“去中国化”。

据《南方+》《中国企业家》等诸多媒体报道,为保持国际市场上的激进扩张,SHEIN正逐渐与中国本土市场作切割,包括在海外市场建立本土公司、招募本土人员、开放平台、吸纳本土供应商等,进行稠密的供应链布局,带动当地“蓝领”就业。这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政府一直想做的事情。

例如,2022年,SHEIN开始在土耳其寻找本土制造商,其最大供应商辛巴达也前往伊斯坦布尔建厂。其计划是,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在土耳其生产,将商品存放在波兰仓库。

类似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巴西。2023年10月22日,SHEIN宣布加速巴西本土化进程,与巴西12个州330家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签署了合作伙伴关系。今年4月,SHEIN宣布计划未来几年与当地2000家服装制造商建立连接、形成供应网络,到2026年底,SHEIN巴西约85%的销售额应来自当地制造商和销售商。

面对未来,SHEIN是否只把中国当做原材料基地?又是否真的能彻底“去中国化”?这需要SHEIN的回答。

“背靠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最庞大的供应链体系,才是SHEIN成功的根本原因。”多位业内人士称,SHEIN海外崛起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服装价格便宜、款式多样、新款上架速度快等。这背后最大依靠,是来自国内高效、强大的供应链。

SHEIN的模式是结合后台算法系统,以“小单快返”形式——也就是依托珠三角地区大量工厂,与数以万计的小型制造商合作,快速批量生产数千种款式,每批产品只有100到200件来测试市场反馈情况,再决定是否给合作工厂下大订单,以此应对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喜好。

对其他国家快时尚品牌来说,这样的强大供应链,是难以想象的。那么,SHEIN供应链向海外转移动作,真的能成功吗?

更为遗憾的,占尽中国供应链优势的红利,带来巨大利益和名气的SHEIN,在国内社会责任方面,却不是一家全球化跨国公司应有表现——这些年,SHEIN已在国内引发不少风波,比如ESG引发的环保风波,某些敏感事件的表态、供应商的劳动保护问题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等。

SHEIN风光背后,实际上是数万计供应商的“负重前行”。多位SHEIN源头供应商曾表示,SHEIN的成功来自对供应链的极致掌控,除了极致压价,还有各方面的压力转嫁,导致大部分供应商与SHEIN的合作都是亏本的。

“至少在自己仓库备着几十万件货,因为有时一个款最多一天能卖几千件,天天都需要发货,这是SHEIN的要求,不能缺货。”今年3月,在某媒体的《SHEIN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一文中,一位SHEIN源头供应商抱怨,SHEIN将采购布料、招聘工人,甚至仓储压力都“转嫁”到了工厂头上,“SHEIN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事实上,平台化模式加速推进,也让SHEIN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在减弱。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SHEIN采用的是招商模式,不像以前那样做扶持,且供应商淘汰率很高,“外部品牌的供应链、货品质量就更难把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SHEIN与我们渐行渐远,看上去并不可惜——毕竟,是中国供应链成就了SHEIN,而不是SHEIN成就了中国跨境电商行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极点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