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Insight

连线Insight

公告

产业升级创新者的聚集地。

统计

今日访问:3520

总访问量:16418415

搭上华为顺风车,生意一定好做?

2021年05月17日

评论数(0)

来源/连线Insight

撰文/王古锋

编辑/黄依婷

汽车热卖,美妆品牌股价暴增,最近华为带着小康股份和卓悦控股开起一趟生意顺风车。

小康股份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两日订单突破3000万;卓悦控股作为化妆品零售品牌,一经公布与华为合作建设线下门店后,一日内股价增幅超过50%。

自2020年以来,市场就掀起了一场“华为热”,许多和华为搭上关系的合作伙伴,都纷纷迎来销量、股价的提振。

比如此前拿到华为订单,主营光学器件的光迅科技迅速复工并创下产能新高。

新锐车企极狐亦因为与华为合作推出激光雷达量产车型,而获得极大的流量曝光。

极狐阿尔法S,图源极狐官微

不过,搭上了华为的顺风车,也不意味着生意一定好做。

从过去华为合作伙伴的发展经验来看,不少企业因为华为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备受折磨”,艰难生产订单。

即便进入了华为生态链,也随时面临“翻车”的可能。当被华为剔出合作名录后,不少企业生存经营几乎进入绝境。

与华为合作,无异于一场艰难的利益博弈。身于其中,企业命运如何?如何才能确保在华为的顺风车上一路顺畅?

1、股价暴增,订单翻番,谁搭上了华为的顺风车?

华为的触手正伸向一个又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其所到之处,掀起了一阵阵市场热潮:

5月4日晚,卓悦控股(香港化妆品零售品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卓悦科技与华为子公司香港华为国际有限公司订立不具约束力的备忘录。

华为将应用新零售科技服务,在硬件等方面支持卓悦控股建设智慧门店。同时双方将启动品牌营销合作,卓悦控股希望在2-3年内,增加内地门店数量达到3000余家。

卓悦控股与华为合作声明,图源卓悦控股公告

尽管这只是非正式的协议,但并不影响卓悦控股在股票市场“一鸣惊人”:消息公布的次日早间,卓悦控股股价大幅飙升,一日涨幅达到58.47%,从开盘的0.210港元/股涨至0.385港元/股。

华为与卓悦控股的合作,甚至被视为其向化妆品行业进军的号角,5月5日,Wind数据显示,整个化妆品美容指数涨近4%,创下了5年多的新高。

由华为引起的销售热,还发生在新锐汽车品牌赛力斯身上。

4月19日,在上海国际车展上,华为宣布与小康股份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推出华为智选生态的新品类——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此后该款汽车也正式入驻了上海华为体验馆。

4月23日,赛力斯宣布,其在华为智选平台上的订单两日之内突破3000辆。而根据小康股份财务数据显示,在“联姻”华为之前,2021年1-3月赛力斯表现平平,销量合计4619辆,与“造车三兄弟”一季度普遍过万的交付量相差甚远。

小康股份股价也因此迎来大涨,自4月19日起,其股价多日触碰涨停板,从4月19日31.90元/股涨至5月7日的55.64元/股。

根据小康股份2020年财报数据,赛力斯已成为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小康股份将共用双方的技术储备和渠道体系。

美妆与汽车两大赛道,正因为搭上华为的顺风车而变得火热。而在过去,360、光迅科技等科技公司,也受益于华为。

如去年进入华为智选的360扫地机器人,作为360与华为联合发布的IoT生态产品,在2020年618活动中,销量环比增长771%,首次在京东平台的扫地机器人类目上排到了Top 4的位置。

光迅科技更是在去年疫情影响下,在股价连续两月下跌12%的情况下,因与华为合作而强势扳回一局。

2020年6月,光迅科技宣布了全面复工,并且产能创下新高,其中华为就是光迅科技的重要客户之一。消息一出,当月公司股价上涨20%,其股价从6月初的27.47元/股涨至7月中旬的37元/股。

光迅科技股价表现,图源东方财富

在国内,这类上市公司均有个共同的称呼——华为概念股,即在产业链上下游与华为有合作的企业,包括科大讯飞、立讯精密、中国长城、TCL科技等。

华为作为科技巨头,其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合作伙伴们的命运,或增减股价,或改变销售业绩。

得益于华为的品牌溢价效应,许多“华为概念股”都曾有过高光时刻。但搭上华为的顺风车,也不一定意味着一路顺畅。

2、和华为做生意不轻松

在华为轮番引起的市场热潮下,也有一部分网友评论道,“期待华为地产、华为老干妈、华为卫生巾”。

以华为目前在智能汽车、美妆领域里作为软硬件服务供应商的角色出现,要进入各行各业并非不可能。只不过这其中,华为并不从事具体产品的生产制造。

就如在智能汽车上,华为不造车,但会根据汽车应用场景推出激光雷达、华为智慧屏;在美妆领域,华为也不会推出具体的美妆品牌,而是在零售渠道、通信硬件设施如wifi上进行升级换代。

即便华为不做具体的产品,与其合作并不容易,原因之一在于华为品牌主打高端市场。

早在2014年的时候,任正非在华为的战略务虚会上就提出过“薇甘菊理论”:“我们不走低价格、低质量的路,那样会摧毁我们战略进攻的力量。在技术和服务模式上,要做到别人无法与我们竞争。”

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图源华为中国官微

华为走高端化道路,也意味着筛选合作伙伴时的高标准与严要求:

在智能汽车领域,无论是小康股份、极狐还是长安汽车,作为华为的合作伙伴,均具备领先的技术实力。

例如,小康股份是国内首家自主掌控全球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的企业,又有大股东东风汽车加持;极狐背后大股东则是北汽新能源,整个北汽集团在智能汽车布局上押注人工智能,极狐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智能三电系统也是自身的技术优势。

即便打入华为生态链,华为对合作伙伴也会万般挑剔,甚至会对其上游企业施压。

以台湾立积(芯片厂商)为例,在成为华为供应商后,立积原计划在2019年第三季度将单月订单量提升到3000万到4000万新台币,但因为华为对产品规格的要求高,其后不得不缩减至2000万到2500万新台币。立积董事长马代骏表示,如果技术不够好,根本无法进入华为供应链。

几乎每一个华为供应商都会遇到类似的拷问:为了响应客户的需求,能否将企业的管理更高效,生产组织更灵活、伸缩性更大?这也是作为华为的合作伙伴,必须为华为所作出的改变。

据《环球企业家》报道,一位供应商透露道,“他平生遇到最紧急的一个订单是,华为当天提出订单要求,第三天就要求提货。”

再比如,过去华为为了打开法国市场,在与法国电信运营商NEUF的合作中,承诺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为NEUF建设两个城市的网络并负责运营3个月,然后再交给NEUF评估。但这一优惠价格的成本,却被华为要求由背后的每一家供应商承担。

被压缩工期、被挤占利润,华为这趟车并不好搭。而另一方面,即便是那些上过车的企业,也有不少最终被踢下车。

3、与华为的利益博弈

在业内,华为还有一个令合作伙伴望而生畏的负面形象——“黑寡妇”。

这样的形象,即暗指华为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很可能一两年之后就抢走了合作伙伴的生意。

这不仅是外界对华为的看法,华为内部在反省中也承认这一事实,任正非曾提到,“华为跟别人合作,不能再做‘黑寡妇’,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

2013年的时候,猎云网曾刊发过一位合作伙伴对华为的看法:

华为人还未进入某个行业,就往往先以老大身份自居;其市场抢占过于狼性,总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侵略性太强;与此同时,它往往忽略联盟的力量,对合作伙伴不够信任和开放。

由此,纵然生态伙伴看重华为的资源,却也十分忌惮华为侵入自己的领域,成为竞争对手。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华为在开发新产品没有思路的时候,就会发起招标,把业界做得不错的小企业召集起来交流一下,但之后就没有下文,很多企业辛辛苦苦沉淀5-10年的技术,却被华为1-2年就学会了,原本属于一些小企业的生意也被华为抢去。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与华为的合作就是一场利益博弈。

虽然近年来,华为通过开放生态平台、让渡利润分成等方式,不停释放出“友好”信号,例如华为手机在渠道上给予下游合作伙伴以更多的利润分成,方让其线下门店销量追赶上OPPO、vivo。但从一些事件来看,被抛弃的可能性依然值得警惕。

2019年华为与寒武纪分道扬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两家企业的合作始于2017年,寒武纪是一家AI芯片公司,起初华为在进入AI芯片领域,因为不具备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储备,选择与寒武纪合作。例如2017年华为发布的麒麟970手机芯片,其内部重要模块NPU就使用了寒武纪的芯片技术。

不成想,仅仅一年之后,华为自研AI芯片的野心浮出水面。2019年,华为在公布新一代麒麟810手机芯片的时候,其已经不再使用寒武纪芯片技术,而是采取自研的模式,寒武纪由此被突然剔出合作名录。

部分企业在产业链上话语权弱势,以及对华为依赖过重则是另一个问题。

与多数合作伙伴相比,华为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无论是华为目前在汽车领域选择的小康股份、极狐,还是在美妆领域选择的卓悦控股,其品牌影响力均远远小于华为。

这意味着,对于很多合作伙伴而言,失去华为等同于灭顶之灾。

就如前述寒武纪被剔除华为供应链之后,其2020年财报营收增长仅3.38%,扣非净利润-6.59亿元,亏损较上一年扩大了75%。

具体业务表现上,在与华为合作期间,寒武纪智能终端处理器设计的营收占比一度高达97%,但是和华为分手之后,这一部分业务的营收占比不到3%。

寒武纪智能终端业务营收变化,图源寒武纪2020年报

因失去华为引起经营动荡的还有东莞的星星精密,其原本为华为提供手机塑胶件,但在2019年,星星精密因供应商追款事件未能获得华为供应商资格,据证券时报报道,失去了华为订单之后,星星精密几乎丢掉了所有业务,其员工数量也从2019年的1000多名降到2020年不足400名。

与华为合作,在光鲜亮丽背后遍布着风险。企业不仅要考虑华为对待合作伙伴的策略变化,更需要掌握核心技术能力,不把鸡蛋都放在华为一个篮子里。

对于刚刚搭上华为顺风车的小康股份、卓悦控股而言,比之于享受华为带来的巨大市场红利,打造自身不可替代的技术实力,才是更重要的事。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连线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