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
评论数(0)联商专栏: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2019及猪年逐渐走向了收尾阶段,作为该阶段的信号与高潮,1111成为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节点,在这个节点,我们既能看到一众人的狂欢,又能感受到另一众人的落寞;既能发现一众人为其狂热不已,又能惊讶于另一众人对其熟视无睹;它既像一个节日,又像一种标志,只不过,它不仅标志着一个行业对另一个行业、一种存在对另一种存在的不断侵略、侵蚀,更标志着某种力量的盛极而衰,从新事物变成一种旧存在…总之,1111恰如一个修罗场,上演着众生相,只不过当它不断做大,成为能够影响大环境的庞然大物时,越发不能自制,越发变得迷茫,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答案也许即将揭晓。
——题记
平心而论,近几年1111气氛越发淡漠,也许因其已然封神,仅依靠惯性即已势如破竹,无需再去过多修饰,而这也昭示着其在大众的认知中已经定型,已然走上盛极而衰之途。可今年却发现了个“新景”:这几日太太夜夜手机不离手,听声音仿佛在看电视购物,作为枕边人、又是男同胞,虽对这个狂欢节尤为反感,但又无可奈何,管不住又管不了,还要被这“噪音”间接影响。但当我跟着看了一下之后,我却不由一身冷汗、一声叹息,也许,百货店们的丧钟已被敲响,影响我国社会大环境的大患已然成势。
没错,我说的正是“直播卖货”与其背后的电商。
为何我对其如此定性?原因有二:
一、ta已直接开始“毁灭”实体百货店
在我的潜意识中,这种直播卖货与电视购物实则如出一辙,只不过渠道不一样,受众不一样罢了。但当我真正看过后却发现,它们却有天壤之别:
因为电视购物往往与低端、低价挂钩,其销售的品牌基本与线下实体是差异极大的,即便是同一品牌,在品项上也是区别的,即在电视上购买的商品在线下是看不到的,如此则两相无事、各行其是;但这直播卖货则不一样了,它卖的商品大部分是线下实体的重点品牌,而它给出的力度却是线下实体基本不可能达到的,再结合直播购物的方便、时髦、实惠等特点,傻子才去线下买呢!连我这种内心抵触网红、直播的人都有些被煽动了,更何况那些天性买买买的女性消费者呢,不狂热才怪!而这却带出了以下几个严重问题:
(1)女性消费群“今天与明天的钱包”皆被掏空
“今天的钱包”指当下收入,“明天的钱包”指透支,消费能力=收入能力+透支能力。个体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故不同渠道之间的竞争实则是零和博弈,在直播卖货如此力度及煽动下,大量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已然被掏空,直播卖的越多、越好,其他渠道则越难、越萧条;
(2)实体百货店核心消费者丧失,关店潮即将再次到来
众所周知,实体百货店的核心客群是女性客群,而如上所述,核心消费群的消费能力被掏空,则实体百货店必然愈发萧条,品牌资源愈发倾斜,优质店员愈发流失……关店潮是迟早的事;
(3)随其做大,高端百货店也成“试衣间”
随着线上电商的成势,线下百货店一片哀鸿、步履维艰,但也有例外—以奢侈品销售为主的高端百货店,因其品牌优势,筑起了看似严密的护城河。但随着直播销售份额的越来越高,谁敢确保大牌们不会动心?依我看来,只要消费群对位,大牌沦陷是迟早的事,正如当下许多一线大牌化妆品已被攻陷一般,高端百货店的沉沦亦已提上日程,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4)习惯养成,犹如“吸毒”,愈发懒得逛街
对于“直播卖货”,太太用“上瘾”二字形容;而我跟着看了一段时间,亦感较为有趣。如此下去,大量女性消费者为之成瘾,占据日常开销份额越来越多,不仅实体百货店因其日益艰难,连带超市、餐饮、服务等都会受到愈发剧烈的影响,因为在收入无法快速提升的前提下,消费能力确实就是固定的,都被线上掏空了,线下还有的活吗?线下关店潮与失业潮绝非危言耸听!
二、ta在直接消灭价值,间接影响整体社会大环境
为何我一直对电商持反对态度?究其根源在于它正在消灭价值,影响整个社会生态。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商品低廉的价格,是摧毁一切万里长城以及最野蛮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再对照电商以及如今的直播,它们的初衷真的是为消费者谋实惠吗?不是的,它们只是为了打开市场、霸占渠道。你也许会说,实体店铺不也一样吗?是的,初衷虽一样,但结果却是根本不同的。因为线下实体的价值链更长,其产生的价值使制造商、销售方、渠道方等均受益,且它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创造了不菲的利税,持续为社会稳定及繁荣做贡献;而反观电商及直播呢?它们的价值链条更多在于平台方、制造商及个体,但个体之于整体税收、保险等贡献又有多少呢?我不是指个体偷税漏税,而是如若仅靠自觉,相信税收得少一半,更别论五险一金了;但如若年轻人都不积极投五险一金,那社保缺口必然越来越大,经济问题必然引发社会问题…至此,着实不敢再往下延展了。
我一直清楚的记得曾在某篇文章中看到过的一位英国爵士对于电商的评价,他曾问过中国朋友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不是中国发明的,电商也不是,可为什么在该领域领先中国那么多的发达国家,在电商方面却一直不积极、甚至是在刻意控制其发展呢?”中国朋友一时语塞,无法作答,向其求解,爵士回答道:“不是你们太聪明,更不是这些发达国家太迟钝,而是他们发现电商实际是在‘消灭中产’。因为一个街边店铺就代表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如若让电商大肆发展,则这些店铺必然难以存活,而中产阶级家庭大量破产,那麻烦更大了。所以,不仅不能让电商发展太快,甚至要控制它们的发展。”
如今再看,感受更为深刻。我国在电商领域确实领先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线下实体的倒闭与街边底商的空置,如今的底商,已经基本都是“服务业态”了,但这真是好的吗?实则不然,因为服务业态的门槛比零售业态高太多了,低阶家庭想开个小店谋生已然被封死,都开网店吗?试问开网店真都能赚到钱?现实告诉我,开网店赚钱比线下开店难太多了,我的两位姐姐、一个弟妹,在成为全职太太后,都想开过网店补贴家用,并为此付出过极大努力,但没有一个有结果的,是不努力吗?很努力。是不专业吗?天天学教程、,问专家、找方法,可她们得到的结论却是一样的—这条路很难走通。更别说想要靠它补贴家用、月月投上五险一金了。
另一方面,电商还在消灭“随机消费”。随着生鲜电商的越来越多,以前爱逛超市的我已经很久没踏入过超市了,回想之前超市购物,每次都是为买某物而去,结果回来提了一大堆计划外商品;可如今呢?在线上只买某物,如若多买一点,那基本是为了凑免运费,毫无购物之趣,更别提因外出产生的交通、娱乐、餐饮等等随机消费了。可“随机消费”少吗?一点不少,甚至比计划还要多!更别提因不逛超市,导致对于新品越来越无感、消费圈不断萎缩带来的系列影响了。
其三,电商还在消灭“人与人的关系”。随着电商的发展,国人越来越宅了,圈子越来越小了,这对于社会发展绝不是好事情。其实,“逛”不仅代表着消费,更代表着一种互动方式,那种满含生活气息的氛围是让人很舒服、很放松的,曾看过许多讲“逛市场治好了抑郁症”的文章,如若有时间建议你逛一下早市,那种热闹、喧嚣、生活气,是网络无法带来的,确实让人心情豁然开朗。比如两个小孩子,一个家人整天带在外面玩,一个天天在家里玩,其结果,必然在外面玩的更开朗、不怕人;而在家里的,一见人必然哭、怕。
最后,电商还在间接影响国人的身体素质。因宅而引发的抑郁倾向不再多说了,让我们再回到“逛”。以我为例,打小喜静不喜动,长大以后最多的运动则源自“逛超市”了,现在可好,超市也懒得逛了,除去上班时走两步以外,基本没有其他运动…可结果呢?体质越来越差,一降温必感冒,感冒了还不易好,你说这难道不是电商闹的?我想有此情况的一定还多着呢。当下大数据时代,其实国家可以做个统计,电商快速发展的十年来,国人的体质与之前没发展时有没有变化?多大变化?再看看外卖兴起的这几年来,国人的体质是否较之前更差了呢?如若确实如此,那真应高度重视、认真反思了。
诚然,一切皆有利有弊,但更应对比利与弊孰大孰小,民为根本,如若一事物的发展,造成了“弱其骨、宅其身”的结果,成为了影响整体大环境的存在,那真应该细细咀嚼与取舍了。
好了,这期就到这吧。下期见!
(来源:联商专栏 吴明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