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内参

新消费智库

公告

新消费内参是中国首家专注于报道新消费品牌、消费升级的垂直产业新媒体。为大消费领域(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产业从业者提供新消费领域的创业、创新、升级的商业案例报道与资讯。

统计

今日访问:1760

总访问量:961142

消费复苏、餐饮洗牌,茶饮江湖谁在高速奔跑?

2023年06月17日

评论数(0)

这是新消费智库第2054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柠季是怎么“跑”出来的?

作者:井寻


编辑:竺天


审核:Single、ZZ


来源:新消费智库


从春节的“报复性旅游”,到五一的“反弹式消费”,2023年,消费行业又热闹了起来。


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今年外需承压、投资收紧的背景下,民生消费,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833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商品零售133945亿元,同比增长7.3%;餐饮收入15888亿元,增长19.8%。


消费风口再起,尤其是餐饮消费的强劲表现,让行业振奋。当然,与前几年新消费的疯狂相比,如今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人,都理性和谨慎了很多。


经过三年的市场“去泡沫化”,管理粗放的品牌被甩出赛道,如今还能留在牌桌上、拥有发展机会的,是修炼内功、稳扎稳打的实力强者。


蛰伏期内,它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在大浪淘沙后,如今已经悄然来到了细分赛道的头部。


例如,诞生于长沙的柠檬茶品牌柠季,同时拿到来自字节跳动、顺为、腾讯的数亿元融资,两年开出1600家门店,快速成长为品类规模第一,成功打造出单店盈利模型。

这类年轻品牌的成长与突围,是汹涌而危险的新消费浪潮里,更值得被关注和解读的一种。


消费复苏,风口再起


得益于线下出行不再受限,加上消费门槛低、需求大、即时满足性强,线下餐饮,是这一轮消费复苏中表现最强劲、反弹最明显的。


前不久,柠檬茶品牌柠季开启年度宠粉力度最大的品牌活动“柠宝节”,推出“充100送61”等会员福利,一场活动下来,日均会员增长量就达到了2.8万,7天累计充值额超3000万。

更早之前的五一,“淄博烧烤”凭借一己之力带火整个山东旅游,“小饼烤炉蘸料”三件套线上销量暴涨,更有商家把“淄博烧烤”的招牌搬到了北上广。


市场火热,商家信心也足了起来。据《餐饮老板内参》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餐饮业新增76.2万家企业,同比增长30.5%;其中,烧烤相关企业新增3.02万家,同比增长34%;咖啡相关企业新增7740家,同比增长119%。


上半年,更多地域性餐饮品牌开店扩张,有的进军北上广,有的下沉至三四线,也有的开始布局出海。


今年2月,柠季正式进入华南市场,华南首店在广州开业,3到5月新开门店356家;费大厨广州首店开业,成为首个直营门店覆盖北上广深的湘菜品牌……


过去几年经历诸多波折与动荡的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也在今年重新迎来春天。


3月底,海底捞发布2022年年报,实现347.4亿元营收,净利润约13.7亿元,对比 2021年41.6亿元的大亏损,成功扭亏为盈。


6月,瑞幸全国门店达到一万家,成为首个进入万店俱乐部的本土咖啡连锁品牌,开启周周9块9的万店庆祝活动。


市场复苏,也让在过去两年经历了断崖式降温的消费赛道,再次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比如老牌中餐品牌小菜园,获得加华资本数千万美元的天使轮投资;咖啡连锁品牌M Stand也宣布完成了数亿元的B+轮融资。


近日,据36氪报道,茶百道已完成一轮估值接近180亿元的融资,这是品牌历史上第一笔公开融资,也是近期新消费赛道数额最大的一笔融资。


一位专注消费赛道的资深投资人坦言,从本质来看,民生消费很难出现爆发式增长,也不太可能产生短期暴利,但基于其长坡厚雪、对抗周期、高现金流的特点,依然会有大量资本布局,以对抗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消费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已经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


红利期过,餐饮洗牌


但经历过去三年的市场“去泡沫化”,消费的市场、赛道和玩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年前,餐饮消费赛道,倍受投资人青睐,明星项目接二连三涌现。“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更让新消费充满了想象力,吸引资本涌入、重金押注。


据统计,到2021年上半年,新消费赛道投融资事件超300起,融资金额近400亿元,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规模。


但在资本的快速催肥下,大环境波动下成本结构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却被大大忽略,市场泡沫越来越严重。很快,新消费遇冷,上市公司亏损不止、头部品牌被曝裁员、关店乃至倒闭。


事实表明,新消费的残酷淘汰赛走过最终章,迎头遇上消费复苏的关键时期,现在是真正拼实力、挑选手的时候了。


这在今年餐饮赛道的扩张和投融资趋势中,也可见一斑。


细数目前能够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玩家们:茶百道已经开出7000家门店,被认为是新茶饮赛道15元价格区间机会最大的玩家之一;吉祥馄饨是成立23年的老牌快餐,全国连锁门店超2000家;小菜园在上百个城市拥有超400家直营门店,2022年营收近40亿元……


不难发现,一个显著消费趋势是,消费者更加追求食物的易获得性与高性价比。换句话说,那些对消费者需求真正有深入洞察、对长期消费趋势能做到深刻研判,产品优质、管理精细的品牌,才能继续留在牌桌上。


事实上,过去三年,在泡沫严重的新消费行业里,并不缺少潜心修炼内功的品牌。


就拿最热闹的新茶饮来说,柠檬茶品牌柠季,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新茶饮在高端价格带激烈厮杀的时候,柠檬茶,还被认为是一个受众更少、天花板更低的小赛道,可以说是“有品类无品牌”。


但到2022年,柠檬茶品类增长达到60%,净增长达30%。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柠檬茶品类全国营业门店目前超1万家,是少有门店数仍在新增的品类。


细分赛道,头部显现


相比后来者,柠季更早地洞察到了柠檬茶这一细分品类的市场优势和可持续性。


选择这一赛道时,品牌就观察到,柠檬茶的品类复合增长率有每年20%,柠檬茶更是达到38%,排在水果茶品类第一的永远是柠檬茶——这是一个会一直发展的赛道。


2021年2月8日,定位新式手打柠檬茶的柠季,在长沙开出第一家门店,并迅速覆盖到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市场。


今年3月以来,柠季的扩张速度明显提速,4月和5月新开店数均超过100家,3月到5月的新开店数量达到356家。截至当下,柠季已拥有超1600家门店,成为品类规模第一。


但柠季的扩张是理性且克制的。其采取“洋葱圈式”加盟模式,到目前为止,战略版图依然聚焦在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规避单位面积内门店密度不够从而导致的管理效率下降、管理成本上升,保证对加盟商的服务与支持。


合理有序扩张之下,柠季除去迁址的闭店率不到1%,门店平均10个月回本,目前的单店数据,表现相当优秀。

据了解,目前柠季单店日出杯量达到352杯,日均营业额6274元。而根据夏季增幅预测,品牌门店7、8月的日均营业额能达到6900元左右。


从经营利润来看,柠季的毛利率在65%-70%之间,2023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同比去年提升4.7%,高于行业普遍水平。


据“柠季开店咨询”公众号显示,一些位于一二线城市大流量商圈的门店,营业额快速破万。上海一家纯堂食门店开业首日营业额超1.1万,广州一门店5月单周末营业额3.6万+,武汉一间12㎡小店五一假期两日营业额4.6万+。


柠季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品牌一以贯之的数智化建设、供应链积累和强大的组织力,这也正是其能够穿越疫情周期、留在新消费这张牌桌上的核心壁垒。


自2021年首店开业起,柠季就致力于用数字化赋能品牌,不仅搭建了数据中台,在经营、产品、供应链、供应商管理等模块上建立云端数据库,还针对门店选址、产品评测、加盟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建立了数字化系统,帮助品牌实现精细化运营。


供应链的建设,既包括深入供应链上游,自建3000亩的柠檬园,也包括为加盟商做好从选址、设计、模块化门店营建到设备、物料的全链路供给,实现上下游整体协同,以及供应链所有数据在同一平台的可视化,极大提升了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通过找人、留人和用人,柠季形成了更强大的组织力。事实上,柠季内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人才池”,比如柠季的管理团队,90%有过创业经历,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知名餐饮品牌、互联网公司以及其他新消费品牌的核心管理成员的加入。通过一个落地多层级、差异化的人才梯队体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持组织的年轻化,助力品牌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柠季更早地找到了一个增长确定的赛道,又通过数智化建设、供应链积累和自运行组织构建起核心壁垒,把长期主义的价值作为品牌目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而面对大环境,这也是餐饮消费企业“在不确定性中拥抱确定性”的一个标志。


这类品牌逐步成熟,也再次证明,当新消费告别野蛮生长,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市场的检阅,真正修炼内功、稳扎稳打的品牌,将迎来更多的机会。


参考资料:

《<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发布:我国餐饮消费K形分化明显》餐饮深观察

《新增72.6万家,上半年餐饮复苏实录》餐饮老板内参

《一地鸡毛的“新消费”》灵兽

《番茄资本卿永:存量时代餐饮如何进化?》番茄资本

《一片红海的茶饮江湖,怎么又跑出一个柠季?》红餐网

《柠季联合创始人兼 CMO 谭力:以线下为根基的茶饮品牌如何在疫情中快速前进?》36氪

《「茶百道」完成接近180亿元估值融资,去年利润约9亿元》36氪


本文图片由品牌方提供。


本文图片仅用于图片介绍,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新消费智库。