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印象设计

懂得让空间的商业,才能留住人

07月15日

评论数(0)

周松平

出品/空间印象设计

当工业风、毛坯风悄然成为潮流,当轻质木料、铁制装置取代了奢华装潢,当空间本身开始“做减法”让位于人的活动——我们正目睹且经历着商业空间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

如今有不少的商业都走向“泛主题化”——空间基底轻巧化、主题包容化、内容适配度高为核心的新型模式,以“空间减法、内容乘法、体验除法”的崭新逻辑,装载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艺术商业内容,重塑文旅商融合的肌理与内核。

01

空间做减法

从“装满空间”转向“留白呼吸”,为内容和体验“让位”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摒弃繁复堆砌的装饰,选择工业风、毛坯风、轻质木料、铁质制式等简约形式,在视觉上追求“素”与“轻”,这绝非偷工减料,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低密度布局、生态化元素、原野化气息、开放性结构,共同营造出“留白”的意境。

滨水生态美学试验场

空间简化,让渡给消费者自由呼吸与活动的余地,为后续内容的灵活装载与动态演变提供了物理容器。如可移动装置、模块化构建、轻量化的材料,保留原始混凝土结构,仅用金属网、素水泥打造极简空间,商户用绿植与艺术装置填充“空白”,大幅降低了未来空间更新迭代的硬件成本与时间周期,空间不再是一尘不变的死板空间,而是具备可塑性的流动舞台。

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

滨水生态美学试验场

可移动模块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建、集装箱、摊位等等,它们能够让空间快速切换场景,满足不同业态与活动的需求,也降低了初创品牌的入驻成本,定期更新业态内容,保持商业空间的新鲜感、吸引力和商业活力。

贵阳·白云1958文旅街区

杭州庆春SS广场

首钢大黔潮

低密度开放式设计为消费者带来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生态原野化设计让商业空间不再仅仅是购物场所,而是通过生态与艺术的融合,激活了人与场所的共生关系,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栖息地。

艺文美学乐园型商业

02

内容做乘法

多元化、复合型业态才是零售的最终形态

如果说空间是容器,那么内容则是容器中流动的水,泛主题化空间在内容上做“乘法”,其核心在于内容的高频更新、多元复合与在地融合。策展成为零售的高级表达,慢闪店以其较长的周期和深度的主题表达,成为非标商业的业态常客;快闪店则作为新鲜血液,在活动层面提供瞬间爆发力;主理人自带的吸引力......慢与快的节奏交替中,空间内容始终充满活力与期待。

小红书树野春泽、中科羲和童书、盖碗豁拿铁、生活旅人 Local Traveler

内容的多元化与复合化是泛主题商业空间的核心优势,商业空间实现从单一购物向多元体验的转变,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惊喜与价值,打破传统业态边界,将零售、餐饮、文化、艺术等多种业态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内容丰富、相互补充的商业生态。

杭州庆春SS广场

贵阳白云1958文旅街区

GTC文旅商业

内容上做乘法其实依赖于“主理人”的蓬勃发展,具有独特审美与社群号召力的主理人们,带着他们精心打造的品牌与产品入驻,天然具备内容原创性与吸引力,他们如同一个个文化节点,形成强大的内容聚合。

大理·非标艺术公社

贵阳白云1958文旅街区

与主理人牵手创造策展型艺术街区

03

体验做除法

剥离功利性消费,用松弛感与社交价值重塑人货场关系
在泛主题化空间里,人货场的关系与定义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场”从冰冷的交易地变成有温度的社交生活发生地,“人”从单纯的卖货变成了在此获得社交满足与情绪价值,“货”则从消费目的变成了美好体验的自然延伸与副产品。

小红书泽南Ryan、夏铁牛、aranya

体验做除法,剥离了消费中直白的功利性,让消费行为在沉浸式体验与愉悦社交中“自然发生”,松弛感成为消费的关键词,社交松弛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放松与交流的空间,让消费者放下压力,享受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榆林朝阳Park

城市再野化重塑社交美学场

艺文美学乐园型商业

而社交价值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空间的“留白”设计鼓励消费者相遇、停留、交流与分享。无论一场小型艺术展座谈会,还是在精心设计的休憩角落,社交互动本身成为了空间体验的重要产品,这种基于由共同兴趣形成圈层文化的社交连接,极大提升了顾客粘性与归属感。

滨水生态美学试验场

榆林朝阳Park

杭州庆春SS广场

泛主题化空间以其强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前瞻性,当空间不再喧嚣地自我表达,内容持续流动焕发新生,消费在松弛与欢乐中自然达成——泛主题化商业空间为城市开辟了一处处装载万千可能性的新天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空间印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