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商业评论

老刀在线

公告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分享财经观点和商业评论。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528

总访问量:34757307

高潮过后,今年的双11会是最后一个吗?

2021年11月12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老刀

在古龙的小说三少爷的剑当中,谢晓峰从高光时刻突然间消失的方法,是成为一个谁也没感觉的普通人:没用的阿吉。就像把一滴墨汁滴进滚滚大河,最后墨汁消失与河水融为一体。

如果说双11是一位江湖高手,那么这个高手消失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当每一天都成为双11,或者网民们已经对双11这个曾经的高手逐渐无感,就像绝世剑客已经变成了人人可以欺负的“没用的阿吉”一样。

肉眼可见的是,双11的高潮正在被拉平化,从去年起双11的促销周期拉长到了21天,而从销售额来看,单一某一天的销售高峰也在被不断地削平,以往的那一个顶点,越来越变成一根直线。

01

年轻人对非理性消费狂潮的抵制

据中新网的报道,一个叫“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已经聚集了近30万人,他们尝试对购物这一行为进行反思与审视。

在购物狂欢中,“买它”似乎不需要太多理由,而不买至少要经过一番挣扎。这便是“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正在做的事。

该小组成立一年多,目前拥有近30万组员。创始人表示,“当时是想分享一个建议大家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收纳柜的帖子,因为发现很多时候收纳柜并没有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反而变成另外一个需要收纳的物品。寻找后发现没有这样的小组,就自己建了一个。”

“消费主义逆行者”,顾名思义就是走在消费主义对面的人。实际上,很多人认为“不要买”更能传递它的特征,并称其为“不买组”。

加入“不买组”的人,有践行极简主义的,有单纯为了省钱的,还有一些求劝退的。但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关于某类物品买不买的话题。

比如说学生党要看复习资料,有没有必要买个ipad?有必要买复合维生素吗?烘干机真有那么必要吗?阅读架是不是智商税?当然也有讨论“如何克制双11澎湃的购物欲”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理解这个小组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消费、省钱。其实不是,只是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注重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过物尽其用的生活。如果一样‘无用’的物件让你非常喜欢,看到它会让你安心或愉悦,也可以不用抗拒去购买。”

消费习惯不同很正常,不去评价其他人群的喜好,从“买买买”里能获得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是消费什么,重点还是看清楚自己是否需要、是否真的喜欢、能否坚持使用它,一次消费并不会直接把你变成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你真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产生内驱力。

而“不买组”聚集的,是主动和自发地“不想买了”的人群,是对“买买买”产生怀疑的一群人,可能是想攒下钱做更重要的事,可能是想控制自己的焦虑感,也可能是希望回归生活本质,注重内心需求,各种各样对“买买买”说不的理由,让大家加入进来。

在该小组中,不少人都曾是“购物狂”,有网购26万后开始反思的,有从暴买到按需购买的,有沉迷奢侈品买东西必买大牌的……

消费方式的变化,不仅代表着单纯的“不要买”,还意味着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02

“双11”的诟病

不少消费者认为,更长的促销时间,“挤牙膏”式的优惠,也会磨灭他们的耐心和信任。在他们看来,时间的延长意味着精力的分散,原来可能只要11月10日加购,11日下单,现在可能从10月20日开始就得行动,需要牵扯更多的精力。

据相关机构2021年发布的《两次爆发背后的“双11”消费行为变迁》,“双11”第一波的消费者超半数为长决策周期者,即下单前研究超30天;超四成第一波消费者进行了复购囤货,如美容护肤、彩妆香水、婴童用品等类目。近四成第二波消费者进行了品类尝新,如酒类、大家电等类目。

“通常直播间的优惠力度会比平台大,我平时在直播间买到的商品已经挺优惠的了,没必要在‘双11’凑热闹。”对于一些经常看直播的消费者,他们要比价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在今年“双11”下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意力更聚焦于直播,直播带货模式也成为‘双11’各家店铺的标配。”相比于传统的促销商品页,视频模式能在短时间内高效率输出商品信息,让消费者更快获取。一些头部主播凭借多年知识积淀,能够更准确把握产品价值并通过声情并茂的介绍传递给消费者,在情景互动中推动消费者快速下单。

“双11”最初的核心卖点就是打折促销,但事实上,这些年来,“双11”打折却慢慢变了味。随着促销规则越来越复杂花哨,一些平台和商家偏离了真打折、真让利这个核心,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噱头,甚至变相宰客的套路。

在促销的热闹表象之下,一些促销商品到底有没有折扣、有多大折扣,已经变成了一道道运算复杂的“奥数题”。一些媒体对某些平台、商家和商品进行了长时间跟踪比照,结果甚至发现“‘双11’期间价格全年最贵”。

03

电商巨头不再无所忌惮

从2020年开始,监管的大棒对互联网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对“二选一”“数据刷量”“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查处和审判,让电商平台在大促活动中更加谨慎。

2020年双11之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网购先提价后打折、虚假促销、诱导交易等问题对京东、天猫、唯品会等电商平台进行了调查,并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2021年,监管部门以“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部分电商平台处以巨额罚款。

2021年双11前,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电商企业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营销短信。最高法也相继通过发布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意见等方式,对包括电商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规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商的流量也在不断地被分割。

纵向上的流量分割是,如前文所述,双11的大促已经在常态化,尤其是直播带货的兴起,日复一日的直播间促销力度已经很大,消费者因为“促销”而“买它”已经常态化。

而横向的流量分割,在于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小程序等等这些新加入进来的电商小伙伴,他们也成为蚕食老牌电商巨头流量的重要“搅局者”。

无论日常化的直播还是短视频网站对传统电商巨头的流量分割,背后一个不可否认的隐性事实是,头部主播成为了“流量裹挟”者,他们一场带货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上百亿,头部主播在电商领域的号召力和裹挟能力,不得不让电商平台重新审视和评估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反对二选一的监管铁拳之下,商家参与大促狂欢的热情也在减退。

随着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不少制造企业步履维艰,利润率本来就已经很低了。而要参与电商大促,还要再增加营销成本、降低售价,很多商家觉得不划算。而促销活动中的泡沫也不少。平台看重的是GMV,只要大促期间付了钱,就算到数据里,但每年双11过后,都会出现大量的退单退货潮。

还有一些带货主播的数据都是刷出来的,商家交了巨额的直播坑位费,商品却没卖出去几件。对不少商家来说,参与大促狂欢,不仅可能赚不到钱,还会大大增加工作量,还可能会亏钱。

04

消费主义正在退潮

很多学者对近乎癫狂的消费主义持严厉的批判和反对态度。

华东师范大学唐小兵在文化纵横发表的文章《“青年:时代矛盾的橱窗”》,其中认为“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袭击了青年人”:

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成了一种主导青年群体的流行意识形态。消费的自由、物质的共性,似乎在提供一种“共同语言”甚至安全感,现代人的自由也就成了去政治化的消费的自由。这种自我观,也就是一种建立在消费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物化自我。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之下,青年人不是在消费,就是在为消费自由而奋斗的路途之上。在一个消费者社会,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个体的追逐永无止境,而对幸福的定义,往往是与对最新最多消费品的占有为标尺。

消费能力与幸福感被捆缚在一起,而幸福却是一种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个人感觉。

这种青年文化崇奉的是赢者通吃的成功哲学,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占有社会各种资源,而最少地承担对社会的公共责任,这自然跟主导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和势利风气有关。追根溯源起来,过度倡导市场而忽略心灵建设的自由主义哲学,也对这个时代青年人心灵的普遍封闭、干枯、冷酷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双11的电商大促,去掉了疯狂,回归“冷静”是一件好事情。消费者日趋理性,曾经的年轻人也已经长大成熟,对商家来说也可以摆脱了平台的裹挟,正正经经做生意,没有大事发生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一天。

2021年的双11,在可以预见的冷静中画上了句号,当今后的每一天都是双11的时候,今年这一次,会是强弩之末的狂欢吗?

*本文系联商特别策划《“内卷”中的双11》系列报道,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老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