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印象设计

从小河直街,窥见什么样的城市更新“翻新即翻红”

2023年03月13日

评论数(0)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贝聿铭

在蔚然成风的城市更新中,我们或许已见过不少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古镇和老街,它们大多跳脱“旧的痕迹”,被打造成一个不老不新的商业小镇,或是演变成一条商业小吃街。而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杭州小河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称“小河直街”),则是利用“城市拼贴”手法来处理新旧空间关系,让不同时代的产物在同一空间共生、交叠,将一条运河上的老街打造成开放的街区式历史博物馆。



小河直街历史悠久,因运河而兴,是当时重要的货物水陆转运地。虽经历元、明时期的衰落,但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小河地区发展为繁华的码头服务业聚集地,区内孵坊、酒肆、米店、仓库林立。作为京杭运河上重要的景观节点之一,小河直街自2007年开始,正式启动改造,从一个棚户区,向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街区华丽转身,打造成为当地文创的聚集地。


▲京杭运河杭州段老照片


现存的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整体风格以白墙黑瓦、马头翘角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内河航运风貌及运河人家居住区风貌保存都较为完好,保留有传统民居、作坊、仓库码头,锚、浆、船只等大量的运河工业遗迹,以及酱园、米铺、孵房等百年老店。能够真实地向后人反映了清末民初运河沿岸的居民的生活文化、生产劳动和航运文化。





保护修缮后的小河直街总面积约12.7万平方米,整体以“住区再生”为主导,秉持生活真实性原则,实现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通过“开放式博物馆”的模式,在街区灵活地展现生活习俗、俚语民风、思想事件等非物质展品。改造之后的小河直街,仿佛将时光穿梭回一百年前的杭州,来到江南水乡最柔软的地方。








这里没有迎合传统商业走向,改造成一个商业气息非常浓重的旅游街区。建筑采用“旧包新”的修缮办法,尽可能保持民居的古旧风貌。外立面在旧房的基础上原样修复和加固,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楼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白墙青瓦、雕花木柱、青石街面、临水而居,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特色。






同时以居住为主导进行文旅开发,不少居民原址回迁,为街区增添杭州老底子的烟火气。还吸引一众文艺青年在此创业,调动空间的活力。与单纯的打造场景或者业态的街区不同,小河直街更多是以不刻意的方式,为街区注入灵魂,使在地文化有地能施展,形成更自然、具有文化基因的主题街区。






项目共分为三期,整体规划保持传统江南古街一河两街的格局。建筑外观保留了老房子“下店上寝”的传统模式,即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一期至三期起到了协调互补的作用,营造一种从历史文化走到现代文明的感觉。







一期主打历史文化街区,有姚宅、酱园、临河井、孵坊等文化遗存可供游览,还有不少咖啡馆、民宿等极具文艺气息的店面。最先开街的一期,不仅是比较成熟完备的游览型街区,也是文化遗存重点保护区。





作为中间过渡区的二期,也属于风貌协调区,东面是老式民居遗存,西面是崭新的商贸餐饮。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新型仿古建筑,虽仍采取下店上宅的形式,但面积更大,街面更宽,房子更新,装修改造更方便。业态上,二期定位为“文化创意零售与工作室(书店、手工匠人制作、体验等)、展览展示(摄影、生活美学等)、休闲餐饮(咖啡吧、水吧、酒吧等)”。





三期业态层级递进,既有文化参观,也有手工体验,还有美食餐饮。主打的餐饮业态吸引弄堂里、新腾飞等餐厅在此落位,还有一些小酒吧丰富消费体验。使之成为小河直街内最具商业气息的区域。






从文艺气质蔓延到商业气息,这也是小河直街通过在业态上,以不同的品牌规划带给游客、消费者多样的感官延伸。其中风俗博物馆、运河文化展览室,还原的茶楼、酒家等店铺,已成为运河边的一处特色旅游区。






后记

最能体现一座城个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印记,在过于保守或过于创新的改造中,都难以呈现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商业市场的最佳风貌。杭州小河直街以“开放的街区式历史博物馆”为定位,在尊重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运河航运文化,推进集商住、居住、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使改造后的小河直街不仅成为老杭州人追忆往事的街区,也是年轻人打卡的文艺街区。

END

本文由空间印象撰写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

城市怎么办、小镇乌托邦、通达旅游

杭州潮生活、小红书博主及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空间印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