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0日
评论数(0)上海疫情期间,为了让大家去做核酸,地方也是各显神通。有为了解放双脚,踩着平衡车喊话的,也有为了解放人,用无人车进行宣传的。不过最出风头的当属无人机,基本无视物理障碍,一大早的像你熟悉的老妈子一样,在窗户前来回穿梭,配上硬核的话术“带好口罩,不用化妆”,喊话效率指数级提升。
说起平衡车一般会想起小米、爱尔威、九号等品牌,无人车的话,美团、京东、阿里曝光度也很高,但是说起无人机,大多数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应该是大疆。
最近,因为俄乌战争,大疆被拉到了漩涡中心。一开始是大疆在德国的一个合作伙伴因为不堪水军攻击下架大疆无人机,不到一个月,大疆也遭不住,终止了在两国的商业活动。
作为一家民用无人机公司,大疆产品能用到战场上属实让人意外,不过这也侧面反映了大疆无人机的强大。最近,这家全球顶级的无人机公司与上海通用五菱合作的宝骏kiwi EV也将交付,从天空降到陆地,这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今天,我们就来复盘一下大疆,从过去到现在,讲述大疆的喜与忧。
仓库起家到空中霸主
大疆成立于2006年的深圳,当时创始人汪滔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因为办公地点简陋(一开始是杂志社的仓库,后来搬到了深圳莲花北村的民房里),大疆招不到人。后来,汪滔的导师李泽湘加入大疆,还给大疆引荐过自己的学生。
一开始,大疆主要研究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主要是卖给国企,卖货的方式也很简单,一群人去给领导做演示,领导看完后就可以拿20万。
大疆能在世界无人机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光辉一笔,主要是来自2010年做的那次勇敢的决定。当时,大疆从一位新西兰代理商那里得知,她一个月只能卖出几十个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而平衡环能卖出两百多个,其中95%以上的客户把它装在多轴飞行器上。
于是,在没有行业参考样板的情况下,大疆从做配件转向做整机,而且还选择了当时前途不明的多轴飞行器。此后,大疆陆续推出了基于多旋翼的控制器、控制系统、云台以及相关的控制模块。
2013年,面向大众的Phantom(精灵)多旋翼飞行器出来,简单的操作、实用的功能,再加上679美元的价格(当时自己组装一台无人机基本在1000美元以上),大疆精灵直接成为市场的爆品,大疆当年的收入增长了4倍。
到了2014年,全球无人机概念爆发,相关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多了起来。2015年初,雷柏科技5000万投资无人机公司零度智控,主打迷你航拍的Zano无人机在欧洲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创造了300万美元的众筹纪录,Lily Camera宣布自己拿到了推特基金的1500万美元融资。
不过不久后,这些公司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还有就是像零度智控、极飞这样,放弃消费级无人机,转型做农业。
唯一能与大疆一战的大概就是3D Robotics,福布斯曾把它称为“大疆的强大对手”,当时累计融资1亿美元,有钱有实力。但3D Robotics的Solo无人机出来后,面对降到1000美元的精灵3,也惜败,最后10万台的出货量只卖了两万多台,不久后公司裁员,转做企业级软件市场。
此次无人机大战,大疆的地位稳固下来。2016年大疆营收增长64%,接近百亿。根据大疆自己的说法,从2011年到2016年,大疆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加了约160倍。
耀眼的战绩,引来了资本狂追。2018年大疆进行融资,认购火爆,不得已以拍卖的方式进行,最终有100家机构交了保证金,认购金额是计划融资的30倍。此次融资后,大疆的估值达到200亿美元,成为无人机领域的最大玩家,天空成了大疆的后院。
200亿的天花板
自从进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后,大疆一直是那个最耀眼的存在,全球市场份额常年在7到8成,地位犹如操作系统里的安卓,新能源车中的特斯拉,这比占据动力电池半壁江山的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还高两成。
此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截止2021年8月全球无人机行业的专利申请数据,大疆以2736件位居第一,几乎是第二名专利申请数量的近3倍。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此高的市场份额,加上专利建立的护城河,大疆已经垄断了地球的天空。然而在经历了几年的高增长后,也开始受到了“命运的眷顾”。
大疆一直是以国外市场为主,2017年它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占了总营收的8成,其中海外市场是以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为主,而美国又是大疆一个重要的市场。
大疆无人机最先征服的是好莱坞的明星,硅谷的科技爱好者,然后在美国声名鹊起。2015年4月,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数据显示,当时获批使用无人机的129家公司中,47%在使用大疆无人机,剩下的695家等待批准的公司中,有近400家公司申请使用大疆无人机。
但随着中美关系恶化,2017年,美国以安全为由,禁止海陆空三军使用商用无人机,包括大疆无人机;2019年,美国将大疆无人机列入需要大幅度增加惩罚性关税的商品行列。美国制裁的节奏开始后,就没有停过,2020年12月,大疆被美国商务部纳入“实体名单”,今年3月12日,美国一家设计软件企业Figma停止为大疆服务。
但正如上面提到的,大疆凭借过去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建立的专利壁垒,这些制裁对大疆的影响并没有华为那么大。以2019年那次增加关税来说,大疆通过涨价给美国人民卖更“高端”的无人机,直接把大疆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75%提高到了80%。
尽管海外的市场份额没有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但是海外的团队尤其是北美的团队在过去几年经历过大幅变动。
2020年大疆进行海外业务的调整,先后有许多的高管和员工开始离职和被裁。2021年2月,大疆美国的研发负责人离职,随后大疆解雇了多名研发人员。据媒体报道,大疆在北美200多人的团队已经削减了三分之一。
据媒体分析,这次海外业务的调整部分受到了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但也是大疆管理改革的一部分,那时候,大疆已经准备“海归”,着重开发国内市场。
当然,对于投资人而言,这些调整都无伤大雅,他们在乎的是,自从2018年大疆拿了10亿美元后,大疆难以实现高增长,也没有上市的信号,投资人找不到接盘方,只能看着大疆干着急。
据Drone Industry Insights预测,2025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28亿美元,相比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4480亿美元的收入(Counterpoint数据),2025年新能源车670亿美元的高增量市场,无人机由于自身用途的限制,天花板低很多。
放到大疆身上,就是汪滔2016年所预言的,大疆的收入到200亿也就封顶了。2017年,大疆营收达到180亿,此后,大疆不再对外宣布营收数据。至少在资本市场,大疆的无人机业务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好讲了。
出路:最大的敌人
2014年,亿航智能成立,总部广州,与深圳的大疆不远,当年首推的亿航Ghost无人机也有与大疆对刚的意思,而且颇有亮点,只要安装关联App,即可实现无人机的操控。当时亿航还找来了战略合作伙伴高德,声势很大。
不过,亿航没有3D Robotics头那么铁,非要撞破南墙才转身。2016年初,亿航在拉斯维加斯CES上发布了亿航184,转型做载人无人机。
与此同时,那几年造车也很热,很快就有了大疆造车的报道。后来经过众多媒体的一顿分析,造车是不可能的,但很有可能是飞行汽车,毕竟这个与无人机更像,大疆也许是想给亿航184装上轮子?
这种猜测也有数据支撑。去年,日本专利厅发布了其统计的2012年到2018年全球各个企业在飞行汽车的申请专利,前十中有8家是美国的公司,大疆排名第一。
但正如它的创始人一样,技术派的大疆一直是很低调的,关于飞行汽车并没有消息,真正有消息的是当初被认为是不靠谱的“造车”。
像华为一样,大疆并不亲自下场造车,而是做汽车的一级供应商,比如自动驾驶。据媒体报道,2016年大疆成立了自动驾驶团队,2018年在深圳获得第一批智联网汽车测试牌照,2019年大疆建立首个车规级智能制造中心并明确了一级供应商的定位。
大疆“从天到地”的这种跨界也有它的底气,目前自动驾驶的主流方案是视觉——也就是用摄像头,底层原理与大疆无人机上实现的手势自拍、自动环绕和精确着陆等功能一样,有点移花接木的意思。不过,陆路环境与空中环境天差地别,载人和不载人又是新的安全要求,这是大疆从空中下降到陆地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好消息是,2021年大疆与上汽通用五菱达成合作,4月上海车展上,宝骏kiwi EV大疆联名款亮相,宣称拥有L2级别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12月,大疆发布了自动驾驶宣传片《信马由疆》。
大疆要进攻自动驾驶这个千亿市场已经无疑,而如果你点进大疆的官网,就会发现,大疆除了卖无人机,也卖手持摄影设备,还有移动台、遥控器等配件,在电力、公共安全、测绘等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无人机解决方案。
人无外患,必有内忧。在消费级无人机独霸天空之后,200亿的天花板顶着大疆的头顶,大疆太需要在别的领域证明自己了。
参考来源:
1.经济日报:把“飞翔梦”做到完美——记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滔
2.中国企业家杂志:大疆汪滔:世界笨得不可思议
3.中国经营报:大疆北美团队“动荡” 暂未影响美国市场份额
4.DoNews:跨步切入自动驾驶赛道 大疆的资本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