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根据益普索调研,后疫情时代,“肠道健康”被认为是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维护肠道健康,益生菌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但是,从益生菌起家的健合集团最近日子似乎并不太好过。
5月11日,港股上市公司健合集团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集团总营收为26.83亿元,同比增长11.5%。能够实现增长值得肯定,但如果深入研究财报数据以及健合集团发展轨迹,此次增长并不乐观,公司正迎来新一轮的业绩拷问。
业绩为何“高空跳水”?
健合集团原名为合生元集团,最初由创始人罗飞、罗云两兄弟在广州成立。2002年,公司与法国拉曼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以“合生元”品牌经营益生菌产品;2008年,罗云在法国注册合生元奶粉品牌,进入奶粉领域。目前,健合集团有三大业务板块:核心业务板块婴幼儿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BNC),还有新业务板块成人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ANC)与宠物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PNC)。
从财报来看,健合集团面临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主要市场阵地正在沦陷,二是核心产品及业务正在丧失竞争力。
最初健合集团只是在国内发展,后来开始发力国际市场,但目前其主要市场仍然在国内。据数据显示,一季度,该集团中国市场营收为19.27亿元,占集团总收入71.8%。但国内市场营收占比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在去年同期其国内市场占比为79.6%。
从增长情况来看,健合集团中国市场的增速仅为2.6%。这背后,其核心业务板块BNC以及益生菌补充品正逐渐滑坡。
按产品来看,今年一季度,其核心业务板块婴幼儿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BNC),营收15.3亿元,同比下滑9.2%。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呈报变动下滑了6.6%。于三个月回顾期内,婴幼儿配方牛奶粉及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系列的销售额按年分别下降7.7%以及1.2%。
另外,健合集团的益生菌补充品在今年一季度下滑了10.7%。在2021年,其益生菌补充品更是呈高空跳水之势,跌幅达到30.9%。在此次财报以及2021年财报中,健合集团也曾多次提到,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持续面临结构性压力,尤其是中国内地低出生率导致竞争加剧等等,明显能感觉到企业对其未来表现出的悲观心态。
实际上,这个锅也并不能全由行业来背。奶粉行业的低出生率是事实,但澳优、伊利、君乐宝等众多奶粉企业该增长的照样增长,该大卖照样大卖。
至于益生菌产品,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诞生了不少新消费品牌。而且仍然在不断扩容,未来成为千亿赛道也不是梦。
因此,需要思考的是,为何唯独健合集团奏响了一曲凉凉?在向善财经看来,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
奶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品质,另外还有高端属性。从品质上来看,健合集团的可贝思幼儿配方羊奶粉曾因抽检不合格被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点名并罚款。
2021年2月,上海晶欧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健合集团可贝思幼儿配方羊奶粉(12-36月龄,3段)被查出维生素A项目不合格(检验结果为16μgRE/100kJ,但标准值为18—54μgRE/100kJ),并且复检也不合格。但由于抽检样品为非正规渠道购进,健合(中国)公司并未受到行政处罚。
2021年5月20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1批次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110号),健合(中国)有限公司进口的可贝思幼儿配方羊奶粉维生素A项目不合格,抽检不合格的原因是健合集团委托货运公司运输产品过程中,有54罐产品存在不按规定运输的情况。因此,健合集团被处没收违法所得13168.39元并处罚款467532元,合计罚没480700.39元。这一事件在天眼查专业版APP上也有所显示。
而在奶粉的高端属性上,健合集团过去依靠的是“原装进口”的光环,但如今的奶粉行业正成为国产奶粉的时代,外资奶粉已经不香了,最近很多外资奶粉品牌甚至跌进了香兰素、细菌门等大坑。
至于益生菌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可以发现,益生菌领域跨赛道布局者除了保健品企业外,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奶企、另一类是药企。
益生菌目前经过验证的大多为乳酸菌,对于奶企来说,菌种可以看做酸奶的“芯片”,想要做好酸奶必须研究益生菌。另外,药企对益生菌的研发程度更加深入,毕竟其药用价值也很高。而且益生菌的效果不够显性,有药企站台的话更具权威性,也更得消费者信任。
然而,健合集团在益生菌的研发上似乎并不占优势,原料也多以进口为主。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变了,健合集团过去的营销手段已经有些过时。
比如在合生元在早期推广益生菌大单品时,正好赶上“非典SARS病毒”爆发,彼时的合生元创始人罗飞为了给合生元益生菌“添把火”,又毅然拿出了当年营收的50%投入媒体广告,塑造品牌公众形象。一句“宝宝少生病,妈妈少担心”的广告词,让合生元迅速占领了广大消费者的心智。
实际上,非典是呼吸道疾病,而益生菌调理的是肠胃,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大。当时的消费者或许吃这一套,但如果在现在的新冠疫情下,健合集团来一句“宝宝少生病,妈妈少担心”,消费者未必会相信。如今的消费者正迎来理性回归,就像杜国楹的小罐茶,已经很难创造出此前背背佳、8848的营销神话。
寻找企业“第三春”?
随着国内益生菌产品进入了市场品类爆发期,以及国产奶粉的崛起。相应的,健合集团的市场地位已经被严重动摇,该怎么办?健合集团的回答是转型,也就是其寄予希望的成人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ANC)与宠物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PNC)。
据财报显示,在今年一季度,健合集团成人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ANC)同比实现34.2%增长;宠物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PNC)同比实现147.8%增长。
增长还是比较喜人的,但由于这两大板块营收基数本来就小,像PNC业务即便达到三位数的增长对集团整体拉动作用也偏小。这从健合集团2021年业绩情况也能看出些端倪。
在2021年,其营收115.5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纯利5.08亿元,同比下滑55.3%。营收微增,净利润被腰斩。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健合集团目前的处境,大概就是青黄不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公司利润不行了,但高管收入还是不错的。在2021年,健合集团的CEO安玉婷以3453万元的年薪收入(不包括股权分红的税前所得)居于国内乳企高管中的第一名,超过了亚洲首个营收破千亿的乳企伊利董事长潘刚的2295万元。
同时这份高价年薪也超过了蒙牛总裁卢敏放的1513.6万元、飞鹤集团董事长冷友斌的1691万元,是三元董事长于永杰年薪的25倍、贝因美董事长谢宏的11倍。此外,健合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平均薪酬达到了705万元。
对于健合集团来说,如果只是业务转型,从婴幼儿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到成人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其实跨度并不大。无非是从婴幼儿奶粉到成人奶粉,益生菌产品从给婴幼儿吃到给成年人吃,再加上各种营养补剂,改变的只是市场而已。
而健合集团的不同之处在于,想要略过从0到1的阶段,通过收购直接达成目标。健合集团旗下除了合生元等,Swisse等大多数品牌都是收购而来。
从Swisse开始的高溢价并购也使得公司商誉一路高涨。2014年,公司的商誉仅为0.76亿元,到了2015年,健合集团的商誉已经达到49.56亿元,截止2021年年末,公司商誉高达74.72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36.84%。
而且,频繁并购也为健合集团带来大量负债。自2015年开始,健合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高位。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健合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3.97%、77.50%、70.19%、67.35%、64.73%、63.98%和70.98%。近年来,健合集团的总负债也基本在百亿以上。
在向善财经看来,收购未必能帮助健合集团解决问题。因为在内卷化的高度竞争环境下,健合集团并不具备相应的运营实力。这在合生元益生菌产品上已经得到了验证,在早期缺乏竞争对手时,合生元益生菌可以横扫市场,但随着益生菌赛道“开卷”,合生元益生菌的业绩开始猛降。
不管是益生菌,还是健合集团的成人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都离不开保健品的范畴。相比奶粉,保健品的需求逻辑不够天然与刚性,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具备很强的可替代性,而且同样面临大量竞争,需要不断花钱教育消费者。对于健合集团来说,这不能算是一门好生意。
至于其宠物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缺陷在于宠物食品并没有大众想象得那么暴利,利润率并不高,天花板较低。
根据《2020年中国宠物白皮书》,从宠物消费结构看,宠物食品消费(主粮、零食、营养品)是最大的养宠支出,其中主粮是宠物食品中的主要消费来源,营养品目前在宠物食品消费中仅占2-4%。
以中宠、佩蒂和福贝为例,在2020年,中宠的整体净利率为5.61%,佩蒂的整体净利率为8.557%,福贝的整体净利率稍高,为23%。
总的来看,健合集团正努力抓住大势中的机遇以及市场机会,但从其实力来看,未来前景不容乐观。不过,健合究竟会作何应对,这一切或将由时间来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